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集王書聖教序》通篇較為統一的瘦硬風貌在相當程度上掩蓋了王羲之行書中飽滿厚重的一面。在傳世唐摹骨肉停勻一路右軍諸帖中,我們方能真切地領略其用 筆萬毫齊力的沉雄氣象。


如《孔侍中帖》的“十七日羲”片段:


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入筆後即馬上壓鋒,使筆毫著紙立面豐實,鋒尖絞入筆腹,鋪毫異常充分,筆鋒的運行穩定而沉著,保持著一種一以貫之的對紙面的巨大壓力,線型基本無起伏,起收動作簡化,重在中截,萬毫齊進,點畫上下沿多平行一致而罕見不規則的波動。


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如 “七”字橫畫,“點入”和頓收含蓄省淨,點畫首尾不具有獨立的形態,中截幾乎就是它的一切,筆腹深蹲,在一種不經過任何調整也不經過任何修飾的狀態下平鋪推進,質直簡樸到了極致,也大氣渾成到了極致。


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日”字橫折處切換壓鋒,一拓直下鋪毫之深重已到了變點畫為團塊的地步,空間內部的空隙差不多全被填滿,厚重得幾乎令人窒息,這樣大膽而充滿想象力的空間處理,怕是在整個書法史上也屬絕無僅有的吧!


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羲”字上部三橫與“戈”字粘連亦形成密不透風的墨象團塊,“戈”字的出鋒筆毫翻轉卷舒勻厚,下引點畫內沿的弧線悠長流美,上挑之點畫外沿的直線峻拔勁挺,玩之可味曲直相生之妙。


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得示帖》的“霧故也”片斷,體現了王羲之“萬毫齊力”用筆的另一路變化:


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入筆切鋒凌空打入的速度感強烈,筆鋒行進節奏明快,線型時見起伏,絞入筆腹的鋒尖於換鋒處往往逸出,鋪張充分的筆毫處於一種不停頓的流轉狀態,圓融無礙,力足氣滿而又不失閒雅從容的風致。


王羲之“萬毫齊力”,王獻之就已經差遠了!


王獻之《廿九日帖》一路行書亦鋪毫豐實,筆觸柔厚,用筆上較之“大王”書多了些“抹”的意味,故而骨力不及而媚趣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