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感恩相遇,我是老全。點擊上方“關注”,帶著覺知,和孩子一起成長!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的加速,當面對行業和領域的瓶頸難題時,人們對“知識就是最大生產力”的意識更為強烈。

工作上有待突破時,更願意通過知識付費的方面來提升自己,當下各類線上知識付費領域的蓬勃發展正說明這一切。且孩子的學習也被捲入各種充電中。

做為父母背後更大的驅動力無外乎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自己辛苦點沒事,只要孩子成績好,將來人生有份好收成,過上輕鬆日子也欣慰。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某種情況下也可憐了孩子那顆童心。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看到網上一位媽媽的分享:

最近老是對女兒不滿意,一點小事就想說她幾句(比如吃飯挑剔、看手機)。就覺得在女兒身上,我付出了那麼多,沒得到回報,主要是學習方面,成績很不理想。

(如今高三了)感覺她對不起我的付出。對也以後的恐懼感倒是不明顯,我煩惱的是我的付出,沒有回報。

記得從她上小學,女兒寫作業,我是不看電視的,基本是要麼拿本書陪在旁邊,要麼幹家務,為了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

後來在她高一時,數學150分,還只考50分左右,我都有罵她一頓、踹她兩腳的衝動。只是一直沒發出來,現在高三了,我按耐不住心裡的火。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從 覺知育兒 的角度,就此案例,談談老全的一些看法,從心靈覺知的層面看父母、孩子學習、親子關係的問題,希望能幫助到一些家長和孩子。

一、從事的層面看

01

父母需要反思下,平常自己吃飯有看手機嗎?一個家庭,如果相互友愛且和睦,吃飯的時候是最好的相聚,邊吃邊聊,沒人會有心思看手機的。

02

如果一個母親為了孩子的付出是心不甘情不願,是以“犧牲”為代價的,孩子一旦沒有達到你預期的要求,就開始憤怒和“受害”了。

心靈底端是:孩子,你必須為我而活,我為你付出太多,你不能做你自己,否則你就對不起我。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二、從父母內心層面看

01、就這位媽媽女兒的不滿意來看。

其實或許某一天你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一個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對別人也不會滿意的。

02、就回報這事情看。

父母需要思考清楚,生孩子是為了什麼呢?生個孩子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嗎? 就像我用心做了一個產品,然後期望著這個產品給我帶來我想要的利益?

如果是這樣的出發點,再怎麼付出,可能都無法讓女兒感受到“愛”的。

03、為女兒付出如果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那麼,可能永遠也無法快樂,一個受害者心理的母親,同樣也無法給孩子帶來快樂,相反的還把這種情緒複製給孩子。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04、如果一個母親的安全感、幸福感、價值感以及榮耀感或面子,放在孩子身上,那麼,遲早都會破滅的。(不信可以試試)

面對孩子的問題,很多頭痛父母覺得“沒轍了”。可是試問:你為什麼要給你的孩子設個“轍”?而且,還要讓他按照你的轍去走?

Ta此生最後是誰、會怎樣,是你能安排的嗎?你和你先生,只是一個“開發商”,你的“房子(子宮)”裡來住的這個人,你是管不了的。

如同作者:龍應臺,在《目送》所寫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不少父母是頂著生活的壓力,內心的憔悴,因為孩子有了奮鬥的方向,生活的希望。但是用這種愛來對孩子,是很沉重的。

人先愛己,才有力量愛別人!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05、外面沒有一人一事一物能給予我們內在的平安!同樣也意味著,沒有一人一事一物能傷害得了我們。一切的傷害均來自於“選擇”

06、高考是人生的終點嗎?如果教育一直讓孩子感到“我讀書是為我媽的”。那麼,她可能是無法為自己的將來的美好去努力的。

一個人,只有為“自己”的美好和幸福才會“真”的努力。

想想…如果選擇的是一個專業,那麼,你的專業就是你吃飯的傢伙,但是考上大學反而覺得“沒事了,我完成了我媽的願望了。

這下可以不用努力了,可以吃喝玩樂了”……四年後畢業,這個孩子能獲得什麼?

如果孩子清楚,當下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的明天,那麼會發起內在驅動力,有的孩子大學期間甚至還半工半讀沒花父母一分錢。

而那些為父母的面子來讀書的孩子,則可能拿著父母的錢,吃喝玩樂,最後同樣是畢業,但大家的專業水平就千差萬別了……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在早上的幸福家庭

綜上所述:“愛”是純粹的,如果愛是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上,是“有條件”的,是“控制的”,那麼是無法內心的清安,以及自導自演各種煩惱。

包括夫妻關係,如果一方的付出,是想“改造”另一方,或為了得到另一方的“看見”“認可”或者期待另一方也像自己那相同回應。那麼出來的結果是會令你失望的。

父母愛孩子,如果是純淨的,那麼這愛是陪伴、是接納、是信任、是力量。如果愛裡頭摻雜有“交換”那麼對彼此都是一種傷害。

愛是如他所是,不是如我所願。

將畢業孩子和媽媽,學習衝刺有壓力和煩惱,別怕這裡有劑“良藥”

END

今日話題:

你對媽媽和女兒之間的相處有什麼看法?

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



我是老全,關注, 帶著覺知,和孩子一起成長。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