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唐代桃花盛开的春天里,大诗人"四明狂客“贺知章在长安写《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写《钱塘湖春行》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诗圣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写《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千年之后的春天里,我在天台白鹤桃源遇仙地听箫而作《天台白鹤桃源春晓,留赠江南一庐》诗:才绝东南十万里,春风许我三千年。一曲乡音箫声漫,天台白鹤是仙家。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少年时候因为生活在农村,在那个年代,简单而纯真,单纯而美好。幼年读书之始遇道之师,性好老庄,淡泊名利。一生教书育人,居三州高地,平生以书画文学自娱,是吾读书授艺的启蒙恩师,于我影响至深,常秉烛夜谈,同榻而眠,一晃三十余年。如今年五十有二,鬓有白发,岁月不饶人,前年曾有诗《已亥夏日访道之师》留赠:我弃故乡长,师远不可望。年年常恋岁,刻刻忆秋凉。但见鬓白处,如临野外霜。粗粮持裹腹,室内尽书香。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天台山是佛国仙山,白鹤桃源是仙山入口。史传汉代刘元、阮肇在此采药遇仙。唐朝更有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号称“仙宗十友”。唐代卢藏用是卢氏仙宗之祖。据谱载北宋时卢琏公从山东长清迁居天台境内的山口上卢,山口上卢即今之天台县白鹤镇上卢村。村中有溪,溪名乌漏,溪水清清,水呈浅蓝绿色。水中有鸭子,自由自在。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站在白鹤山口上卢村土地上,看着历经沧桑的古老的斑驳的商贸街,这里就是天台卢氏的历代繁衍生息主要栖居地,传承千年,作为卢氏儿孙,有一种回归的亲切感觉,夕阳薰染一身,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得闲应本家前辈卢益民先生之邀到他祖居一游,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生亦是如此要寻根问源。记得离开故乡天台去外地求学那时十七岁,豆蔻年华浑璞似玉,不知道什么时候归来,也不知人间的酸甜苦辣与恩怨情仇,时光如流水,一晃四十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卢益民先生带我们参观上卢村的大、小祠堂。门口牌匾由天台著名乡贤金耀基老先生题写。祠堂雕梁画栋、巍峨壮观,规格体制,处处彰显卢氏特有风貌。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卢益民先生号"江南一庐"。其祖居门口上有水泥塑匾"吾爱吾庐"四字,房屋形制民国末年格式,上卢村很多房子都保存完整,正面门墙或山门处塑匾挂匾,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展示。天台人居四合院多数是东阳工艺,砖木混搭。东阳人善建房,青砖黑瓦,自成一格,东阳有卢宅,建筑史称:"北有故宫,南有卢宅"。而东阳卢氏是天台卢氏寔公迁居雅溪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是我们卢氏家族的骄傲。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上卢村保留有很多石墙房子,精致漂亮,此刻夕阳横斜,桃花倚墙开放,如美女笑魇,动人心魄。不由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崔护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多么美好的场景与深情。人生一世,谁不渴望美好的生活与坚如磐石的爱情?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我想一个家族的起伏,一个民族的盛衰,一个国家的伟大复兴,不管你曾经领土疆域多么辽阔,经济多么发达,社会精英多么优秀强大。如果没有文化之源,文化之根,没有文化灵魂,没有核心的文化支撑与文化自信,那你还称不上真正的伟大或伟大复兴,华夏五千年,俯仰天地之间。所以,春风千万里,学子歌九天,这样的诗书传承,这样的和谐环境,才是我们真正的繁华盛世,一代一代,就让我们以文为基,以梦为马,不忘初心,前赴后继。

不负韶华    故地春风仍少年

作者:卢军斌,字漏之,号时雨堂、卧庐。浙东文人,江南名士,诗书画印兼修。现栖居浙东剡溪与四川成都时雨堂:读千古文,友天下士,静心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