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景榮:圍繞價值創造,從三個層面實現業財融合



龔景榮:圍繞價值創造,從三個層面實現業財融合

“業財融合需要學什麼?”君康人壽保險CFO、財能書院會員龔景榮認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問一問:業與財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業財融合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才好有的放矢。他認為,“業財融合的最關鍵之處,是應著眼於價值創造、聚焦於價值創造、成果於價值創造、推進於價值創造。”

龔景榮/發言

財能007/整理

來源:財大咖(caidaka2019)


龔景榮:圍繞價值創造,從三個層面實現業財融合

龔景榮,君康人壽保險CFO,財能書院會員


想要實現業財融合,首先要想明白,財務要融入業務去做什麼。


我以前也曾兼管財務和業務,當時的財務團隊有一位同事,非常努力地想參與到業務中,想要出一些主意,提一些建議,結果越參與越亂,不到一個月已經飛了幾個單子。我不是想潑冷水,而是要藉此提醒大家,業財融合中,財務要幫助業務往前走,一定要評估自己懂不懂、提的建議是否有道理,是瞎出主意,還是真的提供了價值?業務部門是否真的願意配合?

去掉界限:不同層級的業財融合

我們先對業財融合做一個定義。所謂“融合”,是指“業”與“財”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業財之間的關係,除了融合之外,還有分離、對抗、若即若離,或者別的關係。到底什麼樣的關係是適當的?需要明確。


隔行如隔山,如果財務去做業務,內部分工就形同虛設。分工是一個前提,企業要在內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才能協作。


我所在的保險行業是“業財一體化”概念提得比較早的行業。“業財系統對接”是保監會對保險公司開業驗收的必備條件。但是,那個時候其實是“業會(會計)一體化”,我們把它稱之為基礎財務。在基礎財務之上,還有業務財務和戰略財務,在這三個層面,業務和財務都要有適當關係的實現。財務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和業務是什麼關係?各有不同。


在基礎財務層面,財務是業務的反映者、監督者、服務者。


在業務財務層面,財務相對於業務是控制、夥伴的關係,要評價業務的好與壞。


到戰略財務層面,財務就參與到業務的設計和規劃中了。


在這些關係中,我們要防止傳統的業財分離、業財對抗、後知後覺、盲人摸象、閉門造車、刻舟求劍、各自為政、無備少算、矇眼狂奔等錯誤,業財融合,就是要把這些界限都去掉。


基礎財務的職能包括科目/字段與賬目體系的設計、交易的處理和實時記錄、合規監控、報告與披露、快捷的財務服務等。通過實施ERP,財務機器人等,基礎財務可以高度自動化,所謂“消滅”會計,主要指的是這一層面。


業務財務層面要完成預算控制(追蹤與糾偏)、管理駕駛艙(有全貌,可鑽取)、財務分析(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業務參與(有建議,有追蹤)、績效評價(實時試算,設計看板)。


當前在業務層面要實現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就是要提高信息獲取的實時性、問題發現的及時性,要有更短的反饋迴路和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充分地溝通、討論、思考,實現更優的決策。所謂“懂業務”,不是說你要比業務人員更懂怎麼做業務,而是要懂業務的過程、懂影響業務的因素、懂成本結構與性態、懂風險所在。支持業務的過程中切忌指手畫腳,越俎代庖,切忌為了自己方便,做出一大堆數據分析報告,增加業務的負擔。業務的主要任務不是幫你做這些報告,他們需要出門去“打獵”。


戰略財務層面要完成的規劃,一是商業模式與邏輯;二是渠道、地域、產品、客戶;三是戰略成本設計;四是資源的需求、獲取與分配;五是在最頂層系統思考,找到控制桿,促成各個部門的協同。其中,戰略成本的設計非常關鍵,你打算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做生意?採取什麼樣的槓桿?選擇什麼樣的渠道,是自己做還是外包?如何細分生產運營中的各項任務?這些會在一開始就決定你的成本結構如何。這些是對成本的粗調,後面如何優化,其實都是小問題。成本結構基本確定了毛利、成本的天花板可能優化到什麼程度。


龔景榮:圍繞價值創造,從三個層面實現業財融合

配圖:pexels


在這個過程中,財務要關注很多方面:


比如情景規劃,利用信息技術設置“what will + what if”的情境模擬,這些可以用系統實現模擬,預演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情境。


比如戰略成本,確定成本的最主要決定因素,“粗調”的重要性遠大於“精調”。


比如開放系統,要進行廣泛的數據交換,在大數據基礎上進行“慢”思考。


比如資源分配,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在什麼地方,短板在什麼地方,如何去促成協同。


比如風險管理,要知道“what can go wrong”,概率在什麼區間,後果有多嚴重。


這些才是戰略層面要考慮的問題,也是CFO要和其他高管“一起扛”的問題。


“以成果促進成果”:如何實現業財融合

如何實現業財融合?組織化是非常重要的,然後是財務人自身需要具備這種能力,需要具備業務思維,如果不具備這種能力,或者不具備業務思維,就會“添亂”。

龔景榮:圍繞價值創造,從三個層面實現業財融合

圖:實現業財融合的圖譜


與此相對應的問題是,不同層級的業財融合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在基礎財務層面,財務需要學會計專業;到了業務財務和戰略財務層面,我認為需要的就不是會計專業人才,甚至最好並非會計專業,他們可以是學金融的、學經濟的、學工科的,這些人有邏輯性,又懂這個行業,可能比財務出身的人做得更好。


事實上,在保險行業的部分公司,做業務規劃、戰略規劃、經營預算的時候,不是由財務部門來完成,而是專門有一個企劃部來做,這些員工可能是學精算的,也可能是學經濟、金融,甚至計算機的。


在數字時代,企業要實現業財融合,就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而數字化需要投資,要捨得花錢,而且需要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共同參與。


業財融合還需要“以成果促進成果”,要實現良性循環。在我們財能書院的會員中,有些人有天然優勢,既管財務,也管IT,他們可以用IT技術去實現財務智能化的管理目標,讓CFO有更大的空間去做更多的事情,促成良性循環。


業財融合的最關鍵之處,是應著眼於價值創造、聚焦於價值創造、成果於價值創造、推進於價值創造。這一切都離不開CEO的支持,離不開相應的投資,也離不開對其他組織先進經驗的學習,千萬不要去“重新發明車輪”。


歸根結底,財務就是要回答五個問題:

1.發生了什麼?

2.到底發生了什麼?

3.應該怎樣發生?

4.應不應該發生?

5.該發生的有沒有發生?


要回答這些問題,財務具有天然的信息優勢,因為我們處在所有信息匯聚的地方。如果我們是後知後覺的,就會喪失這個優勢。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擴展我們的優勢,更快地知道、更廣地知道、更前置地知道,從而更早地介入、更多地參與,最終得到更好的結果。


所以,我們的口號應該是“WEB”——Wider、Earlier、Better。


從watch things to happen(記錄發生之事),到helpthings happen(協助業務完成任務),最終從戰略層面進行設計,實現make things happen(讓事情以特定方式發生)。

龔景榮:圍繞價值創造,從三個層面實現業財融合

此次下午茶結束後,龔景榮即興賦五律中華新韻《雲上蘭亭》一首,抒發所得所感:

暖日驅氤氳,和風惠景明。

烹茶棲陋室,論道在雲亭。

悟理一屏內,得言四宇清。

從來推費處,鉅艦自悠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