洨滨先生蔡叆年谱

洨滨先生蔡叆年谱

明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 1岁

蔡叆出生于宁晋县百尺沟(今百尺口)村,父亲蔡正,字克端,别号养拙,母亲康氏,赵州宁晋人。弟兄三人,兄蔡霑,弟蔡鰎。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 9岁

蔡叆少有才名,九岁能文,从山东莘县李教授讲经史。(民国《宁晋县志•名贤志卷之四•乡贤》,苏毓琦等修,张震科纂)

明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 15岁

蔡叆之父蔡正卒。父亲病重期间曾给蔡叆兄弟写下榜书大字:“修身成德,忠君信友”。临终时又把蔡叆叫到跟前,在病榻上嘱托蔡叆:“后人之事,惟尔是望。”

蔡叆夙夜惴惴,懼负尔祖之命。承母教,殚力为学,志期大成。邑中乏书籍,公出赀买置。

张璿被罢官回晋州。蔡叆到晋州向张璿学习,“从晋州张恒山先生学,先生器之。”蔡叆《三先生祠堂记》:“先生师道严肃,动有准绳。恒以性命彝伦为教。尝曰:今日闲居讲论,他日见诸行事,期无相负。故士之出其门者,多尚名检。”

正德十四年(1519年) 己卯 24岁

蔡叆第一次去顺天府参加乡试。

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 33岁

蔡叆去顺天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嘉靖七年順天府鄉試錄》一卷,明嘉靖間刻本。)

嘉靖八年(1529年) 己丑 34岁

蔡叆参加己丑科殿试,获三甲第六十五名,总第一百六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天一阁藏,《嘉靖八年进士登科录》《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全4册,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在嘉靖己丑科罗洪先榜有“蔡叆”的名字,并在名下以小字说明其为“直隶真定府赵州宁晋县民籍”。

朝廷在宁晋鼓楼南街为蔡叆诏建进士坊。民国《宁晋县志》卷一:“进士坊,己丑进士蔡叆,南街。”

蔡叆授官行人司行人,八品。明代设行人司,掌传旨,册封等事。《明史•职官志》记载:行人司“职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每岁朝审,则行人持节传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册,批缴内府。”

蔡叆与李开先同第进士,所领成均袍服,长短各不称体,乃在东阙门易之,以为有同袍之义,衣钵之征,官阶或得交承,事业或相比拟。

蔡叆师从韩邦奇学习。韩邦奇字宛洛,正在大理寺丞任上,蔡叆结交了关学传人韩邦奇先生。韩邦奇“自诸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无不通究”。蔡叆“乃不自足,复隆师进修,从韩宛洛、湛甘泉学习”。蔡叆《三先生祠堂记》:“予登第后,师事苑洛先生,先生惇厚简静,潜心往哲,躬行实践,为世儒宗。讲明经传理性以倡后学。所至之地,学徒云集。为大理时,予受教门下逾二载。”

嘉靖九年(1530年)庚寅 35岁

蔡叆师从湛甘泉学习。是年,湛甘泉由南京调到京城任礼部左侍郎。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卷一•三先生祠堂记》:“甘泉先生由南司成入为少宗伯,始得受教于门下。当年湛先生已经57岁,蔡叆仅35岁,两人同朝为官,年龄相差22岁,蔡叆受教湛甘泉门下近三年。甘泉先生称赞蔡叆“体认力行,不尚言语”。当时讲学者共推为会长。

朱充燿被册封为第七代代王,蔡叆以行人之职奉旨出使大同。胡向《御史蔡公传》:蔡叆“出使大同,代王及督总馈遗皆卻不受。回京上疏,言边备御虏数事。”

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 36岁

韩邦奇出京任山西巡抚,“因先生出抚三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蔡叆跟随韩邦奇学习仅二年。

六月初十日,蔡叆奉嘉靖帝手诏出使广州,催促章献之就任吏部尚书。“帝遣行人蔡叆召献夫还部复任”。(《西樵遗稿》, 第 50 页。) 《明史》:“有诏召还。献夫疏辞,举梁材、汪鲮、王廷相自代。帝手诏褒答,遣行人蔡瑷趣之。瑷及门,献夫潜入西樵,以疾辞。既而使命再至,云将别用。乃就道。”为劝方献夫迅速成行,蔡叆在广东逗留数月。

