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來告訴你有關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詩經·芣苢》


採呀採呀車前子,快點把它採起來。採呀採呀車前子,快點把它摘下來。

採呀採呀車前子,一片一片拾下來。採呀採呀車前子,一把一把捋下來。

採呀採呀車前子,提起衣襟兜起來。採呀採呀車前子,掖起衣襟兜回來。


清明到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來告訴你有關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清明


這首詩應該發生在清明節左右,此時的芣苢剛剛結上了飽滿的籽,無論是用作中藥,還是熬湯來喝,都將是不錯的選擇。

芣苢,俗稱車前子,是一種很廉價的植物,類似於今天的薺菜和榆錢。對於那些西周和春秋時期的貴族們來說,這種東西一文不值。不過,對於當時的貧苦百姓們來說,它卻是不可缺少的。於是,每到清明時節,那些鄉村的姑娘們便挎著籃子、穿上寬大的衣襟,漫山遍野的採車前子去。她們三三五五,成群結隊的,年齡應該都不大,有著小姑娘的靈動和純真,她們一邊採著,一邊還唱起了歌。

對於這樣一幅美妙的場景,清代學者方潤玉在《詩經原始》裡說得好,他說:“讀者朋友們請試著平心靜氣地吟誦這首詩,腦海中就會出現這樣一副畫面:只見那田家的少女們,三三五五,在平原上,在曠野中,在山崗間,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裡,集體唱著歌兒,你一句我一句,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道她們為什麼會那麼開心,又為什麼那麼心曠神怡。我看這首詩啊不必仔細解讀了,只要吟誦幾遍就自然可以領略到其中的妙處。”

那麼我們就平心靜氣,細細詠誦這首詩,不必探究它的句式文法,只需閉上眼睛,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感受,便可自得其中的妙處了。

——這便是清明時節的魅力。


清明到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來告訴你有關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清明掃墓


清明,最初是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三月一日前後,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

清明二字,來源於《曆書》記載,書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意思是說:春分之後再過十五天,北斗星指向丁的方位,這就是清明瞭。此時,萬物都潔淨而清明,是因為這時氣候清爽,景物明朗,萬物都很鮮明,因此得名。

清明節一到,寒氣漸漸散盡,氣溫一天一天升高,是春耕的最好時節。因此,民間又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民俗諺語。

清明從來都是一個節氣,但到了春秋時期,才逐漸演變成了一個重大的節日,這跟寒食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說到寒食節,就不得不說說晉文公重耳的故事了:

晉國公子重耳因“驪姬之難”流亡在外,逃亡的日子無比艱苦,多虧了他的隨從介之推在危難時刻保護他,甚至還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讓重耳充飢。

重耳當上晉國國君之後,念及介之推當年的恩情,便想要給他加官進爵。然而,介之推卻不願意接受封賞,帶著老母親隱居到了一座山林之中。

晉文公為了請介之推出山接受封賞,聽取了謀臣的建議——放火燒山。最終,介之推寧可被大火燒死,也沒有下山。

晉文公追悔莫及,痛哭流涕,然而終究是無力迴天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到了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再次登上那座山,以祭奠介之推,竟發現死去的老柳樹竟然又發出了嫩芽。晉文公感到十分驚喜,便賜這顆柳樹為“清明柳”,並且昭告天下,將寒食節之後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所以,清明節和寒食節一樣,原本都是為了紀念介之推,而後才慢慢演變成為祭祀死去的親人的節日。

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有一首《清明》,說的正是這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佳節來臨,桃紅李白,爭相綻放,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荒墓,卻讓人感到哀愁。一陣春雷響過,驚醒了那些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霏霏,滋潤著郊外田野上柔和的草木。古時候,有齊國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品,還向妻妾們炫耀,也有像介子推那樣寧願被大火燒死也不願做公侯的。他們到底是貧賤愚蠢還是賢能清廉,至今又有誰說得清楚呢?而今留下來的都只不過是滿眼亂蓬的野草罷了。

戰國時期,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漸漸興盛起來。到了秦漢,掃墓的風氣更加流行。這一日,人們都會還鄉祭祀,祭掃墳墓,以表達對過往死者的悼念之情。

最初,清明節只是寒食節的“附屬”,人們只看重寒食節而忽視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之外,再無其他活動。但發展到後來,卻逐漸取代了寒食節的地位,連寒食節原有的吃冷食、蹴鞠、盪鞦韆等活動,也都成了清明節的風俗活動。


清明到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來告訴你有關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盪鞦韆

