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一)少年曹操

那是一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官渡之战时,陈琳代袁绍所拟檄文,称曹操是“赘阉遗丑”,就是因为曹操是宦官的后代。当时的风气,曹操尽管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因其祖上曾为宦官,按出身,曹操归为寒族(庶族)一类。

曹操小时候在谯县(现安徽毫县)曹氏宗族田庄长大,《三国志集解》卷一说曹操“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谯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曹操自出生到十四岁,是在谯县曹氏宗族田庄中度过的。由于父亲在朝为官,曹操十五岁离开谯县到洛阳上太学(东汉时要求公卿子弟入太学),为诸生。到二十岁,曹操弱冠举孝廉,为郎官。少年曹操走的是东汉时期官员成长的常规路径。

东汉中晚期,统治阶级分为三类,一是内廷的宦官,一是外戚,一是朝廷的士大夫。三者关系复杂,但宦官与士大夫对立、宦官与外戚对立是常态。曹操的祖父是宦官,这一出身对其政治前途,会有可预见的不良影响。曹操有首诗《善哉行》,头几句“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对自己的家庭出身有个很好的交待。少年曹操入太学后,虽身在宦族,但心在清流,有意结交士人阶层,搏取士族名士的赞赏。

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那个时代讲究出身,更讲究名节,朝廷更是以名取人。曹操刚入太学,便已搏得大名。他刚入太学不久,按照太学生议政的旧俗,年方十五的曹操就敢于上书为党人窦武、陈蕃翻案,引起朝野党人震动。当时的名臣桥玄惊叹:“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当时之世,人要出头,必先出名。社会风气养成了读书人“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和“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以求取名声的套路。曹操上书为党人翻案,抗愤已经有了,但要真正出名,还需要名士题拂(品评)。桥玄指点曹操:“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劭)”。汝南许劭是当时最知名的核论(当今的用词是鉴定)人物者,史载,许劭在曹操的纠缠下,给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二)早年经历

174年,二十岁的曹操太学生学成以后,被举孝廉,入京城的侍卫集团,出任京都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部地区治安。按照当时官制,洛阳北部尉的官秩应当是四百石。

曹操初仕,就显露出为官的才干。他将官署四门修整一新,在大门左右悬挂不少五色大棒,申明禁令,凡违反治安的,一律打死。曹操说到做到,一日汉灵帝庞幸小太监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被曹操抓住,立即棒杀,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177年,曹操升任顿丘县令,秩六百石。一年多后,他因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罢官回到谯县闲居。

180年,曹操因“明古学”再次应招为议郎,掌顾问应对,向皇帝进言,官秩六百石。“明古学”是对学问人很高的评价。当时学问与文章是两个方向。汉帝下的诏书是让公卿举荐能通《尚书》、《毛诗》等者各一人,曹操入选,说明他有较高的“古学”造诣。据此,史书记载其少时游手好闲应为谬传。曹操的文章也是雄冠当时,鲁迅先生曾经给予高度评价,说曹操的文章“清峻”(简约严明)、“通脱”(随意为之),还说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当时那么多的读书人、世家大儒,文章成就上,难有与曹操匹敌者。

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曹操剧照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升任骑都尉,监管羽林军骑兵,官秩比二千石。后因讨伐战功,升任济南相。当时国相是中央政府派到诸侯国处理政务的官吏,职位等同于郡太守,秩二千石。济南下属十县,县令多有劣迹,声名狼籍。曹操一到任,就接连罢免了八个县令。同时公平地选拔官吏,力图使政治清明。在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合时宜,得罪了权贵,自然坐不稳位置。

185年,曹操辞去官职,回谯县隐居。那时,隐居也是一个策略。当时隐居被视为有才能又清高的人才可以干的事,隐居可以抬高身价,成为官府注目和礼聘的对象,也不失为做官的捷径。

188年,金城郡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反叛,天下震动。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职责是掌管军队,征讨叛乱,秩比二千石。

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京师大乱。董卓欲拉拢曹操,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改易姓名逃离。年底,曹操来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谯县的宗族、宾客、部曲纷纷赶来相助,知名人物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据说曹操在陈留起兵期间,亲自动手和士兵们一起干活。一次他正在同工匠打造军用短刀,被前来探望的做过豫州刺史的孙宾硕看到,孙说“你应当考虑大事,怎么竟跟工匠一起做刀呢?”曹操答到“既能做小事又能做大事,有什么不好呢?”

