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秦末漢初,多年的戰亂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凋敝。

漢高祖死後,呂后執政這15年裡,更是將高祖剛剛穩定的大漢朝廷弄得雞飛狗跳。而呂后死後,中國迎來了第一個治世,也就是說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那麼,文景之治究竟為何出現,背後又是否有什麼深層原因呢?

話說呂后死後,齊王劉襄、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內外呼應,誅滅了呂氏全族,並擁立當時在他們認為會乖乖聽話的代王劉恆。然而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他的乖乖聽話的形象卻是為了自保而偽裝起來的。

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劉恆繼位之後逐漸開始了其強硬的政治改革,第一次把道教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應用於治國理政,最終開創了文景之治!

漢書記載: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漢書·食貨志上》)產生的效果也是及其明顯的,文帝在位期間,將劉啟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不過在劉啟當太子的時候,也就是文帝時期,卻發生了一宗命案。這起命案也導致了後面的諸多問題,以至於關係到文景之治的盛世價值與否。

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陪太子劉啟喝酒下棋,然而在與劉啟博弈時,兩人發生爭執,劉啟就拿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把他打死了。兒子的鍋,父親背。漢文帝就派人將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然而劉濞沒有接收他兒子的遺體。

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史記·吳王濞列傳》

兒子死了,從此劉濞開始怨恨劉啟,這也算是後來的七王之亂埋下了導火索。景帝即位之後,不斷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御史大夫晁錯,大力推行削藩,繼續重農抑商,期間也出現了一批有名的人物,比如李廣,董仲舒,周亞夫等等。

盛世存亡,“文景之治”下的政治卻有不少亂像!對於人民來說,文景之治確實是盛世,但是對於政治局勢來說,這一時期可能並不穩定,稱不上盛世。

比如說七王之亂的爆發,就給盛世增添了並不光彩的經歷。叛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還是削藩。加上景帝與吳王劉濞有弒子之仇,因此吳王便聯合其餘幾位諸侯王起兵造反,打的口號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即使殺了晁錯,該造反的還是要造反,畢竟造反這條路一旦走上了就沒有回頭路了,然而漢景帝聽信了晁錯的死對頭袁盎的計策,殺掉晁錯!

正如蘇軾對晁錯的評價:“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七王之亂之所以能夠在一段時間內迅速平定,很大一部分功勞歸結於大將軍周亞夫的文韜武略,其餘則是劉濞的短視。吳王當時沒有立馬拿下那時的糧倉滎陽,而是一個一個打,最終被周亞夫斷了糧道,三個月就失敗了。但在平定叛亂之後,首功之臣周亞夫隨後也是被景帝逼死了。

所以從政治上來說,這段時間並不是盛世,景帝不如文帝有政治智慧,但對於他的父親和他的兒子,他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承前啟後的作用!為什麼說是“文景之治”,儘管這一時期還有一些問題,但瑕不掩瑜,文景兩朝比秦二世好很多,在當時那個年代,對於老百姓來說,確實是一段盛世,也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讚為“文景之治”。

對於“文景之治”出現原因,我的一點看法!“文景之治”,指漢朝在長安建都後,我國曆史上開始進入了有明確記載的一個盛世。

用誇張的說話來形容,盛世就是國庫裡的錢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糧食多的糧倉也都裝不下了。或許沒有這麼誇張,但盛世比較於平常肯定會更有效的成果和業績。

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這個時代的繁榮昌盛,我認識與當時漢文帝、漢景帝實行黃老思想來治國必然有著極大關係。

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首先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黃老思想呢!黃,指黃帝;老,指老子,加在一塊就是黃老。《黃帝內經》和《道德經》加在一起就是黃老思想。黃老思想亦是道家思想的別稱,無為自化,輕賦薄斂,休養生息。

當然了,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無法無天。恰恰相反,領導者之所以可以在上能夠無為,恰恰是因為下面有一套成熟穩定的法,一切按規矩來辦事。黃老之學強調“道”的意志,是對人們主觀意志的限制。總之,剋制、謙讓是道家的精神。

漢文帝劉恆——盛世的開創者,就是這樣一個典範,他完美的踐行了黃老思想。每天退朝,漢文帝都是請丞相周勃先走,他在後面目送周勃出去,他才走。文帝的生活非常儉樸,常穿著粗布衣服,自己很少添加新的器物。文帝曾想建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十個中家人財產,於是作罷。

他“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圄,狗馬服御無所增益”,“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漢景帝劉啟,儘管政治智慧不如其父,但自小受到父親文帝的影響,親事躬耕。為了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勸勉各級官員關心農業生產,每到春耕時節,景帝都要帶領皇后和太子到最艱苦的地區親自種地。

景帝親事躬耕,親自上陣,來真的,幹實的。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真正做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漢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竇太后,更是崇尚黃老清靜之術,她經歷了文、景、武三朝,在朝中影響達45年之久。

因為她的影響所施行的黃老“無為而治”的結果是:“從民之慾,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

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作”。

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黃老思想提倡無為而治,具體到律法和政策之上,就是依法治國,遵循天道。西漢初年的律法,是蕭何精減秦律後的律法,也就是蕭何制定的《九章律》,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加的簡明。 在寬鬆的律法基礎之上,只要不觸犯律法,官府就不會干預民間生產生活,法律是天子與庶民共同遵守的法律。

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是以民為本的主旨,與民休養生息的國策。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之所以能成就文景之治,離不開黃老之學的樸素和清靜的觀念。漢文帝提倡大力發展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從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亂戰之後,漢文帝的仁厚、簡樸,截然不同與暴君,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明君聖主。

秦末漢初的繁榮昌盛,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的背後緣由!

對漢朝以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來說,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世間取天下之功無過高祖,治天下之德無過文帝”。在呂氏勢力被消滅,文帝繼位後,重視“以德化民”。同時大力發展農業,自己也時刻做好表率。不輕易發兵鄰國,對待反叛者從輕發落,廢除肉刑等酷刑。

說到底,中國古代是一個人治社會,而在古代一個朝代達到德治的效果,可以極大地發展生產力。漢文帝之時,社會安定太平,天下富足,禮儀興盛,是自秦漢一統之後多年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而他的兒子景帝,雖略有瑕疵,但“蕭規曹隨”,又有大量人才輔佐,得以讓文帝的成果得以延續,最終雙方共同作用下出現了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