不僅是寒食節,連三月三日上巳節的許多風俗活動,比如踏青、遊春、祓禊等,也逐漸被清明節所吸納。

所以,清明節的習俗不僅包括掃墓祭祖,人們更會乘著這大好春光,與親朋好友相約一起去郊遊踏青,在萬物復甦、桃紅柳綠的美好山河間盪鞦韆、放風箏、賞花。

由於清明前後氣溫回升,雨水充足,陽光暖照,非常適合耕種,因此,清明節也就有了植樹和插柳等習俗。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清明夜》一詩中這樣寫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清明時節的夜晚,清風習習,月色朦朧,那碧玉做成的欄杆,那紅色的磚砌成的牆,正是刺史大人的宅院。獨自走在迴旋的走廊中,邊走邊歇息,遠遠的聽到有絃聲響起,我低頭默默地看著花。

這是白居易在元和年間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的刺史大人正是他自己。這首詩描寫了在清明節的夜晚,他獨自一人在庭院中散步,聽著遠處的絃聲,欣賞著眼前的花,好不愜意,表現了他閒適的心情,給人一種寂靜而美好的感覺。

歌頌人間好時節的並不只有白居易,還有詩人王建,他在《長安別》一詩中這樣寫道:

長安清明好時節,只宜相送不宜別。

噁心床上銅片明,照見離人白頭髮。

長安的清明真是個好時節,只適宜相送,卻不適合離別。都不願看到那床頭明亮的銅鏡,怕會照見離別人頭上的根根白髮,這樣又會徒增許多煩惱。

類似的還有溫庭筠的《清明日》: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清明日的清晨,彩蛾飛舞,宛如在畫扇中一樣。春色滿園,桃花和鬱金花競相綻放,紅遍了大地。人們都興致勃勃地結伴踏青,出門時,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顫顫欲滴,歸來後,又感受到春風穿過柳絲拂面而來的溫柔。驕縱的馬匹在帳幃旁邊昂首嘶鳴,雞群從剛打開的籠子裡爭先恐後地竄出來,開始四處覓食。不知是哪個孩子在用彈弓瞄準鳥兒,嚇得黃鸝趕緊飛入隔牆的庭院,在房頂上婉轉啼鳴。

而唐末詩人韋莊在《長安清明》一詩中,幾乎把清明的所有習俗寫了個遍: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突然之間,已經是細雨紛飛的春天了,怎能受得了芳草如此青青動人。內宮之中把清明的新火賞賜給大臣們,大臣們閒來無事,競相以踢球娛樂。京城郊野的路上,駿馬在嘶鳴,綠楊叢中,女子們在蕩著鞦韆。遊人們似乎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如今這相似的情景再現,引起了遊人心頭的隱隱快樂。


清明到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來告訴你有關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清明》

關於清明節的唐詩,最著名的當屬杜牧的這首《清明》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的行人,個個都是落魄失魂的樣子。借問當地人,何處可以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舉手遙指不遠處的杏花村。

根據《江南通志》記載:杜牧在擔任池州刺史時,有一天心情非常不爽,想出去喝點小酒,這一天剛好是清明,他就一路騎著馬一路找酒喝,一首流傳千古的詩就這樣被寫了出來。

很多時候,除了清淨和明朗,清明節也會給人一種如詩中所寫的那樣:細雨紛紛,空氣如人的心情一樣,潮溼而清冷,而這正是因為這首詩的存在而形成的。

到了宋代,清明節已然取代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習俗依舊。

面對清明這樣的人間好時節,但宋代詩人王禹偁卻無花無酒,於是,他在《清明》一詩中這樣抱怨道: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我是在無花可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清明的,這樣清心寡慾的生活,就像是那荒山野廟中的和尚一般。昨天從鄰居家討來了新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我就在窗前點好燈,坐下來潛心讀書了。

每個節日都會有它獨特的飲食習慣,清明節當然也不例外。

由於清明前一日寒食節有禁火的習俗,所以清明節這一天,許多地方有吃冷食的習慣。還有一些地方,習慣在掃墓結束之後,全家人將祭祀用的食物分吃掉。上海有一箇舊習俗是,清明那天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穿起來,晾乾後,立夏那天用油煎熟,據說小孩子吃了可以防治疰夏病。


清明到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來告訴你有關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青團

部分地區還有清明吃“青團”、“青餅”的習俗:就是將綠色的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之後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清明節最有特色的食品之一。

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清潔明淨,雖起源於悼念亡人,但如今已然成為了一個充滿著希望與生機的節日。

清明節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十分重大,它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果是春天是四季中最美妙的季節,那麼,清明當是春季裡最美妙的時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等等。這些美妙的句子,都在向後世的人們講訴了一個個關於春天的故事,關於陽春三月的絕妙與明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