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190年,各路诸侯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伐董卓。曹操是各路大军中最为勇敢积极者,他引军独自西进,因兵力悬殊,大败而归。

191年,于毒等黑山军进攻魏郡、东郡,曹操率兵在濮阳大败敌军,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正式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官秩二千石。是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192年,曹操大败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当时地广人稀,人口就是主要的经济力量)。曹操挑选精锐,组成青州军。到此时,曹操的实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手下知名的人物增加的有满宠、毛玠、程昱、乐进、于禁、李典、典韦等。军阀混战,曹操初有逐鹿中原的依仗。

193年至195年间,曹操先后破袁术、陶谦、吕布,平定兖州,任兖州牧,秩二千石。曹操事实上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196年2月,曹操破汝南、颖川的黄巾军,汉献帝拜其为建德将军。6月,又迁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亭侯,周制十里一亭,相当于现代大一点的行政村)。当时将军一职,除了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卫将军之外,其他称呼多为临时因事设置,事了即罢。曹操的镇东将军,想必是皇帝让他坐镇东部,平定东部地区的叛乱。

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

210年,曹操56岁的时候,他让掉皇帝加封的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曹操说,他年轻的时候,刚举孝廉时,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一心想革除弊政,想把政治和教化搞好,得罪了权贵,担心为家族招来灾祸,辞职还乡了。后来又被征召,“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他当时的志向。

从曹操本人所述来看,历史选择的曹操,应当是立功封侯的曹操;但是,天下大乱给了曹操机会,因时就势,曹操所为,已经突破了历史的局限。可以说,是他选择了一段历史。

曹操生逢乱世,他刚入仕就面对外戚与宦官的激烈斗争;随后又面对朝野震动的黄巾起义;再接着就是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曹操虽不是布衣起家,但他与同时代的袁绍、刘表等相比,基础薄弱,名微众寡。曹操能够在乱世中独立,逆势而动,转弱为强,统一北方,足够说明他是东汉末年首屈一指、傲世独立的人物。

易经中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曹操本性就是这样的人,终其一生,只要有可能,就去努力争取,从不失落萎靡;虽频遭危难,然持之从容,尤其临大敌而不乱;从而刚健奋发,真实无妄,将人的自然本性发扬光大,使生命从精神到肉体,都达到极致的光辉灿烂。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曹操的这个评语,可能是许劭随便说说而已,也可能是他当时,面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少年曹操,的确看出了曹操一些异于常人之处。

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曹操雄霸天下事业的正式起步,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

早在192年,曹操任兖州牧不久,治中从事毛玠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尊奉天子以获得正义的名分,最好能利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四方;在那个讲求名节的社会里,论江湖名望,曹操不是士族出身,比不上袁绍、袁术、刘表等人。曹操要想在道义上胜过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诸侯,奉天子是条捷径。说的俗一些,若曹操没能奉天子,他在众诸侯中,顶多是一个有军事实力的诸侯而已,能否进入一流,都很难说。奉了天子,曹操立马力压群雄,借天子大旗,曹操翻身做上了事实上的诸侯领袖,别人就是不服,也不得不虚与委蛇。二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军事物质储备。想办法人尽其力,地尽其材,扩大物质生产与储备,更是战时急需。这两条,一个是“求名”,一个是“求实”,都说到曹操的关键处。

自此之后,曹操就有意识地与朝廷密切关系。192年底派人出使长安,向献帝表示忠心。在东汉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曹操此举,足以搏得朝廷好感,为后来迎天子埋下伏笔。

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195年,凉州军发生冲突,献帝东行,回到故都洛阳。年底,曹操平定兖州全境之后,即派曹洪带兵迎献帝来许昌,遇到董承和袁术部队的阻挡无法前行。后因多方运筹,得天子密诏进京。196年八月曹操率军赶到洛阳,担负起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汉献帝授与曹操节钺,使其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即为总揽朝政。司隶校尉,当时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司隶校尉事实上是京都七郡的行政长官。曹操大权在握,为了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曹操排除异己,奏韩暹(后单骑逃奔)、张扬之罪而诛之,诛尚书冯硕等反对自己的朝臣;封董承、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收纳人心,稳固朝政。之后,曹操奉献帝迁都许昌,于196年8月27日奉车驾出行,9月7日抵达许昌。汉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县侯),官秩万石。当时汉献帝以袁绍为太尉,袁绍因官职在曹操之下而不受。因袁绍兵多势力强,曹操将大将军一职辞让给袁绍,自己为司空,行车骑将军。

曹操当年讨伐董卓时,尚没有一州郡之力。后来以袁绍为依靠,收河南之地为根据。直到192年大胜黄巾军成立青州军后,才有左右一州郡之力。曹操不愧是雄才大略,初有兖州时,即怀有天下大志,在乱局中奉天子为政治号召,眼光清晰远大。虽然东汉政权已经式微,但当时社会精英、主流意见仍然不希望改朝换代。这样,谁奉汉献帝正朔,谁就能取得道义上的优势和人心上的支持。迁都许昌以后,汉室稳定,不再颠沛流离,社会精英、名流逐渐投奔献帝,事实上为曹操所用。人才来归,计有孔融、赵俨、司马朗、杨修、李通等。荀彧又推荐了荀攸、郭嘉两个足智多谋的年轻人,和钟繇、杜袭等。

曹操为何能威名远扬?

董卓剧照

当时袁绍看到曹操迎献帝于许昌时,非常后悔,写信给曹操让他送献帝到鄄城欲夺之。曹操借用汉帝诏书责问袁绍“专自树党,不闻勤王”,袁绍忙上书自诉清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力可见一斑。

迁都许昌后,曹操势力不断壮大。从197年开始,先后大败袁术,杀吕布,打败张绣,击溃刘备,成为当时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实力人物。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威名远扬。208年,在整肃北方以后,曹操罢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完全掌控朝政大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