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柳笛聲聲

眨眼間,已經到了三月,受疫情的影響,除了去單位值班就一直蝸居在家。

雖然是待在家裡,但是對我而言,這個超長假期可真的是一點也不輕鬆。首先要完成個人的教學任務。雖說是線上教學,但是包括電子教案、課件設計、作業批閱,信息反饋,一點也馬虎不得。線上教學備課要比原來更加精細化,考慮的問題更多,畢竟不如課堂教學面對面來的直接。其次,自己參加的名師工作室也要徵稿,錄製微課堂,這個也很麻煩。最後,自己還要隨時關注眾多辦公群中通知信息,協調處理學校教學過程中的事務。

近日隨著疫情的好轉,中小學生開學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作為老師,我們必須提前來到學校為學生開學做好準備。

【文學】柳笛聲聲

當我駕車走出縣城,看到路邊的花紅柳綠的時候,我不由得生出一種袁中郎《滿井遊記》結尾所發的感慨了,“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話說得簡直太好了,自己一個鄉村教師蝸居在家、抗擊疫情,卻變得和那些“城居者”一樣了。同時,也更加感慨古人語言的凝練,“柳如煙”三個字就寫出了柳絲醉眼朦朧,如煙似霧的景象。

【文學】柳笛聲聲

看到柳樹,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夥伴們做的柳笛了,說是柳笛,其實柳樹枝和楊樹枝都可以做的。當樹上的新枝抽出兩三個葉芽時,那樹枝就可以用來擰笛兒了,折下一段樹枝,拿小刀切割齊整,然後輕輕擰一擰,使樹皮略略鬆動,然後抽出木芯兒,一支笛子就做成了。看著別人吹笛時,我是滿眼的羨慕。我擰不出好笛子,不是擰不轉就是擰過了,即使偶爾擰成功了,吹出的聲音不響亮也不好聽。而且我也不敢吹柳笛,因為曾經聽人說過吹柳笛會招來蠍子的。至於為什麼把柳笛聲和蠍子聯繫起來,我不得而知。

【文學】柳笛聲聲

對了,關中方言把柳笛稱為“咪兒”(也有些做滅兒的,同音字代替)。柳笛之所以被叫做“咪兒”,有人說這是“觱篥”的上古變讀。柳笛的形制、吹奏方式都與觱篥相似,可稱之為最簡單、最民間的觱篥,甚至考證了,回民所吹的“咪兒”,實際就是“觱篥”。

古人對於柳樹一直有著特殊的感情。折柳送別的習俗由來已久,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也有人揣摩,“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

【文學】柳笛聲聲

“折柳”風俗的由來到底指向何處,不得而知,不過這也無關緊要,緊要的是經過唐宋時期文人墨客的層層渲染,折柳送別的習俗便被定格了下來。李白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陶雍的“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趙鼎的“此夜曲中聞折柳,都是離情。”都為我們記錄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離愁別緒。印象最深的大約是弘一法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唱詞。

除此之外,喜愛柳樹的也不少,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自是不必說,韓退之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也是不錯的。有喜愛的,就有煩心的,這不,秦觀就寫出了“人與綠楊俱瘦”的感傷,在韋莊的眼中含情脈脈的柳樹更是成了“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的模樣。

【文學】柳笛聲聲

不知怎麼回事,雖然沒有逐一梳理過,卻固執地認為這柳樹留給了我們更多的是離別,是悲傷的背影。那背影既熟悉又模糊,從遠古走來,腳步堅定,高聲地吟誦著“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吟誦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吟誦著“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從我們身邊走過,越走越遠。這也讓我想到了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犧牲的英雄們,他們……

因為疫情的硝煙還未散去,我們還不能恣情悲痛,所以只能聽憑那鄉村裡孩童們的柳笛聲聲,寄託我們的哀思。

【文學】柳笛聲聲

【文學】柳笛聲聲

平臺編輯:劉立軍,筆名乾州蕞娃,又名終南魯人,初中語文教師,性木訥,愛文學。俯仰天地間 ,自知無所愧。

【文學】柳笛聲聲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記錄生命歷程的每一次真實,每一份感動,這裡是“行走在乾縣”,歡迎您的參與,歡迎您的關注,點贊留言,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