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把無條件的愛放大的後果變成無原則,看看你有沒有躺槍?


答疑|把無條件的愛放大的後果變成無原則,看看你有沒有躺槍?

諮詢者:老師好。我一直把無條件的愛理解成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了,能再跟我說說嗎?孩子成長中的確需要家長的引導啊!孩子的需求合不合理,我就懵了,不會。就像你說的要先搞定自己,把自己養養大,我還是模糊了狀態。

陳微老師:“無條件的愛”這個概念你得先搞懂,你說說。

諮詢者: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這樣說太空泛了,所以還是不確定。我覺得孩子只有得到滿足了,他才會更獨立。比如我知道自己隨時有奶酪吃,所以我才不會在這件事情上糾結。剛剛還想到一點又忘了。

陳微老師: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那麼,這是一個概念。

諮詢者:我根本就沒有怎麼育人的理念。我也搞不清,怎麼把自己養大?

陳微老師:你確定你想了解這個概念性的理論嗎?

諮詢者:我是為了指導我的生活。

陳微老師:嗯,那可以,我也認為需要一個綱領性的思想,但是,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個世界沒有“無條件的愛”。

諮詢者:太理論的東西我好像也不怎麼聽的懂。

陳微老師:所謂無條件的愛只存在於信仰,除非你的孩子成為了你的信仰,那麼,你才有可能出現無條件的愛。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孩子成為你的上帝或者菩薩,佛,共產主義,事實是這樣嗎?是嗎?你是把你的孩子當成你的信仰在養育嗎?回答。

諮詢者:不確定。我確實把精力基本放在孩子身上了。訓練營最後一堂課,我開始關心老公,或者說我本來就不知道信仰的定義。

陳微老師:信仰,就是至高無上的理想與信任。

諮詢者:沒做到信任孩子。

陳微老師:我能問你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嗎?

諮詢者:好。

陳微老師:你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初中?高中?大學?

諮詢者:師範專科,心理因素高考考砸了,但我是那種死讀書的人。

陳微老師:那麼,你不可能不知道,信仰不可能是逆向的呀!

陳微老師:你的孩子是你的子代,是小輩,你怎麼可能會把小輩當成信仰呢?這個很讓我懷疑你的知識的來源和可靠程度。

諮詢者:死讀書,理科更是不入門,電腦盲,怎麼都學不會。

陳微老師:那麼,你應該真的不要去管你的孩子了,我指的管是在你現有的認知水平上,你的很多“動作”反而會誤導孩子,你為什麼就不能老老實實的做一個飼養員呢?為什麼一定要替孩子做那麼多,想那麼多呢?以你剛剛的對信仰的回答,你目前的認知和知識的程度,都不穩固。

諮詢者:我老公更不會管,帶孩子就是看手機,小學有作業後才開始打孩子,以前孩子說什麼都好。

陳微老師:那就讓他們自己長好了,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我們不都是雙職工的孩子,不都是自己亂長,長起來的嗎?

諮詢者:遇到問題我不知道怎麼處理啊!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真的沒譜。

陳微老師:有誰管過我的成績,讀書,興趣,朋友?你掉到一個“無條件的愛”的大坑裡。

諮詢者:對,掉到這個坑裡。女兒小時候就是隨便他玩,我也覺得我沒怎麼管他,也沒有教過任何知識。

陳微老師:估計,你要到70歲,看著你的孩子啃老,冷漠你,你才會後悔,說到底,你的害怕,擔心,抓取,控制。都需要“無條件的愛”這塊遮羞布,所以,其實你沒有必要問我,我說什麼有用嗎?

諮詢者:我本想著孩子工作後就不管他們了。

答疑|把無條件的愛放大的後果變成無原則,看看你有沒有躺槍?

陳微老師:這種“無條件的愛”就是為你這樣的媽媽準備的遮羞布,你想給你兒子報英語,就去報吧!

諮詢者:我現在不要這塊布了。

陳微老師:如果不要這塊遮羞布,那麼就做個飼養員啊!

諮詢者:沒有報英語,自己在家跟他說說英語,僅此而已。

陳微老師:為什麼行動上不敢做呢?認真負責的做好飼養員,這是對你孩子最大的愛,也是最大的善,你又喜歡做美食,那麼,你就認真的做好美食就好了呀!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諮詢者:覺得女兒什麼都沒教,一些方面落後了。

陳微老師:馮友蘭說過“知識乃公器”, 不要隨便使用知識,知識是要用到該用的地方就可以了,你是一個媽媽,你又不是老師,我這個做老師的媽媽,極少極少的用我的知識去教導我的孩子。。

諮詢者:做了家人也都不愛吃,不做了。給孩子提供可以體驗的機會,如果給他顏料讓他折騰。我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引導,一片漿糊。

陳微老師:你不想想為什麼嗎?為什麼我懂的不少,知道不少,卻不教我的孩子呢?想過嗎?甚至連道理我都不講。從小到大,沒上過學校以外的補課班,為什麼?內觀瑜伽教導的,越是輕柔,越是力量,天天盯著,忙著,用的蠻力,身體不受傷嗎?肯定受傷!所以,什麼是力量?不是以身作則,不是我有力量,而是定!你們慌,我定。