七月,与伦以谅、伦以训诗歌酬唱。与伦氏兄弟游海珠寺,作《游海珠寺》诗。

蔡叆到陈白沙故乡去拜访,参观大科书院,作诗《谒西樵山甘泉师太史书院》。湛甘泉的老师陈献章是广东人,陈氏后人生活困难,蔡叆拿出资金为其置祭田六顷。

十一月,“丙寅,先差行人蔡叆行取养病吏部尚书方献夫。献夫扶病就道,中途病滋甚,复疏乞回籍。上不允,诏沿途调理,稍可赴京。”(《明世宗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 37岁

五月初六,蔡叆由行人选拔为试御史。《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八:五月“癸丑,选授太常寺博士王昺,行人周汝员、冯震、蔡叆、柯乔、宋茂熙、白贲、曾守约、李实、杨爵、李凤、张子立、杨春芳,知县沈一定、王桥、邹尧臣、蒋瑜俱试御史。理刑昺、一定,河南道;汝员、叆,浙江道;震乔,贵州道;茂熙,云南道;贲,广西道;守约江西道;实桥、尧臣陕西道;爵,山东道;凤、子立,湖广道;春芳、瑜,福建道。”

蔡叆在浙江道监察御史职位上试用。《明史•职官志》载:“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塲,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辟。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

蔡叆出任浙江道御史。经过几个月的试用,蔡叆授监察御史,委派巡视皇城,盘查内府库钱粮,奏发太常卿陈道瀛、宋太监侵渔奸弊,弹劾光禄寺侈縻奢费及税务机构贪污自肥。胡向《御史蔡公传》:“及授浙江道御史,巡视东城,禁革太仓夙弊,发势家奸恶十余事,禁约三院乐人与夏宗伯往复辩论不屈,擒获大盗,都城盗贼散走。”

兵部要处决打了败仗的十名总兵,兵部尚书毛伯温携案卷和蔡靉商议,问:“北边连年进犯,有十名总兵因守备不设,逗留不进,打了败仗,现关押狱中,你说怎么处置呢?”蔡答:“军法尚严,用法贵平;事有难易,所遇不同,若概以法论,轻之固无以为惩,从重则刑未当罪,何以允孚公论”。他分析战斗双方,力量悬殊,因此打了败仗,不应定为死罪。毛伯温采纳了他的意见,便将十人区别情况处理,后十人被释放戌守边疆,都能杀敌立功,其中张达父子战死边陲。

朝廷为蔡叆在宁晋东关诏建御史坊。民国《宁晋县志》卷一:“御史坊,御史蔡叆,在东关即今月城。”坊匾:圣旨。上额:监察御史;下额:赐进士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行人司行人蔡叆。

嘉靖十二年(1533年)癸巳 38岁

秋季,蔡叆被委派到南直隶复查案件。南京镇守太监王德、留守王桓,凤阳曹知府欺凌百姓,贪污受贿,蔡靉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行,使其得到惩处。蔡叆带管巡盐,上疏陈盐法利弊,倡快速周转的“飞挽之法”,以实国储。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 39岁

蔡叆以浙江道监察御史的身份奉旨巡按河南。这次出巡一年时间,巡按河南八府。《明会典》载,巡按御史巡按州郡“必须遍历,不拘限期”,“凡至按临处所,先将罪囚审录卷宗弔刷,外稍有余暇,首先亲诣各处祭祀坛场,点其祭器、墙宇有无完缺;其次存恤孤老,审问衣粮,曾无支给;巡视仓库,查筭钱粮,有无亏欠;勉励学校,考课生员,有无成效;中间但有欺弊,即便究问如律。”

