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日前,職業成長平臺脈脈發佈了《疫情之上 機遇何在 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2020》(下簡稱“人才流動報告”)。報告聚焦於機遇”這一核心詞彙,從機遇之城(地域)、機遇之業(行業)、機遇之處(公司)、職場“免疫力”(人才)四個維度,以數據的方式,洞察人才流動所引發的機遇流向和未來潛力所在。為“重啟2020年”以及後疫情時代的企業如何制定人才戰略、以及職場人如何進行職業發展規劃,提供了頗具參考價值的視角和思路。

尋找機遇之城:城市人才爭奪戰新版圖

人才淨流入:深圳第一, 杭州領先北京廣州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城市中的人才爭奪戰暗湧,杭州替代廣州,與深圳、上海、北京共同站穩人才流入第一陣營,廣州與成都組成第二陣營,其他諸如西安、鄭州、武漢等等新一線城市共同組成第三陣營。

長三角與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吸納人才格局;人才淨流入,深圳第一位,杭州領先北京、廣州;職場年齡焦慮成普遍現象,35歲以後去哪裡?成都比杭州更受中年職場人的青睞。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成都比杭州更受中年職場人青睞

35歲離職人的主要城市選擇,依然是“奮鬥城市”北上廣深。不過,杭州在35歲職場人的選擇城市裡並未進入前五,步入而立之年的職場人們,更喜歡生活氣氛濃厚的成都。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房地產就業壓力最大行業通信電子與交通物流存機會

2019年轉行的前三大去處為生活服務業、IT互聯網與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取代金融行業,成為IT互聯網人才離職後的首要去處。

受到調控政策及需求等多方因素影響,房地產、汽車行業就業競爭壓力最大;通信電子行業一直處於低就業競爭度情況。預計疫情後,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展開,5G、智慧物流等將迎來可觀增長。把目光更多瞄準“通信電子”、“交通物流”等就業競爭度低的行業,不失為一個轉行跳槽的策略。

設計與運營人才求職壓力位居前列 算法人才供不應求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2019年就業競爭度最高的崗位前兩名都是設計師崗,分別為UI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而算法類崗位的就業競爭度最低,行業人才基本仍處於供不應求階段。

相比而言,運營崗被普遍認為是門檻較低的崗位,這也使得從事運營相關職位的職場人,面臨更大的淘汰壓力。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拼多多成互聯網引才黑馬

2019年,拼多多也是黑馬般的存在。數據顯示,拼多多的人才來源前三位都是大廠,分別是騰訊、阿里和京東。

此外,脈脈大數據顯示,自2018年字節跳動便成為百度和騰訊人才的去向之一;2019年則與AT兩家組成新的BAT人才庫。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職場免疫力”意識提升 開啟“待機”模式

人才流動,是經濟活力的源泉,也是個人成就職業夢想的路徑。此番,脈脈數據研究院基於脈脈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結合問卷調研與專家訪談,形成這份《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2020》,旨在揭示人才流動現象背後的驅動因素,探尋職場機遇的新方向。

脈脈平臺大數據顯示,自春節以後,脈脈上更新個人主頁的人數呈顯著上升趨勢,在3月初達到高峰並一直延續。脈脈數據研究院專家分析稱,這一行為變化意味著,出於抵禦風險等考慮,職場人自我提升的願望更為強烈;與此同時,受疫情下出行和交流受阻等因素影響,在網上建立良好人脈,持續而有效地互動,塑造個人職業品牌顯得更為重要,讓好機遇主動上門,成為應對不確定性的長效法則。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3.“職場免疫力”意識提升,開啟“待機”模式

不在危機之下慌忙尋找新機會,而是長期經營個人職業品牌,手有機遇心頭不慌。這種被動但不消極,積極自我提升來等待機會到來的“待機”狀態將更為常見。

脈脈平臺大數據顯示,自春節以後,脈脈上更新個人主頁的人數呈顯著上升趨勢,在3月初達到高峰並一直延續。個人主頁可以理解為個人的職場經歷與個人職業品牌,這一行為變化顯示,疫情並未封住職場人對“機遇”的期待,反而出於抵禦風險等考慮,進一步加強了職場人自我提升的願望。職場人已經在為機遇的到來做各種準備。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脈脈針對“2月求職態度”進行的調查顯示,63%的職場人認為人脈能夠提升找工作的效率,認為打造個人品牌也可以提升求職效率的佔比59%。

2020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京滬深杭”穩居第一陣營

脈脈創始人、CEO 林凡表示,疫情因素疊加經濟不確定性因素,令許多人的職業發展面臨不確定性。建議職場人保持“待機”狀態,儲備高價值人脈,並積極進行線上社交互動,做到有備無患,使得好機會能主動找上門,在面對職場變化時也不至於倉促應對。而企業也可借力脈脈這類職業成長平臺,實現人才動態意向早期獲取,以人才經營來獲取長期人才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