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的“先生”

朋友发了一条动态:邓丽君说“这首歌,是苏东坡先生写的词”。唐突感瞬间出来。

不由让我想到,“先生”这两个词,近几年有些泛滥的用法。

好多的“先生”

一、

先生二字的字面意思,大约就是——你先出生。既然先出生,正常来说,就见得比我多,有些东西就得向您学习。于是,先生有了老师的含义。所以古代,是把老师,称作先生的。

儒家师生关系中,对先生用的最多。尤其是宋明理学群体中,“先生”是最常见的。“濂溪先生”、“明道先生”、“象山先生”、“阳明先生”···一堆先生。理学家内部称先生,是带着十二分敬意的。不过外人称呼这个群体为“道学先生”,就多少带点贬义的色彩在里头。

一般的老师,教授的学问是四书五经,说到底是科举谋生之用;有些老师,教授的则是成仙了道、长生不死的大学问。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吕洞宾先生”“张果老先生”这样的叫法。

此外,先生还有很多用法——风水先生、账房先生、说书先生、百步神拳无影掌野外老剑仙陶禄陶福安先生……尽管这些行业社会身份并非特别高,但是,无一例外都和知识文化或特殊技能有关。

古时候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即便现在,男女平权依旧还需努力),文人群体,会对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也以“先生”称之,刻意忽略其的性别身份,而强调她们的文采词章、或者技艺才华。比如《浮生六记》里,沈复就戏称芸娘为“先生”。再比如《金瓶梅》里,唱曲儿的郁大姐、申二姐,就都是“女先生”——但是,这多少带着一些文人狎邪的恶趣味在里头。

所以综拢来说,“先生”是对有文化者的一种尊重。

好多的“先生”

阳明先生王阳明

二、

不过词语的用法,总是不断变化的。

五四以后,开始用“先生”称呼男性,以对应称呼女性的“女士”。不过,这多少仍旧带着一些身份色彩。很少见到,在施工现场称呼男性农民工为“先生”,也基本见不到菜市场喊:“赵先生,给我切二斤五花肉,要肥瘦相间的啊!”更多时候,是在中产以上的交际中、酒会中,才会对陌生人说:“先生,您踩到我脚了。”

称呼先生,一般要带上姓。“张先生,您吃了没?”“李先生,您吃了没?”“王先生,您吃了没?”···加上姓,在当时的语境下,就是专指张三李四王麻子了。

有一种说法,如果忘了或者不知道对方的姓,怎么称呼呢?——“您先生”。“您先生”,也是很有意思的叫法了。

一些女性,也会称呼自己的老公为“先生”——“我们家先生啊,那真是招人厌恶,一天到晚不陪我,就知道给我买买买”。不过说这话的人,多半得衣着讲究、言谈体面,正靠在沙发上和闺蜜们聊天,懒洋洋吹着空调、吃着点心。

好多的“先生”

话剧《大先生》的海报

三、

近些年,国学、民国热。很多人开始变得“尊师重道”“文质彬彬”起来。“先生”二字,不仅网络、媒体频频出现,也越来越多出现在茶室、饭局、酒桌的高坛阔论中来。

不过就像开篇所引的那句话一样,“这首歌,是苏东坡先生写的词”——有时候,用先生做敬语的时候,会有点说不清、怪怪的的感觉出来。

现在的凡例是,如果提及民国一辈的学者,必然要加“先生”二字。胡适先生、鲁迅先生、梁漱溟先生、陈寅恪先生、刘文典先生···不过给民国学者加“先生”二字,无可厚非,并且感觉也很贴切,没有什么不妥。

不过微妙的是,时间稍微往前点,到了清末——给清末的学者加“先生”,比如俞樾先生、孙诒让先生、章学诚先生、沈曾植先生……就有点说不出的怪了。

如果时间再早点,到清中期往前,比如你张口闭口纪晓岚先生、钱大昕先生、戴震先生、惠栋先生,或者不小心蹦出个“和珅先生”,那就不止是“说不出的怪”,而是有点说不出的滑稽了。