蔡叆首制皇亲夺占民产案,参赵府、唐藩宗亲及周藩将军不法案,将强占民产民田判还平民。行文修茸各州县文庙,立书院十七处。复修南阳诸葛武侯祠。修筑睢州、宁陵等处护水堤坝二百余里,以济民生。将常年受黄河危害的孟津县迁址高处。奉旨疏浚运河,克期完工,皇上赐金以示褒奖。查处贪污、行贿、杀人、考弊等大案、要案三十余起,罢黜惩处二百余人。期间河南旱灾、蝗灾、粮食绝收,他下令清理各州县银库,查出私库白银十余万两,从外地购粮七十万石,赈济灾民。

蔡叆巡按河南这一年,孟津县城遭受了毁灭性的水患,他提出了县城搬迁,但遭受了一些人的反对。他向上反复申报,向下多次劝说,最后孟津城得以搬迁。

蔡叆巡历太康,为太康县御史都御史顾佐添置祭田三顷,“处置太康县御史顾公祭田三顷,……修南阳诸葛武侯祠,固始忠节许逵祠墓。表扬河内侍郎何塘,建立生祠。……表扬杞县史烈女等节义十余事。”

是年,河南乡试,蔡叆监临乡试,录取李登云、吴三乐等为举人。

是年,蔡叆重建商丘应天书院。《河南通志•学校下》“商丘县”条: “应天书院在城西北隅,宋有敕赐碑,在旧城内,后废。明嘉靖中御史蔡叆以社学改建。”

是年,巡按蔡叆选送生员中聪明好学有前途者来锦襄书院读书,“以学正周柏教养之”。

蔡叆巡按河南期间,与蔡氏同族研讨家谱。河南太康独塘乡东蔡堂、西蔡堂村《蔡氏族谱》:“蔡姓本蔡仲受封始著。所谓赐姓命氏以国为姓者也。嗣后,或去草为祭,或从草为蔡。李唐而降,蔡姓者甚众,今皆不敢妄书。但闻先世相传吾家系出姑苏蔡针见之后。一徒而砀山,再徒而睢阳。今砀山之族犹通往来,而姑苏者莫知所终矣!又闻姑苏者分三支而流亡矣。往岁嘉靖甲午宁晋蔡侍御公讳叆,谓先司马君曰:今之蔡姓散处大江南北者,大概皆无定之后,此有据意者,侍御公藏有真谱,姑著于此,有贤子孙就正焉。”

是年,《神禹铭》碑立于宁晋县城文庙。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 40岁

明张永明撰《张庄僖文集》《乞处补禄粮疏》:“嘉靖十四年,该前巡抚河南右佥都御史简霄、巡按河南监察御史蔡叆会本奏行户部,准将本年原派秋粮起运坝上东马房等仓,黑豆每石该银八钱止解六钱扣留二钱补放禄粮。”

蔡靉回京,上书言事,因论劾吏部尚书汪鈜遭诬陷,被罢官,削职为民。《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嘉靖十四年十月,甲午,诏褫六科都给事中董进第、王□□正、潘大宾、曾汴、周昆、戴继、十三道掌道御史王祚、张敕、戴铣曾、孔化、蔡叆、方涯俱为民。”

蔡叆开始授徒,住在宁晋城东门外,现在的团结村。

是年,撰《新建清源妙道真君神庙记》。

隆庆《赵州志》:“养济院,宁晋县,嘉靖十八年重修。蔡叆,御史。”

嘉靖十八年(1539年)己亥 44岁

蔡叆挚友崔铣《赴召录》:“庚戌,早至隆平,晚至宁晋,地甚腴,亦有沙鹻者。东大陂,通任之泊,古谓大陆泽也。两泽善汇潦水,浅者不越三尺,往往有洲,开渠筑堰,咸宜种秔,可以富民。邑人蔡御史靉来会。辛亥,早饮御史家。晚至晋州。”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 45岁

三月,蔡叆母亲病故,享年74岁。郡县始载其志,扁曰“贤母之门”。(《洨滨蔡先生文集》卷十一,马一龙撰《敕封蔡公墓表》)钦定四库全书畿辅通志卷八十九《列女》:“蔡正妻康氏 正定府人,早年孀居,治家严肃,敎子以慎交游勤诵读为事。及卒,乡人以令母称焉。”

