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自殺殉國,為何光緒下旨將其棺木加上3道鐵鏈,不準下葬

在清朝的歷史上,值得一提的太后有兩位,一位是孝莊皇太后,一位是慈禧太后。說到慈禧不得不提及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使3.15萬海軍將士陣亡,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作為指揮官丁汝昌為國盡心盡力,卻換來連棺木十餘年都不許下葬。

丁汝昌自殺殉國,為何光緒下旨將其棺木加上3道鐵鏈,不準下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了,黃海大戰是甲午戰爭裡面的最著名一場戰役了。清朝和日本在鴨綠江開始交火,日本軍艦首先對定遠號發動了攻擊,丁汝昌負傷,整個艦隊陷入一片混亂,日艦趁機擊沉五艘北洋戰艦,而日本艦隊沒有一艘被擊沉。

日軍勢如破竹的攻佔了旅順、大連,目標直指威海衛。威海衛是北洋艦隊最後的防禦地,1895年1月20日,日軍對南北炮樓進行了猛攻,鎮守摩天嶺的將士損失慘重。除劉公島外,全部淪陷,劉公島已然成為一座孤島。

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軍司令伊東佑亨寫信給丁汝昌,勸其投降。信中分析了北洋水師為何會戰敗,日本軍費不足,天皇願意將自己的經費給海軍,而慈禧卻只顧自己享樂。日本購買新的軍艦,清朝依然使用舊式的軍艦。日本軍艦的噸位很大,在海上進行戰鬥有巨大的優勢。甲午戰爭,清朝的戰敗是必然的。

丁汝昌自殺殉國,為何光緒下旨將其棺木加上3道鐵鏈,不準下葬

苦戰十七天之後,已彈盡糧絕,又無援軍前來,北洋水師選擇了投降,作為反對投降的丁汝昌等3人選擇了自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他們的嚮往吧。

在丁汝昌的遺書中他這樣寫道:“甲午初戰後,清軍主力尚存,然李大人卻讓北洋海軍避而不戰,退守威海衛,以致日海軍對清軍成甕中捉鱉之勢。無人能懂得我的心意,我只有以死報國......希望百年後若人明白我的一片赤誠報國之心,我雖死猶生!”

這樣一位英雄,卻被皇帝下令沒收了家產,更可恨的是在棺木加上三條鐵鏈,不許下葬。一位英雄卻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實乃國家之悲哀。事情過去了十五年,才得以平反。於是,在丁汝昌死後的15年,棺材才得以下葬。

丁汝昌自殺殉國,為何光緒下旨將其棺木加上3道鐵鏈,不準下葬

西方媒體最初是支持清朝的。清朝地大物博、國力雄厚、人口眾多。可是在面對一個小小的國家,卻被打得如此狼狽,對此紐約時報僅有個44字的評價:“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個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生命更寶貴。”,這44個字道出了真諦,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當時的中國,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已經全力以赴了,很多將士都為國捐軀了,寧死不降。而清朝卻削弱了北洋軍隊,連續兩年停止對北洋水師發放軍費,各個派系在為自己謀劃,將海軍作為他們籌碼。

即使有銅牆鐵壁,也抵擋不住,縱然你有三頭六臂,也無力迴天。朝廷上下,瀰漫著腐朽之風。大清已病入膏肓。

丁汝昌自殺殉國,為何光緒下旨將其棺木加上3道鐵鏈,不準下葬

丁汝昌為國家盡心盡力,卻換來如此下場。這樣的清朝,難道滅亡不是遲早的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