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眼學出發,宋哥窯鑑定需注意哪些細節?這三招學會你也能撿漏!

說起哥窯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甚至是脫口而出宋代五大窯口之一嘛!但是要細說哥窯特點可能就不是那麼熟悉了。 前人論宋代五大名窯:“雨過天青話汝窯,如冰似玉品官窯,金絲鐵線論哥窯,夕陽紫翠賞鈞窯,潔白無瑕鑑定窯。”

從眼學出發,宋哥窯鑑定需注意哪些細節?這三招學會你也能撿漏!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從眼學出發,宋哥窯鑑定需注意哪些細節?這三招學會你也能撿漏!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金絲鐵線”彷彿是哥窯的代名詞,一提起哥窯,我們就會想到它。“金絲”就是指瓷器表面呈黃色的細碎的開片;“鐵線”是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

從眼學出發,宋哥窯鑑定需注意哪些細節?這三招學會你也能撿漏!

如你有藏品困於出手,想找正規公司進行拍賣,可與福羲拍賣陳經理溝通,185伍玖/貳三2218宋代哥窯分紫金胎(黑胎)和非黑胎兩大類。紫金胎者為上品,有的有紫口鐵足現象,有的只有紫口或鐵足,宋代器型,全開金絲鐵線紋,鐵線的顏色都是黒中泛藍,金絲的顏色有深淺不同的層次感,氣泡之密似攢珠、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瑩潤有酥油般的感覺,燒製工藝為先燒素胎,再多次施釉,有支燒和墊燒兩種方式。

那麼對於宋哥窯應該從那些地方去鑑定入手?今天老陳就和大家簡單地說一下宋哥窯的這幾大特徵。

一:裂紋

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 “其足皆鐵色”相悖。

從眼學出發,宋哥窯鑑定需注意哪些細節?這三招學會你也能撿漏!

二:釉色

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再次,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從眼學出發,宋哥窯鑑定需注意哪些細節?這三招學會你也能撿漏!

三:攢珠聚球

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 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從眼學出發,宋哥窯鑑定需注意哪些細節?這三招學會你也能撿漏!

要判定古代瓷器的年代和真偽,就要掌握不同時期器物的特徵,這些特徵要從器物的造型、胎體、釉色、紋飾以及款識等方面入手,典型特徵就是時代器物的名片。在瞭解器物時代特徵的同時,還要將不同時期的標準器熟記於心。所謂標準器就是這一時期最具有典型特徵、最能說明這一窯口特色或者最能代表這一釉色品種的器物,掌握了標準器就有了判定的標準,就能以此作為比照,從不同的方面來判定一件器物的時代和真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