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寒暑交替,四季輪迴之間,中國人對待二十四個節氣也似乎從來都不是一視同仁。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雖然我們中的大多數已經遠離了土地。但節氣早已糅合了氣候、耕種、歷史、文字、飲食,各色風物,最終凝成中國人心裡一個濃濃的情結。

比如清明。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雨,是人們對於清明的印象

1、清明時節雨紛紛

落雨紛紛,行人斷魂,懷念和祭奠是清明節最重要的主題。《左傳》中寫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對於古代中國而言,祭祀與征戰是頭等大事。而在無數個平凡家庭裡,回溯已經逝去的漫長時間,為記憶裡漸行漸遠的先人上一炷香,

也是中國人在一點一點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脈。

原野上的新墳舊冢之間,升起嫋嫋青煙,火盆裡燃燒的火光是兩個世界之間的溝通方式。活人在墳前講述現世生活,有人訴說生活的不幸,也有人報喜,告知先人家裡剛考上學的孩子,或向祖輩稟告家族中又添的新丁。

清明是中國人關於時間的宗教。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在中國,活人跟死人之間只隔著一豎墓碑

當泥土堆成的墳塋變成城市郊區的公墓,當爆竹聲在城市中被列為禁忌,久遠的清明祭祀儀式,被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稀釋了。

在為期三天的假日裡,遠離鄉野的當代人,多少有點手足無措。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中國人祭祖的意義在於傳承

2、清明除了“問酒家“,還留下了什麼?

除了祭祀,清明還有更多重的文化意義,它也包含了更豐富的情緒。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清明菜

唐宋之後,清明節逐漸合併相鄰的寒食、上巳節俗,除了追遠祭亡,還有郊遊踏青,插柳拔河,放飛紙鳶等活動。

而到了今天,清明文化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記,還是飲食。作為一個影響力遍及全國的節日,清明當日的食物,也深深融合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幾千年前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故事,就發生在今天的山西,由這段歷史產生的寒食節也成為清明節最早的雛形。生長在麵食王國的山西人,習慣了用手裡的麵糰塑造自己的清明記憶。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許多地方清明上墳,人們會帶上形狀各異的花饃。有的將長條形的麵糰盤在一起,像一隻伏在地上的蛇,被稱為“蛇盤盤”,寓意消災;有的被捏成燕子的形狀,稱作寒燕。

這些花饃會在祭祀結束後分食,把對先祖的敬意和對好年景的寄託,分享給每一個家族成員。在民風更加淳樸的晉北,有上墳直接攜帶菜餚酒水的舊俗,他們在墳前完成同親人的共飲共食。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吃過清明飯,一年又過了四分之一了

在麵食流行的北方,除了接近饅頭的花饃,形似麻花的饊子也是清明時節的重要小吃。麵條狀的饊子在製作時,會先灑一層油,一來提香,二來防止麵糰黏連。靜置一段後,把饊子條放進滾開的油鍋炸至金黃。

寒食是清明的起源,顧名思義,在古代寒食當日不得點火,油炸出的饊子香脆可口,可以保存數日,最適合在這一天食用。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清明也是各種花爭奇鬥豔的時候,除了圍著枝頭的鮮花賞玩,熱衷於發明飲食的中國人,也嘗試輕輕拈下幾片花瓣,投入菜餚。

唐代的《雲仙雜記》就有記載:“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直到今天,江南一帶仍有清明煮桃花粥的習慣。簡簡單單一碗梗米粥,加一勺紅糖,再添幾片嬌豔的桃花,彷彿把整個春天都盛進碗裡。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青團

說起江南的清明節,青團是不得不提的一樣美食。上海的網紅青團,曾經創下排著兩小時長隊才能買到的記錄。也難怪,能兼顧外觀與滋味,既清新又軟糯的食品,除了青團,實在想不出第二種來。

俗語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經過之前春日裡的蟄伏和甦醒,再加上雨水的澆灌,清明的莊稼草木,都呈現出蔥鬱繁盛的樣子。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清明種豆,夏日收

把隨手可得的一抹綠意揉進食物,也就成了各地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在比江南更靠南方的地域,還有許多和青團創意相似的“近親”食物。

在客家話裡,“粄”是各類糯米制成的糕點的通稱,艾粄是清明粄中的一種。糯米粉混合艾草的糰子上火蒸出,無論是清香的口味還是碧綠的顏色,這種客家地區的小吃,都與青團如出一轍。

更南方的潮汕地區,樸籽粿幾乎是家家戶戶清明節必吃的食物。樸籽樹又叫樸丁樹,清明前雨水豐沛,樸籽樹枝繁葉茂,潮汕人把樸籽葉打碎,摻入粘米粉,蒸出鍋之後,同樣是翠綠的模樣。在溼熱的南國,樸籽粿有著排解積熱、去除疾病的功效。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民以食為天,對飲食異常看重的中國人,在清明節也選擇用形形色色帶有鄉土特色的食物告慰先祖。

如果被擠壓在樓宇、地鐵、電梯裡的現代人,能夠在這一天通過飲食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望,對生命的敬畏,那就抓住了清明的神髓。至於具體吃什麼,反倒不是關鍵了。

清明,一個雨紛紛的時節,凝結了中國人對時光的膜拜

清明,也是很多家庭團圓的日子

只要抓住了節日的神髓,即便你在春雨霏霏的節氣裡,為逝去的親人擺上一隻最流行的髒髒包,他們泉下有知,應該也會開心地嘗一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