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靜業學習網

第一編 先秦文學

0.1 複習筆記

一、中國文學的源頭

1傳說時期的文學

傳說時期的文學是指文字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的原始神話傳說和歌謠,它們經過漫長的口耳相傳導致變異,後世見諸文字記載的原始文學很難說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與書面文學的產生

文字的出現,是社會文明的標誌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我國現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們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誌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3詩樂舞緊密結合

詩樂舞合一,這在我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如《呂氏春秋·古樂》與《尚書·益稷》記載帝舜時的樂曲《大韶》。詩歌和音樂、舞蹈相互結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經成熟並廣泛用於文獻記錄以後,還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約在春秋以後,詩歌從樂舞中逐步分化獨立出來,向文學意義和節奏韻律方向發展。

二、先秦文學的作者和形態

先秦經歷了一個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化主要承擔者的身份、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文學作者也因之而不斷變化。

1先秦文學作者的流變

(1)夏商時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為主,文化的主要承擔者是巫覡。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也是文學的創造者。在夏商或周初,為巫術祭祀而創制的韻文或歌謠是當時主要的文學作品。

(2)商周之際,隨著商周之際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視,史官發展了人事方面的職能,並從原始宗教中脫離出來,成為新興文化的代表。史長於記人事、觀天象、悉舊典。《尚書》《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有受教育的權利,文化為貴族所壟斷,貴族掌握知識文化,進行文學創作。貴族成了西周、春秋時文學的主要創作者。《詩經》就是由他們所採、所編、所頌的作品。

(4)春秋戰國之際,隨著貴族階級的衰落,官學或私家傳授出現了危機,於是民間聚眾講學之風應運而起,文化知識也由貴族轉移到士的手裡,其代表就是諸子百家。

先秦文學作者的身份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由巫到史,到貴族,再到士,其演變過程,與文學繁榮的趨勢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樣性,使文學在體裁、題材、風格等方面顯出了異彩紛呈的特性。

2先秦時期文學的形態

先秦時期的文化特徵決定了文獻呈現為一種綜合的形態,表現為:

(1)有些文學作品是史學或哲學著作,史學和哲學著作也富有文學意味。

(2)殷周之際,中國文化經歷了革命性的變化,萌芽於商代的"德"的觀念,在周代得以發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戰國時期,文化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4)先秦文獻往往體現出文史哲綜合於一體的特徵

①《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散文內容豐富多彩,寫作中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法,具有較突出的敘事文學的特點,奠定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

②大多數說理散文不是抽象地進行哲學思辨或枯燥地討論政治、人生問題,而是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和濃郁的情感,同時具有豐富的形象,文學價值很高。

(5)先秦詩歌經歷了一個明顯的發展過程,由宗教頌讚禱祝詩演進到政治敘事詩,再演進到言志抒情詩,這些詩歌奠定了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

3作者和時代難以確定

(1)先秦有些文學作品,並非一時一人所作,它們或由集體創作,或經過後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創作年代都難以指實。

(2)先秦文學作品在傳承過程中可能有所損益,表現為:

①這一時期的作品的寫定,往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師說和後學之說,可能混雜在一起,師徒間代代傳授,難免有增刪的情況;

②先秦典籍經秦火以後,大多為漢人重新編定,難免會有訛誤。

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學的本來面貌,使之存在許多可爭議之處,這也是先秦文學作品不同於後代作品之處。

三、先秦文化與先秦文學發展的軌跡

先秦文學大致可分為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

1原始文化和夏商文學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學與此時的宗教文化形態緊密聯繫。

(1)夏商時代已有較為完整的歌謠出現。如《楚辭》中一再提及的夏啟時的《九歌》,當是夏代流傳下來的歌謠。這些詩歌頌詠祖先,歌舞娛神,都用於祭祀。

(2)商代的詩歌如《詩經·商頌》五篇,有較高的表現技巧。商代韻文還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辭,這些卦爻辭多采用謠諺的形式。詩歌內容或怨上刺世、申訴痛苦,或抒發愛情、歌詠勞動,運用象徵、比興、白描、疊詠等手法,用韻參差錯落,靈活多樣,顯示了我國古代詩歌萌芽狀態的特點。

(3)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時也促進了散文的發展。商代出現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為《商書》。

2禮樂文化與西周春秋文學

(1)自周公"制禮作樂"到孔子"克己復禮",舊的巫術宗教文化逐漸被取代,禮樂文化成了主流。"禮樂"的精神實質是對社會秩序自覺地認同,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倫理觀念。周代的文化改革家們正是通過這一"神道設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對原始文化的突破。

(2)周代文學更加關注歷史、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因此,周代的歷史意識空前發展起來,史官原來的宗教職責迅速淡化,"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現存魯之《春秋》是經孔子修訂的,孔子是通過修史來表達對現實的關注。《左傳》是先秦史傳散文的頂峰之作。《國語》以記言為主,也為後世所推崇。

(3)除歷史著作外,春秋時期說理散文得到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論語》《墨子》和韻散結合的《老子》。周代文學在精神和風格上都體現為一種和諧、典雅的特質,一種婉而多諷的特徵。

3百家爭鳴與戰國文學

(1)百家爭鳴

隨著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時代的禮樂制度頹然崩潰,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出於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人生的關懷,著書立說,批評時弊,闡述政見,互相論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以道家的莊周、儒家的孟軻與荀卿、法家的韓非以及縱橫家最為重要,他們雖主張各異,但都秉有戰國時代特有的文化氣質。表現為:

①他們立足於現實,著眼於現實,很少提及春秋時流行的"天命"等思想;

②由於士人成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們不再盲目認同某種既定的秩序,他們的自覺創作精神大為增強。

(2)百花齊放

文學風格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諸子的生活經歷不同,文化教養不同,所處的具體環境不同,政治觀點不同,文學觀念也不盡相同,因此《孟子》《莊子》《荀子》《戰國策》等文章表現出不同的風貌。

(3)此外,楚國屈原的《離騷》等篇表現了他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詩經》之後的又一個詩歌高峰。

四、先秦時期的文學思想

先秦的文學成就,不僅體現在璀璨的詩文作品上,也體現在那些散見於作品中的文學觀念和思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