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李斯人生軌跡,本已功成名就,卻又一敗塗地


回顧李斯人生軌跡,本已功成名就,卻又一敗塗地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拜師和荀子學習治國理政之術。學成之後,便棄故國楚國而西去秦國遊說,決定脫離"卑賤之位、困苦之地",尋求功名利祿。他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而後擔任丞相;提倡廢分封、設郡縣;主張滅儒學,燒《詩》、《書》等諸子學說;在國家法律上,他主張實行商鞅變法、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工具;實現春秋大一;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李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結局會被自己制定的最重的刑罰而處死。可以說他本已功成名就,卻又一敗塗地。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李斯的悲慟慘局呢?

把慾望當做志氣,自卑成為了發展的瓶頸

回顧李斯人生軌跡,本已功成名就,卻又一敗塗地

李斯出身貧寒低微,在年少時,只是楚國上蔡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他在廁所看見十分骯髒,一見到人和狗就害怕得躲起來。而當他瞧見從小吃著糧倉的老鼠,在倉庫裡悠閒地漫步時,看見人絲毫不畏懼。他便幡然醒悟:人的命運是由身份決定的。所以他要努力地改變自己的身份。於是毅然辭職,一心去追求他的榮華富貴。他拜荀子為師,專心學習治國理政之道。雖然李斯滿腹才華,也迅速得到了君主的重用。但並沒有改變他自卑的本性。他曾對荀子說:"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他拿物質為自卑粉飾。他不惜陷害同門師兄韓非子,不惜以制定殘酷的立法來取悅秦二世,造成了"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的人間慘象。

不懂捨棄,在追逐名利的塵網中越陷越深

回顧李斯人生軌跡,本已功成名就,卻又一敗塗地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所謂物極必反正是這個道理。而李斯並不懂得當一個人把人生意義的全部價值都建立在功利上時,就早已為將來的崩塌埋下了伏筆。如果失控的榮華,不及時抽身,都將化為一場不可避免的災難。李斯的災難正是源於不懂得捨棄。

在掙扎中同流合汙,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回顧李斯人生軌跡,本已功成名就,卻又一敗塗地

秦王駕崩後,趙高找到李斯,想讓他參與合謀篡改遺照。而李斯並沒有果斷決絕,而是堅持做自己的利己主義者。本想在成功之後一羹,卻沒想到反被殘忍殺害。

回顧李斯人生軌跡,本已功成名就,卻又一敗塗地

反觀李斯的人生,並不是一人的寫照,更是無數前仆後繼者的寫照。他們才華橫溢卻命運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