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今年是埃森哲連續第二十年發佈《技術展望》報告。二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對全球商業格局進行系統性的觀察,探索並總結對企業和行業最具顛覆潛力的新興技術趨勢。

從提出“商業全面數字化”,幫助企業聚焦利用新興技術駕馭顛覆浪潮,到關注以人為本,呼籲技術發展要遵從人性,埃森哲《技術展望》持續關注技術和創新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何改變世界。

今天上線的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版,用厚達148頁的篇幅和中外領先企業案例,為新數字化時代下“人與技術”的關係予以強力註解,揭示企業如何應用技術服務於人,建立新的技術協作模式。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埃森哲《技術展望》趨勢演進

人們與技術的關係在改變

技術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為了促進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到2020年政府在教育科技領域的總投資達到300億美元,致力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能夠使用個性化學習平臺。不僅如此,技術還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內容:過去6年間,教授編碼和Web開發技能的培訓班數量增加了11倍。


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戴姆勒將智能語音控制系統集成至梅賽德斯-奔馳車內部,駕駛員可直接向車內的交互系統詢問路況和天氣等問題。三星則推出了Family Hub冰箱的專屬智能助理Bixby,人們可在家中與Bixby隨心交流。


技術改變了人們的協作方式。

大眾與歐特克合作,利用衍生式工具來設計概念車型。人類工程師設定人工智能系統的設計目標和滿足條件,人工智能系統在此基礎上生成各種解決方案,然後由人類設計師進行驗證和完善,衍生式設計實現了人類工程師與人工智能間的迭代協作。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數字技術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企業推出技術產品和服務所用的方式和方法則引發了一些質疑。例如,智能產品日漸普及,但用戶卻並不完全擁有其產生的海量數據,也無法主導個性化選擇。企業通過數字產品爭相控制對用戶數據的所有權,自行決定了數據的共享和使用規則,在數據之間豎起了一道道圍牆。


此外,人工智能系統的應用已經從自動處理無聊的、重複性的事情延伸至招聘、仲裁等需要理性和感性決策的場景。因此人們希望企業對機器的決策作出解釋,打開人工智能算法的“黑匣子”,讓其更為透明,公平和有效。


面對人們對技術日益增長的需要和期望,企業應如何破除原技術應用模式所引發的“技術衝突”,開啟新航道?埃森哲給出的答案是除了增加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企業還要順應大眾的期望,讓技術應用更符合人性需求。為此,企業需要以信任為基石,重新定義人與技術的關係,對業務和技術模式進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徹底性再設計。


今年,我們提出五大技術趨勢,為企業領航:


趨勢一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多年來,企業一直追求通過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來提升競爭力。而用戶渴望通過雙向互動與企業共同打造個性化體驗,而不僅僅是“被服務” 。企業需要創建更多與用戶的接觸點,讓用戶參與體驗共建,以此建立長期互利互信的夥伴關係,提升用戶忠誠度。


趨勢二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人工智能將推動企業加速創新。人工智能已經從執行簡單任務的自動化操作升級成為與人類互動的強大協作工具。在人機協作模式下,從部門架構、產品設計,一直到員工的僱用和培訓,企業將對業務進行徹底的重構。當人類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技能與人工智能的規模化效應有機融合,又將開啟怎樣的未來?


趨勢三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如今,用戶是否完全擁有其購買的產品?對於智能產品而言,答案是否定的。用戶雖然購買了物理設備,但企業仍然保留部分控制權。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不再是研發更為完美的產品,而是關注產品給用戶帶來的體驗,與用戶建立長期觸點。領軍企業正在對自身進行重構,介入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充分激發產品活力。


趨勢四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機器人技術的長足發展、不斷降低的硬件成本以及5G網絡的建設正在推動重大變革:企業開始將其機器人能力擴展到開放世界和不受控制的環境,同時機器人用例也從少數行業擴展至各行各業,為企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未來,機器人將在更多新領域上崗,將數字世界的智能與實體世界相融合。未來的所有企業(至少是企業的一部分)都必須將自身視為機器人公司。


趨勢五

重磅發佈丨埃森哲《技術展望2020》中文報告

在新數字時代,企業如果希望滿足並超越人們的期望,就必須實現全面創新。日趨成熟的數字技術、科技進步以及DARQ技術(分佈式賬本、人工智能、泛現實和量子計算)是支持企業持續創新的三大“基石”。但這還遠遠不夠,企業必須基於競爭優勢、劣勢以及未來的目標,將空前多樣化的技術所帶來的機遇與企業獨有能力有機融合,不斷適應行業變革,並在整個企業內培育創新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