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電影《飢餓站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部質感頗為不錯的英劇《黑鏡子》系列,同為輕科幻設定,但拍的都比較“小”,無論是故事講述還是故事所發生的空間上,但又帶有著

強烈的批判主義色彩,極盡諷刺之能,將矛盾直指人性、制度等層面。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儘管電影略“小”,卻也精緻,有趣,值得一看,猶如科幻主題的文學文本,在視覺上也擁有不錯的呈現。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獨特空間

好的科幻電影,離不開好的故事設定,而設定會牽引著觀眾進入故事,但最終故事會帶大家脫離設定,揭示出隱藏於表象之下但又普遍適用的道理、觀念或者邏輯。

《飢餓站臺》的設定非常簡單,同時也圈限出了故事空間。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一個三百多層的監獄坑,每層住兩個人,每天只吃一頓飯,而這頓飯的運送方式則非常特別,通過一個移動的平臺,穿過每一層地板上的方孔,從上至下,每層留有固定時間,上一層吃完,運往下一層,也就是說下一層永遠在吃上一層的剩飯,但這頓飯也永遠不夠所有人吃,也許從一百層開始就什麼也不會剩下。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表面豐盛精緻,實則匱乏


每隔一段時間,所有人都要變換樓層,你也不知道自己將會被換到第幾次,這意味著你可能會吃上豐盛大餐,也會連續數日捱餓,甚至死亡。

無需思考便可知,此事此空間在現實世界絕無可能出現,這是電影所展現的一種“奇觀”,也是故事的基礎,而這個奇觀所帶來的隱喻便是【階級與剝削】(這個隱喻太過明顯,甚至不能夠被稱作是隱喻)。

就像電影開頭便道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和掉落的人。”而電影中也是如此,要麼在上層大快朵頤,要麼在下層吃剩飯,要麼忍飢挨餓直到死去。

男主角格倫誤入了這個空間,一來是想戒菸,二來是希望看完一本書《堂吉訶德》,由此可見,他並不真正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以及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情。格倫的鄰居則是因為誤殺了一個人,而被關進來。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格倫和格倫的鄰居,兩種情況,一種是自願入獄,一種是殺人入獄,也是兩個極端,兩人可以被劃出一個區間。如果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入獄,那麼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監獄一員,既然任何人都可以入獄,那麼這個監獄的意味則更廣闊,可能就是代表我們所處的人類社會。

表面上,這是一個在監獄吃剩飯的故事,實際上則直接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等級與剝削制度。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理想主義

在這個監獄坑,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存活,如果被分配到上層還好說,要是到了下層呢?

格倫的鄰居給出答案:你的鄰居就是你的食物。

儘管這個選擇非常殘忍,但此人表現得頗為理性,先是將格倫捆綁,直到一週後,餓得實在不行了,才試圖從格倫那裡割下一些肉,並且表示,不會讓格倫殞命。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這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利己主義,講求策略,但不至於喪盡天良。

格倫的第二位鄰居則是理想主義者,她試圖通過和平呼籲主張的方式,自發減少進食量從而達到讓所有人都吃到食物的結果,但根本行不通。在食物睏乏、飢餓與飽食慾之前,這種方式顯得十分無力,不值一提。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這便是理想主義者困境,擁有理想,懷抱希望,試圖達成某種美好,總比別人想得更多活得更累,覺得自己對現實負有責任,但事實卻是,現實令人失望,反覆失望,同時也表明了【烏托邦】的不可能性。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格倫也是格格不入的理想主義者,只攝入能夠維持生存程度的食物量,為他人著想,但他選擇了另一種暴力的方式,與他人合作,一同站上移動餐桌,為每一層分配食物,與呼籲相比,可算作是武鬥派,十分的共產主義。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藉此,他掀起了一次兩人團體的革命,也終於數清了監獄坑的層數,見證了許多的死亡和悲劇。

他們還努力保留下了一份意大利奶凍,想以此為信息傳遞給最高層,那些烹飪食物的人,格倫想告訴他們這裡的情況。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人性原罪

佛教中有所謂的三毒,基督教中則有七宗罪,貪婪與暴食在宗教中被視為大忌和罪過,而電影中也將這兩罪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機交換樓層,固定用餐時間,如果偷偷留下食物房間的溫度則迅速升高或下降。在種種設定下,生存於此別無選擇,要麼不顧形象醜態畢現地狼吞虎嚥,要麼飢腸轆轆地等死,或者趁鄰居不注意,殺死對方,同類相食。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在人類歷史上,人吃人的現象並不少見,尤其是饑荒戰亂之年,行軍打仗不帶乾糧,帶上一群俘虜,人肉甚至可以售賣,比豬肉還便宜。

在這種封閉且匱乏的環境下,想要保有文明人的體面和尊嚴極其困難,顯露動物本性則容易的多,但本片也給出了另一層對貪婪的釋義,也許不僅是原罪,或者說是殘留於人身上的動物性,另外也是因為【匱乏】以及對【匱乏的記憶】。

匱乏令人痛苦,長期的匱乏令人扭曲,在改換樓層之後,幸運地換到上層,自然便是瘋狂攝取,試圖用飽腹的滿足和愉悅抹去痛苦記憶,這才是常態,也是人性使然。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隱藏結局

電影中,出現過一個奇怪的女性,她搭乘移動平臺前往每一層,格倫的第一位鄰居說,她是在找自己的孩子,但格倫的第二位鄰居則說,監獄坑中沒有16歲以下的孩子。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兩人的話形成矛盾,也給觀眾們製造了困惑,這個人是誰?她到底有沒有孩子?她為什麼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卻沒有死?這些困惑直到最後都沒有得到解答。

我們卻看到她儘管表現得兇悍,但不是無所不能的,她也會遭遇虐待與暴力,甚至被殺害。

在格倫前往最底層的時候,他終於發現了一個亞裔小女孩,那麼這個女孩到底是不是奇怪女性的孩子呢?

恐怕並非如此。

電影在結尾之前穿插了一段,廚師們見到了意大利奶凍,好奇為什麼這份奶凍沒有被吃,因為他們認為是因為奶凍中有某位廚師的頭髮,他們認為囚犯們不吃是因為衛生問題。這足以說明信息傳遞的失敗,統治者並沒有搞懂他們的訴求,這才是電影真實的結局。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但電影的最後進行了相當藝術化的處理,格倫要把女孩送上去,認為女孩是信息,然後與已死去的鄰居並肩同行。

看到此處,我則開始懷疑那個奇怪的女性是否真的是一個人,也許,她只是一種象徵——希望。她被殺死之後,再次出現了一個同膚色的小女孩,意味著她的重生。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希望可以被蹂躪被謀殺,但希望不會真正的死亡,會一次又一次的重生,直到傳遞給所有人。

此處,我認為,電影的隱藏結局和信息是:

儘管現實汙穢腌臢,我們仍應懷抱希望。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END-

打開今日頭條,搜索“飢餓站臺”,獲取更多電影資訊!


《飢餓站臺》:“反烏托邦”式小眾電影神作,揭示理想主義者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