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裡芬計劃”,盲人瞎馬

許多人為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完全按照“施裡芬計劃”執行先擊敗法國再擊敗俄國而惋惜,似乎德國的“施裡芬計劃”完美無缺,只是繼任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不該修改了該計劃。其實“施裡芬計劃”本就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盲人瞎馬”,德國失敗就敗在“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計劃”,盲人瞎馬

“施裡芬計劃”其實就是利用“時間差”各個擊破法國與俄國,即先集中79個師在西線,東線只用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牽制俄國軍隊。西線的79個師中左翼部隊11個師牽制法軍主力,右翼68個師取道比利時繞過德法邊境法軍主力直奔法國首都巴黎。擊敗法國後,德國軍隊再快速通過鐵路運到東線,從容擊敗俄國。

“施裡芬計劃”有兩個邏輯前提,第一是俄國需要4到6周甚至6到8周才能完成軍事動員,第二是德國可以在4到6周內擊敗法國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真的在5周內就擊敗了法國軍隊,那是法國軍隊被德國的“閃電戰”嚇破膽,而且東線的蘇聯與德國“互不侵犯”作壁上觀時。只要法國人敢於抵抗,或者俄國人不願意置身事外,顯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軍隊遠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爆棚”,德國人要在俄國參戰的情況下擊敗法國在回師擊敗俄國,明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

1913年全球工業總產量中,德國佔15.7%、英國佔14%、俄國佔8.2%、法國佔6.1%.當時德國如果只發展陸軍而不去發展海軍,或者海軍規模保持在歐洲第三甚至第四的規模,不僅不會刺激英國加入法國陣營遏制德國,而且可以用這些軍費生產出海量的火炮、機槍甚至研發出新式武器。“施裡芬計劃”是建立在法國陸軍比俄國陸軍強大的基礎上,它忽視了法國的投資與俄國豐富的資源相結合直接推動了俄國工業化的大踏步前進。俄國多次揚言可以出動600萬陸軍,只要法國幫助俄國開啟的工業化能夠武裝600萬軍隊,俄國上億人口中徵集600萬青壯年組成軍隊並非難事。“施裡芬計劃”完全忽視了1913年的俄國其實比法國戰爭潛力更大,這就是人口與工業產量都在法國之上。


“施裡芬計劃”,盲人瞎馬

“施裡芬計劃”認為俄國要4到6周甚至6到8周才能完成軍隊動員,完成軍隊動員後才能發動進攻。“循規蹈矩”的德國人以為俄國人做事也是自己那樣“數學化”,誰告訴你俄國人要等到數百萬大軍全部動員後才會發起進攻?俄國人就不能一邊動員軍隊一邊發動進攻?俄國人就不能先出動無需動員的常備軍然後再出動後備軍?

一些人指責小毛奇不該修改了“施裡芬計劃”,這些人不願意知道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動員了87個師,而法國竟然動員了62個師,英國也出動了4個步兵師與1個騎兵師,這樣一來德國軍隊就在西線難以形成絕對優勢。德軍東線部署了10個師與地方部隊約20萬人,但俄軍竟然不到兩週就動員了65萬大軍進攻德國東部。要知道1914年俄國西部地區有30個軍,總計有96個步兵師和37個騎兵師,總數大約270萬人。如果加上後備部隊與亞洲兵力,俄軍可以動員500萬大軍6720門大炮。

俄國在法國強烈要求下提前發動了進攻,而且把主攻方向轉向東普魯士。如果等到俄國從容展開西線的133個師,法國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但德軍尚未攻破巴黎之前,柏林就可能被俄國軍隊攻破。按照俄國最初的計劃是把主攻方向放在奧匈地利的加利西亞,然後從華沙一路向西直奔柏林。一旦德國軍隊除了10個師在東線其他都投入了法國戰場,那麼這10個師面對10倍以上的俄國軍隊碾壓時,德國能不能從進攻巴黎的前線抽出兵力趕在俄國軍隊攻下柏林之前部署到柏林城下都是問題。

不要小瞧俄國軍隊,拿破崙戰爭時期俄國軍隊戰鬥力僅次於巔峰時期的法國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軍隊單獨對抗德國軍隊主力與奧匈帝國軍隊主力還能不被打垮。德國軍隊再厲害,面對10倍的俄國軍隊它能如何?


“施裡芬計劃”,盲人瞎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