蔡叆请崔后渠、马一龙为其父写墓表《敕封蔡公墓表》。

蔡叆被召回京,又被起用。《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癸酉,诏,起用原任通政使司右参议李凤来、浙江道监察御史蔡叆、山东道御史杨爵、湖广道御史浦鋐、吏部考功司郎中余胤绪、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林炫、南京兵部车驾司员...” 蔡叆在家守孝。按照明代制度,需守孝三年,因此不能赴京就任。

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

二月,蔡叆“与杨爵等因事系狱旋罢归。”杨爵于二月初十(丙寅),因“言时政,下锦衣卫狱。”蔡叆在二月初十后被“罢归”。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 47岁

十月,守孝期满,蔡叆二次入京,被二次起用,任河南道监察御史。考察内外官员,兼查山西告发的几个案件。《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癸酉,诏起用原任通政使司右参议李凤来、浙江道监察御史蔡叆、山东道御史杨爵...”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 48岁

正月十四,蔡叆二次获罪,因秉性刚正,依法办案,受奸刁官吏中伤,被鸿胪寺弹劾,下到锦衣卫监狱。弹劾的原因据说是元旦失误庆贺。关押20天后,第二次被罢官。《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降郎中林廷琛等、主事周卿等、御史蔡叆等及司正等官李天然等为各布按二司首领及各府县佐贰等官廷琛等,俱以元旦失误庆贺为鸿胪寺所紏。上怒其不恪,下锦衣卫狱,因各降调外任,其日紏仪御史来聘以紏奏不时,夺俸三月。” 

蔡叆罢职回乡,“家居教授生徒,远近来学者三百余人”。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 49岁

蔡叆重建关帝庙,撰《移建汉寿亭侯祠记》。

立蔡叆书忠孝、节义书法碑两通。?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乙巳 50岁

在洨河之滨今宁晋县书院村开始兴建洨滨书院。买田洨水之旁,构书院以舍四方来学之士。

为筹措办书院的资金,蔡先生“日用服食必从俭素”,通过省吃俭用。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 51岁

康熙《宁晋县志》卷一,十六页,“鲁公曹彬祖墓,在县东三十里延白村。明嘉靖二十五年,碑为乡民所毁,今断碑仅存其半。”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 52岁

四月,蔡叆寄书信给湛甘泉先生。

十月,甘泉撰《洨滨书院记》,并寄来《息存箴》还把自己亲自摹写的《神禹碑》赠蔡叆。《泉翁大全》卷之八十五《归去纪行录》载:1540年,甘泉先生八月十五夜宿于南昌市驿,值此中秋之夜,随行学生冼奕倩、方时素、王子敦赏月至三鼓。当夜,甘泉先生作《息存箴》,以示冼、方、王诸同志。

是年,蔡叆修建学宫、射圃亭、观德堂。蔡叆撰《宁晋县儒学制造文庙祭器记》。《畿辅通志》卷七十八《儒学》:“修学宫,置膳田三十顷,以助贫生婚丧。”民国《宁晋县志》卷二:“射圃亭,在学宫前西南,兼有观德堂,俱邑御史蔡叆建,今废。”

是年,洨滨书院落成。宁晋知县陈棐撰《新建洨滨书院记》,并立碑。郡守为扁其坊曰“洨滨书院”。洨滨书院内立蔡叆《春游》诗文碑《春日咏怀》诗文碑。

在蔡叆的书院中,第一座厅堂,命名为“景泉堂”。他仿照湛甘泉的做法,在自己创办的洨滨书院里为湛甘泉修建了生祠,每年春秋两祭,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带领自己的学生入祠祭拜。为安置湛甘泉送来的《息存箴》建造的“息存堂”,堂后花园中还有为湛甘泉的《洨滨书院记》所刻石碑建造的“养真亭”。

