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大清200多年的歷史,能獲得最高褒獎的僅有他一人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破陣子》這兩句道出了,天地君親師時代多少胸懷抱負,躊躇滿志英雄兒女的心聲。他們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為的是能生前可報效國家,揚名立萬,死後可流芳百世,為世人所敬仰。

在古代,對那些一生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文臣、武將,統治者往往會根據他們生前的功績,做一個蓋棺定論。統治者賜予的諡號就是蓋棺定論最有力的見證。“文正”這個諡號又是古代統治者對文臣死後最高的褒獎。然而,統治者對於賜予“文正”這個諡號是很吝嗇的,更不是想買就能買的。自“文正”諡號出現以來,歷代能享此榮譽的文臣簡直是屈指可數,鳳毛麟角。“文正”諡號最開始出現是因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把“文貞”改成“文正”,在宋朝享有“文正”諡號的僅有九位(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元朝就少得更可憐,只有五位(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明朝四位(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清朝諡文正,是從乾隆正式開始的,共有八位(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湯斌諡號“文正”是在死後50年,由乾隆皇帝追認的,同時他也是大清王朝歷史上,第一位享有此殊榮的文臣。

縱觀大清200多年的歷史,能獲得最高褒獎的僅有他一人

《清史稿》記載“清世以名臣從祀孔子廟,斌、隴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聖祖恩遇。隴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愛之如父母,與斌、伯行如一,其不為時所容而為聖祖所愛護也亦如一”。大清朝經韜緯略,德才兼備的大臣枚不勝舉,但能享有從祀孔廟的,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文正公”湯斌,“天下第一清廉”陸隴其、“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

從上面所述,大家不難發現,在泱泱大清,既能享有“文正”諡號,又能從祀孔廟的,只有一位,他就是被百姓稱之為“湯青天”的湯斌。

縱觀大清200多年的歷史,能獲得最高褒獎的僅有他一人

(圖)孔子廟

湯斌,在清康熙年間,歷任內閣學士、江蘇巡撫官至工部尚書。一生為官清廉,兩袖清風,體恤民情,政績斐然。

順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任命湯斌為陝西潼關道員。他去赴任時,為不擾地方百姓,買了三頭騾,主僕各騎一頭,另一頭馱著兩副破舊被褥,一個竹書箱,看上去儼然一個窮趕考書生的裝扮。來到潼關,他向守關的官員說明身份。這位官員,看到湯斌主僕的寒酸樣,嘲笑道“就是把你們放到鍋裡,也煮不出個官味來。”而就是這個煮不出官味的道員,只用三年的時間就把潼關治理的井井有條,荒蕪的田園得到耕種,盜賊猖獗的潼關變得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當地百姓稱之為“湯青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任內閣學士,當時江寧巡撫缺員,朝廷正在薦舉合適的人選。康熙帝說:“我聽說湯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擔任江寧巡撫。即使作為大清的二品大員,他生活依然極其簡樸,每日只吃青菜和豆腐湯。有一次兒子湯溥買了只雞孝敬母親,讓湯斌知道了,大怒,命兒子跪誦《朱子家訓》,並嚴厲說道“哪有讀書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最後,為這事把兒子攆回老家睢州。

縱觀大清200多年的歷史,能獲得最高褒獎的僅有他一人

湯斌

百姓敬仰他的德操品行,清正廉潔,因此以他的姓,給他起了個“三湯巡撫”的雅號。表達他,為政像豆腐湯那樣清,生活像煮黃蓮那樣苦,於世道人心像人參湯那樣補。僅此三句,已把他的清廉刻畫的淋漓盡致,恰到其位。湯斌對上不阿諛奉承,不畏權貴,對下嚴禁受賄行賄。當時,明珠權傾朝野,前任江蘇巡撫餘國柱告訴湯斌,說朝廷免除江南賦稅,都是大學士明珠盡力促成的,但湯斌認為是自己的堅持而促成的,對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員時,外官紛紛嚮明珠送禮,卻沒有湯斌的屬員。因此,受到明珠等同黨的記恨,曾摘錄他的言論向上稟報康熙帝,並找出湯斌在蘇州發佈文告中的話“愛民有心,救民無術”,把這作為對朝廷的誹謗,康熙帝傳旨責問。但最後,查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湯病逝於工部尚書任上,終年61歲。湯斌死後,家中僅有8兩銀子,連殯殮都不夠,還是好友送來20兩銀子,才入土為安。

縱觀大清200多年的歷史,能獲得最高褒獎的僅有他一人

死後,他生前的高風亮節,豐功事蹟並沒被後人所忘記,許多人家掛上他的肖像,以顯敬仰之情。朝廷也時時記得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清榜樣。雍正十年(1732年),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賜予湯斌諡號“文正”,道光三年(1821年),湯斌從祀孔子廟。縱觀大清二百多年的歷史,能同獲此殊榮者僅湯斌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