諮詢者:我慌。

陳微老師:定,讓我產生的力量,定從哪裡來啊?從靜裡來啊!靜怎麼來的呢?安心的活在每個當下來的,傾力當前,隨順因緣來產生的靜,安心就是仁,心不安,何來仁,仁沒有,何來“無條件的愛”。

網友:我們用力是因為我們內心擔心太多,害怕孩子不成才,外面環境一變,我內心就不穩定了,不做點什麼,心就更慌了。

陳微老師: 這些沒有根基的理論,真的只能給那些慌亂不定的媽媽找到遮羞布。

諮詢者:規則和交易我也分不清。

陳微老師:不是分不清,是沒有靜,沒有定,所以是不是要先搞定自己啊?

諮詢者:是。

陳微老師:如果不搞定自己,就這麼一個慌亂無措,活在從眾效應的蠢媽媽,能育出什麼娃兒來呢?還不如做飼養員好過了,蠢就認了,又怕、又蠢、又不認!還要上躥下跳。

諮詢者:經常聽到把自己養大,卻不知從何下手,怎樣把自己養大?我一直承認我蠢,但真的是,上躥下跳找答案。

陳微老師:上面不是講了嗎?先學靜!後有定啊!智慧才能顯現啊!呼吸訓練能堅持嗎,內觀瑜伽能堅持嗎,這些都是進入靜的工具啊!

網友:真承認蠢就不會那麼多小動作和小聰明瞭。

諮詢者:呼吸我會堅持,但是瑜伽我真的沒興趣。

陳微老師:沒有興趣也可以太極啊!運動是必須找一個的,跑步也行啊!

諮詢者:我喜歡快走。

陳微老師:可以啊!走啊!堅持啊!掃地都能掃出智慧,掃地僧都是開悟者。就怕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諮詢者:好,我堅持走路,能做到。前段時間每天早上走路,我爸媽反對說空氣不好,然後就不走了,真是沒自己的主見啊!我還以為陪孩子做遊戲就是最好的陪伴。

陳微老師:陪做遊戲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陪做遊戲過程中的問題,很多媽媽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和心,利用任何機會想去教育孩子,一個遊戲的過程就成為了一個“教育”的好機會,這種媽媽真的不知道孩子有多煩她。

諮詢者:我準備遊戲會花很多時間,我的腦袋確實不怎麼好使,沒有創新,沒有靈動,書上看個遊戲,然後陪孩子玩。確實會有這樣的遊戲促進孩子的精細運動什麼的。那就是功利心了。

陳微老師:這種媽媽的功利心無處不在,分分秒秒都想“教導”孩子,這種媽媽就是孩子心目中“討厭”的媽媽,自以為是,關鍵是又不懂哦,自己又不懂,又要裝懂。把在外面學習的“知識”填充著自己內在的空白,以為那是真理,我們每個人都要對我們接受的教導和我們的信仰都要保持合理的懷疑,無論提供給我們這樣教導的是什麼樣的權威,不管是活佛還是上師,即使是釋迦摩尼本人,只有我們通過實踐發現他這種教導是有用的,並且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好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跟隨他。

答疑|把無條件的愛放大的後果變成無原則,看看你有沒有躺槍?

諮詢者:我就是那種劃重點背下來的學。

網友:老師,但這其實沒有學習,或是在學習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在於無意識還是隱蔽了。

陳微老師:這的確不是學習,其實根本一直就是功利,這個諮詢者哪怕讀書都是功利的。

網友:嗯。我現在才知道,所以要成長,要真修。

陳微老師:這個功利心已經深入她的骨髓,背書,考試,混個文憑,這是學習嗎?這只是混學,不是學習,學習是主動的、有樂趣的;有痛苦的,感受到功利的,混學而已。

諮詢者:我確實一直沒有目標,不管讀書還是結婚。當時讀書就是想著考好試,不知道為什麼讀書,我的人生沒有目標、沒有理想。

陳微老師:功利心,無處不在的利益之心,肯定沒目標啊!

網友:只是我們現在學習了、成長了,所以功利心隱藏的更深了,我們多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陳微老師:都被功利佔據,而功利都是短期利益,目標是長遠的,需要放下功利心才能看到和達到目標。

網友:為孩子好啊!無條件的愛啊!等等,就是老師說的遮羞布。

諮詢者:我還有一個補償心理,自己沒主見,所以給了女兒很多的選擇權。自己沒有創造性,給孩子買一堆拼插積木,導致女兒現在想怎樣就怎樣。

陳微老師:這種從基督教理論裡發展出來的偽心理學理論,其實很傷人,本末倒置了。

網友:問題是大多數的人還趨之若鶩,就因為不用吃苦。

陳微老師:作為上帝,你無條件愛她當然可以。但是偷換概念後放在孩子身上,利用母親的情感做為支撐,把母親和孩子的關係顛倒了,孩子變相成為“上帝”。而母親卻成為了“上帝的僕人”, 這樣的理論概念到底有多害人,我都不敢想象。

