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因為人類總是遺忘,所以有了清明節

《曆書》上說,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


清者,潔而不濁也;明者,亮而有光也。


如果說春分是伸了個懶腰,那麼清明就是梳洗完畢,推開了窗,去迎接新的日子。


清明時節:因為人類總是遺忘,所以有了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能夠溯源到春秋時期。


晉公子重耳流亡的時候,一名叫介子推大臣侍行一路。


等到重耳成為晉文公後,介之推攜母隱居。


為了逼介之推出山入仕,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


沒有想到介之推這個硬骨頭死也不肯下山,最終殞命火海。


只在燒焦的柳樹下留了一首絕命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看到這首詩的晉文公,傷心欲絕,愧心不已。


晉國人敬服介之推的氣節,每逢他死的那天,都禁菸火,插柳條來悼念。


這一天被定為了寒食節,正在清明節前一天。


在後來的演變中,寒食節連著清明節成了一個完整的節日活動。


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宋朝的時候,寒食節期間禁火三日,到清明這一天,以柳條或著榆木乞取新火。


再到後來因為時間相近,寒食節,上巳節全納入清明中。清明節成了現代唯一一個節氣與節日合而為一的節日,天時與人時完美契合。


01思念是一種祭祀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每逢清明時節,全家登山掃墓是常有的修行。


《舊唐書》記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常式。


清明時節:因為人類總是遺忘,所以有了清明節


祭祀一定要全家。


小時候,父親牽著我爬上墓地。


後來,我跟在他後面走上山巒。


總有一天,我也會牽著孩子重新登攀。


言傳身教,正是這樣在祭祀中傳了下來。


我們正是跟在祖輩的身後,才慢慢長大。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飲水思源,慎終追遠。


我還記得在我家鎮子的東邊,有一個老鐵匠,每天都一錘頭一錘頭的在打鐵鍋。


大家都說他傻,現在誰還用手打的鐵鍋。


他卻沒停過,因為當年他老爹也就坐在這,做一樣的事。


他們的影子在同一個位置重疊。


直到最近,聽說他成了非遺傳承人。


他從父輩那裡繼承下來的東西變成了無價之物。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祭祀先祖,能夠讓人們變得溫柔敦厚。


撣去墳前的塵埃,奉上祭餉,引燃紙錢,思念成了跨越生死的線。


每次掃完墓下山。


外婆都會拉著我的手說,“往前走,別回頭。”


那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掃墓,為什麼要祭祀,又為什麼不要回頭。人死了,不就是死了麼?


張無忌也問過空聞大師類似的問題:人死之後有鬼麼?


空聞大師說,祭祀這件事,乃求人心之所安,慰藉的是活人。


我終於明白,祭祀是一種淡淡的思念,是靜靜地掃墓。


掃乾淨過往,理乾淨內心。


02思念是一場春雨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時節正處仲春與暮春之交,常有雨水紛紛。


清明時節:因為人類總是遺忘,所以有了清明節

節氣歌裡說,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其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意思是清明節時浮萍開始生長,再過五天布穀鳥揮起翅膀,再過五天夏天就要來了。


這時候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候。


再撒上一場春雨,一年的收穫就有了奠基。


說到清明節,自然離不開青團。


青團像春天一樣柔軟,像春雨一樣碧綠。


艾草汁和上糯米,裹上餡料就是一個好青團。


青團不僅是餐桌上的佳物,也是春種時方便攜帶的食物,還是祭祖時常見的供物。


思念就是青團,是春天的味道。


是柔軟卻堅韌的力量,是守護生活永不失落的勇氣。


蘇軾說,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清醒和明白是難能可貴的事。


困惑不解往往才是常態。


可是這並不妨礙我們一路前行,


蘇軾在黃州遇上清明節的時候,內心裡全是愁悶。


這已經是他被貶的第三年,容顏老去,皺紋長起,天氣也很差勁。


一腔悲憤被他寫在了《寒食帖》中,兩首詩寫盡了心如死灰的悲慼。


可是,蘇軾很快又打起了幹勁。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生活壓不垮的人才能見到料峭的春風,和山頭的斜照。


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自棄。


生活就是又有風雨又有晴。


03思念是一場修禊


修禊原本是上巳節的禮俗,後來清明也保留了部分傳統。


所謂修禊,就是在水邊消災祈福。

清明時節:因為人類總是遺忘,所以有了清明節

韓詩注裡說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拔除歲穢。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的,正是上巳節左右修禊的盛況。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清明祭祀完先祖後,往往就是修禊踏青。


《全唐詩》裡寫過踏青的盛況:上巳曲江濱,喧於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逢。


人不能一直沉湎於悲痛中,在清明裡,中國人學會了向死而生。


我心傷悲,但是世間風好,山水好,值得去享受春光。


生活裡有很多這樣的人,遇上變故,陷入低谷,從此自怨自艾,憂心忡忡,窩在牆角,卻說世間都是黑暗。


可是卻有人果斷轉身,原來自己身後,是燦爛的春光。


修禊就是,過往那些糟糕的事情,你就和流水一同流淌乾淨吧。我不能浪費時間在悲傷裡。


遊春就是,未來那些美好的事情,你就和春天一起相映生輝吧。我不會浪費當下的好時光。


《我是演說家》裡尚書醫生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70歲的老爺子檢測出肺癌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醫生說最多活三個月。


老爺沒有被病魔嚇倒,反而決定去完成年輕時候的夢想。


他曾夢想環遊世界,年輕時忙碌,年老又被病魔糾纏,出不了遠門。可他想出了個好辦法:在地圖上旅行。


從所在城市的每一條街道開始,瞭解文化和故事,記錄下來。


開始只學習中國地圖,再然後是世界地圖,筆記成了厚厚一摞。


他以超越生死的眼光與病魔遊戲,在病危通知書下達後,反而多活了整整十二年,甚至還擁有了一個可愛的重孫女。


生活就是如此,你對他微笑,它就對你微笑。


哀而不傷,心向陽光。


——

今年的清明節是非常特別的一年,我們有太多的故人和英雄需要祭奠。


但是要記住:疫情尚未過去,即使出行,也要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


清明時節:因為人類總是遺忘,所以有了清明節

清明的思念是一種祭祀,繼往開來,砥礪前行。


清明的思念是一場春雨,堅韌不拔,雨過天晴。


清明的思念是一次修禊,哀而不傷,敦厚溫柔。


這似乎才是清明能給我們生命裡帶來最好的意義。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折一枝柳條,不負故人,不負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