蔡叆在洨滨书院里也为自己的老师建了祠堂——“三先生祠”。并且在《三先生祠堂记》中写道“师道之重在传道授业,造就之恩同于君父。记曰: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予何以为报乎?乃于书院中建三先生祠,春秋率诸生行释典礼,朔望祗谒。若云报德,则不专在礼文也,诸生果能相信,勉进三先生之道,庶几为不负矣。予所以报祠三先生者,亦以启迪诸士也。”初一、十五洨滨先生还亲自带领诸生到三先生祠,谒见三位先生。每年春秋二祭,分别在二月、八月的上丁日。这一天丑前五刻蔡先生率领诸生,备置牛、羊、猪等祭品,到祠堂祭祀。祭祀时,前后行三跪九叩首礼,中间三献、读祭文。蔡洨滨先生亲自致祭文。每月初一、十五,蔡先生还率领诸生恭恭敬敬地去祠中行礼谒见。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戊申 53岁

洨滨书院基本修筑完善。书院面积10余亩,当时县学中生员也仅有200人,而洨滨书院中就有三百余人,规模可观。

为表彰蔡叆兴建书院,真定府知府在书院门口为之修建了一座石牌坊,牌坊横额匾书“洨滨书院”四字。

书院门往西路北一字摆开还有五座牌坊,分别是“正谊明道”、“敦义崇道”、“有道之士”、“德学耆儒”、“清朝耆硕”坊。

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 55岁

蔡叆“捐二千金建洨河三闸,以兴水利。”为改变家乡农业生产条件,出资建石闸三处,拦滏阳河、洨河水灌溉农田。

蔡叆为宁晋县令陈棐撰《陈文冈兴修水利记》。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 58岁

宁晋县令何学礼赴京述职,蔡叆赠序《送邑大夫述职序》。

《洨滨蔡先生文集》卷十一,苏祐撰《洨滨先生祠堂记》:“癸丑岁大侵。”

宁晋大灾,颗粒无收,他拿出自家钱财,“籴粟豆四千石,捐银一千两,赈济乡里。”此后,宁晋连续八年灾荒,他一次次赈济。将百姓借蔡家粮款凭据全部当众焚烧,永不收取。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 61岁

蔡叆重修曹鼐墓。二月十五,曹鼐墓地立《曹文忠公神道碑》,“进士及第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同邑蔡叆”立“皇明荣禄大夫加赠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忠神道之碑。”置祭田54.5亩,付之嫡孙及族人守之。”公曰:“一代名贤,予实景慕,故有此举,意在修礼明义,以厚民风也。”

三月,《复修诸乡贤墓并置祭田记》立碑于文庙。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 63岁

巡按御史杨储(字毅斋)巡察宁晋县,宁晋城乡百姓无不交口称赞蔡叆为县里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善事。杨御史了解情况后,很佩服蔡叆的功绩,遂命有关官员为蔡叆建生祠,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已未 64岁

蔡叆重修庙学。李登云《洨滨蔡子重修庙学记》:“工始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落成于三十九年二月。”

九月,撰《刻夫子真像跋》。

蔡叆作《三先生祠堂记》。

蔡叆办义学,创建四所小学。隆庆《赵州志》宁晋县分志:“小学三处,一在南门外,一在北关外,一在东月城外,俱御史蔡叆建,置赡田八百亩,内有碑记。”民国《宁晋县志》卷二社学:“一在北门外,一在南门外,一在东门外,一在县东百尺沟村,明嘉靖三十八年俱邑御史蔡叆创建。”1999年编《宁晋县志》第881页:“义塾:亦称义学。明嘉靖三十八年,蔡叆创办四所,其中县城三所,东门外称“东学”,北门外称“东学”,南门外称“南学”,百尺口村一所。四学共置瞻田八百亩,以为诲蒙延师之需。”《畿辅通志》卷二十九《义学》:“义塾:亦称义学,蔡叆创办四所,其中县城三所,东门外称“东学”,北门外称“东学”,南门外称“南学”,百尺口村一所。“四学共置瞻田八百亩,以为诲蒙延师之需。”

小学建成后,蔡叆作《新建百尺沟村小学记》,立碑纪念。

蔡叆创建养济院、广仁堂。康熙《宁晋县志》卷二:“养济院,在县治西北隅,府志载在县治东。其先创建重修,旧志不载,皆无可考。嘉靖三十八年,御史蔡叆重修,内建广仁堂,置赡田四百亩,勒碑记其事。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庚申 66岁