網友:對,變成了孩子的奴隸和僕人,然後受不了的時候,又反抗回孩子身上。進入了傷害-補償的死循環。

諮詢者:自己沒有主見,沒有力量,就變成僕人了。

陳微老師:好多年前,這套理論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趨之若鶩啊,以為找到了法寶。哎呀!我們的孩子有問題,原來是我們對孩子的愛不對啊!我們不應該對孩子的愛有條件啊!我們是媽媽呀!媽媽就該無條件的愛孩子啊!看,這裡有兩個概念是偷換的,首先,愛孩子,必須要規矩,要條件,對不?

網友:老師,我也走過,所以,看到諮詢者現在這樣,真的很痛心。

諮詢者:愛孩子,必須要規矩,要條件。但我不知道規矩和條件是什麼。我一直知道我缺少的就是規矩。對自己要有哪些規矩和條件?

陳微老師:把無條件放大的後果變成無原則,這就是很多媽媽目前最大的困惑。

答疑|把無條件的愛放大的後果變成無原則,看看你有沒有躺槍?

諮詢者:對,我就是,規則和原則,就是我目前最想找到的,我對他們沒有概念,是模糊的。

陳微老師:第二個偷換的概念就是愛,愛是什麼,LOVE 嗎?在英語詞彙裡,愛就是love,那麼,love是什麼意思?就是相互吸引之後產生的情感交流,因為英語沒有特定的詞彙來表述LOVE,所以父母對孩子說:I love you,夫妻之間也說:I love you,對著自己的狗也說:I love you,那麼,我們中國人怎麼定義的呢?

諮詢者:可孩子之間不需要相互吸引吧!天生的,愛裡應該有責任。

陳微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叫慈,夫妻之間叫恩愛,對狗狗,才叫愛,難道,你的孩子是狗嗎?所以不要整天張口閉口對孩子說愛啊!愛和慈,是無法言說的。慈,只能感受和做出來,如果一個媽媽整天對孩子說,媽媽好慈吧!你是不是感覺媽媽好慈啊?這個媽媽腦子有病,對不?慈,是孩子對媽媽的感受,是別人的評價,I love you是自己高高在上的主控,瞧,我多愛你,瞧,媽媽多愛你,這是一種思維的傲慢。所以,我昨天說,語言不要亂學,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語言的根基是思想,中國的思想不一樣。

諮詢者:我對大女兒經常說,I love you,但對小兒子從來沒說過,真奇怪。語言的根基不是文化嗎?其實我也搞不懂。

陳微老師:孩子感受著媽媽的慈,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和不容易,這種慈才會引導出將來孩子的孝,沒有這個慈的引導,將來孩子不可能出現孝,整天l love you,你還指望孩子將來能孝你嗎?東西方文化完全不一樣的思想根基,文化也完全不一樣。

諮詢者:我覺得就是日常跟孩子說說英語口語,我們沒有大環境,沒那麼容易形成英語思維。讓孩子多接觸一種語言的發音。

陳微老師:我在準備認知升級課,會講到中西方思想的根基性不同,好了,對牛彈琴結束,這個關於無條件的愛,以後就不要再問了,沒有意義,是一個很扯的問題。

諮詢者:知道了,謝謝老師,我放下這個了。

陳微老師:好多年前,這個理論一出來,我就說,完蛋了,要糟,果然,糟了一大批,不過,非常感謝你的問題,你真的讓很多媽媽受益了。

諮詢者:謝謝老師這麼耐心對待一個學渣。血淚史。現在我也管不了女兒,就是訓練自己的呼吸吧!

陳微老師:英語是一個很匱乏的語系,比較粗放,不像中國的文字非常的細膩,一個love就看到本質。

諮詢者:七大姑八大姨一個單詞搞定。

陳微老師:嗯,作為工具,學一點可以,能交流就可以。

諮詢者:今天才理解love,我就這麼想的,能簡單的交流。

陳微老師:而且最好是大一點開始學,已經形成了中國思想,再去學英語,否則,用英語思想思維的話,就變成太多的主觀意識。

諮詢者:大點去學都是翻譯思維,要想說一句英語,要先把中文想好,再把它翻譯成英文。孩子看到一個蘋果,不用先想到中文蘋果,再說出apple。

陳微老師:整天就是我,我,我;中國人是您!您!您!所以,你想你的孩子將來總是跟你說“我怎麼想的”還是想跟你說“您怎麼想的”呢?好了,就這樣吧!

喜歡我請轉發關注 ,每日更新文章

沃秀女性思維創造力學院創始人

太興善健康調養創始人

沃秀首席心理導師

中國大陸內觀瑜伽導師

中國大陸身心同調首創者

女性理性思維引領者

好文推薦:

1.

2.

3.

4.

5.

6.

7.

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