曾经有次喝茶,同席一人文质彬彬、仿佛君子,酷爱古字画、有展必看,对大家说:“我最恨的就是乾隆先生。”乾隆先生?我一愣,还没反应过来。他接着说“所有的字画上,乾隆先生都要盖个大印上去,彰显他的存在。”——原来他最恨的乾隆皇帝,也成了“乾隆先生”。

好多的“先生”

“乾隆先生”

更往前的,唐宋元明,乃至两汉先秦,要是也称呼先生,那简直让人有上去打他的冲动。

“我读孔子先生的《论语》,颇受启发”,这话说的,会让人误以为你和孔子关系不错,简直让人怀疑你是见了鬼。

“王羲之先生的兰亭序,颇得书法三昧”——这不是在夸王羲之,那是在夸你自己。

称呼“先生”,是尊重中带着一些亲切之感。称呼远古的人为先生,不知道这亲切感由何而生。

当然,字号中自带“先生”的,另当别论。比如五柳先生陶渊明。再比如韩愈。

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由于韩愈也是一代儒宗、文坛领袖,门生众多,所以人们也称他为“昌黎先生”。但是作为今人,学古人既有的叫法,称呼“昌黎先生”,问题不大;如果说“退之先生”……就严重别扭了。

不过,把韩愈称为“退之先生”的,并非我的杜撰,是真有其人。有个人跑来给我讲王阳明,张口就是“退之先生和阳明先生”。

好多的“先生”

正在讲课的“孔子先生”

五、

还有,距离我们时间近一点、称呼故去的前辈为先生,有时候也会怪怪的。

启功先生、黄永年先生、谢稚柳先生,貌似都没问题。但是“赵朴初先生”,就多少有些不舒服,通常“赵朴老”貌似更常见。

书画圈子里,“文化人”也很多。如果你不是其亲传、再传弟子,称呼张大千先生、齐白石先生,也是有点小别扭,但是“徐悲鸿先生”“于右任先生”就感觉好多了。这其中区别在哪,一时半会也想不出来。

女性被称呼“先生”,自民国以来,就少了文人狎戏的成分,更多是尊重。秋瑾先生,是赞叹她的气节和胆量;冰心先生,是尊重她的文坛地位。这几年和“先生”挂钩最多的,是杨绛——杨绛先生,这是仰慕她的学问、年龄、教育的功劳成绩。

还有资中筠,媒体会刻意强调她是一位女“先生”,这个,大约是推崇她的思想和学识,且不丧失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民国先生的样子”。

叶嘉莹、扬之水,也被称作“先生”。但是很少有人称呼李银河为“先生”——大约称呼女性为先生的习惯,一来在偏好传统文化的人群较多见,而喜欢传统文化的很多不喜欢李银河;二来需要年龄,而李银河还太年轻。

好多的“先生”

资中筠先生

六、

前面说过,道士、神仙有被称作先生的。李白有个《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里写道: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这个紫阳先生,是唐代著名道士胡紫阳,他有个弟子丹丘生和李白关系很好,李白的《将进酒》里还专门提到他“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紫阳先生羽化后,李白还给他写了碑铭,就是《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

但是称呼和尚为“先生”的很少见。

但是由于沾染了民国人物都是先生的毛病,时不时见有人称呼苏曼殊、弘一法师为先生。

苏曼殊父亲广东、母亲日本人,他自己也生于日本。才华颇高,能诗善画,来往名流。虽然为僧,不过比丘只是他一个身份,日常生活饮酒吃肉、风流多情,与名士无异。故而时人并不真以僧视之。称其为“曼殊先生”,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也算说得过去。

但弘一法师大有不同。虽然同样才华风流,但是出家后,却是一派宗师的行迹。也许弘一法师出家前,称“李叔同先生”尚可,出家后,再叫“弘一先生”,就很是别扭了。问其原因,答曰:称呼先生,是为尊重。我也只好无话可说。

倘若由此再进一步,逮到个有名的和尚,为表尊重、就叫先生,“八大先生”、“石涛先生”、“印光先生”、“太虚先生”……那绝对就是笑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