三月,蔡先生祠堂动工,为蔡叆建生祠。故址在解放村小学,现在华英双语小学的前身。蔡叆于学宫西侧建正学书院,“正学书院,在宁晋县文庙西。”建堂斋书舍五十余间,,置赡田千亩助学。“以处远方来学之士,置赡田十顷以给之。”

七月,蔡先生祠堂竣工。“祠堂三楹。”

八月,立《新建洨滨蔡先生祠堂记》之碑“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岁在吉日立石。”由前监察御史、江陵陈大宾撰文“蔡御史门生书丹”。

立《明侍御洨滨蔡先生真像碑》。

蔡叆更此祠为正学书院。蔡叆认为“……与其祠予一人,孰若与一邑共之,以为诸生讲学之地……请更此祠为‘正学书院’”。创建讲堂三间、后堂三间、退寝三间、两厢六间、碑亭三间、石坊三座、东西号舍四十间、大门一座。

正学书院(蔡御史祠堂)门前,跨白胡同修建三座石坊,均为二柱一间三楼式,最南面的石坊二楼匾额题刻“清朝耆鸿”四字,另两座坊匾额题字无考。

《御史蔡公传》碑,立于正学书院。立湛甘泉等撰《寄蔡侍御书》碑,

严嵩书法碑立石。严嵩贺新建洨滨蔡先生祠堂落成。陈大宾撰《谢洨滨先生书》碑。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 67岁

蔡叆撰《正学书院记》。“予再放逐里居,教授生徒于今二十六载。”撰《正学书院赡田记》。

蔡叆撰《书经便注》十卷出版,山东省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宁晋又遇大饥荒,蔡公出粮三千石,银一千两赈济百姓。“大饥,邑御史蔡叆输三千石、银一千两赈之。”

蔡叆参与编修《宁晋县志》。《内阁藏书目录》(适园丛书本)卷之七;“宁晋县志 嘉靖辛酉教谕胡向等修。”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 68岁

蔡叆再次在宁晋赈灾。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癸亥 69岁

春,同榜进士杨斛山长子以应贡进京,便道来访。

蔡叆致函李开先。“以记其书院为垦托。及发其余函,一乃所注书解,一乃所著文集。而集中有自制书院记,乃湛甘泉、陈文冈共记者。”李开先作《洨滨书院记》,“追念知交,致书慰劳。予之书辞。”

蔡叆孝字碑勒石。嘉靖癸亥蔡叆临刻于学宫。

八月,《洨滨蔡先生文集》、《洨滨语录》刻成。《洨滨蔡先生文集》李登云撰《洨滨蔡先生文集序》:“与同门通政李子仲西、户部李子仲清、大理陆子道函、礼部尹子耕夫,较正成秩,附以赠言二卷,通为十二卷,刻置洨滨书院。”门人李登云等编《洨滨语录》,凡文六卷,诗四卷,铭赞之类附於诗末;附录二卷。清时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07册影印嘉靖四十二年李登云刻本。

立《洨滨语录》碑,诸生将《洨滨语录》全部镌刻于石,立存于正学书院。

秋,宁晋再一次发大水。蔡叆为养济院赡田三百亩。

撰《收养贫儿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 70岁

河南孟津城搬迁后“四民乐业,免于河患”,蔡叆听后很是高兴,写七言绝句“两番题请数经量,谬说浮言辩几场。今日孟津风景好,更无人说蔡天章。”

秋,蔡叆学生张九衢的祖母八十大寿,蔡叆应诸生之请代言祝寿辞《寿孺人张母八十序》。

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 72岁

“隆庆初复职致仕。”清 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蔡叆,洨滨文集十二卷。字天章,宁晋人,浙江道御史,劾汪鋐廷杖为民,寻以原官起用,再谪山东按察知事,隆庆初复职致仕,河南道御史。”

蔡叆在县城去世,享年72岁。葬于县东三里柳家庄村西。《畿辅通志》卷五十:“蔡叆墓,在宁晋县东三里沣河之原。”

卒之日,悉以余囊召族党故旧者散给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