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历史上到底官居何位?

纪晓岚历史上到底官居何位?

N�S@g\u00020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时, [1] 纪昀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河北沧县),属龙,为纪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 ,授课于及孺爱先生,这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雍正八年(1730年),参加童子试,并优异的成绩得‘神童’绰号。纪昀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清乾隆五年(1740年),十七岁的纪昀就跟邻县二十岁的马氏成婚,纪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参加科试,获第一名;纪昀开始自满起来,同年长子降生,取名纪汝佶。次年回乡参加乡试,纪昀所作破题,只考了个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纪昀再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参加会试,由于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纪昀母亲去世,纪昀居丧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纪昀在家守孝,没能参加这年的会试。次年朝廷为祝贺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开恩科,八月举行会试,纪昀孝服刚除没有参加。

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纪昀参加正科会试,中第二十二名,会试后是殿试,殿试后揭榜,纪昀中二甲第四,任庶吉士,后散馆授编修,再迁左春坊左庶子,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3]

为官经历

纪晓岚历史上到底官居何位?

纪昀画像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因篡修《热河志》,与钱大昕一起扈从热河伴驾,同受“天语嘉奖”。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武英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国史馆总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馆总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纪昀伴驾南巡。五月,奉命视学福建,官阶提督学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纪昀父亲纪容舒在献县崔尔庄病故,纪昀回家服丧三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服丧期满,回朝,廷议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加四品衔,留庶子。同年四月,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六月,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赎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释还,六月初至京师,暂居珠巢街,受诏校秘书。上幸热河,迎銮密云。试诗,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复授编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上复命辑《简明书目》。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纪昀次子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纪昀受牵连,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任日讲起居注官,累迁兵部侍郎。同年,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纪昀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被提升为太子詹事,四月,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刚过,乾隆第五次南巡,纪昀伴驾。纪昀奉旨和陆锡熊、孙士毅等共同领纂《历代官职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纪昀任《契丹国志》总纂官。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纪昀、陆锡熊奉旨总纂《河源纪略》完成。

晚年经历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摆千叟宴,纪昀参加。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成,表上。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赉。后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八十大寿,前往热河避暑,纪昀伴驾。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畿辅灾,饥民多就食京师。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厂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从之。同年,纪昀伴驾第六次南巡。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疏请乡会试《春秋》罢胡安国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谷》,从之。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纪昀夫人马氏去世。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复移任左都御史。

嘉庆二年(1797年),移任礼部尚书。同年,疏请妇女遇强暴,虽受污,仍量予旌表。

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纪昀八十寿辰,嘉庆帝派员颁赐珍品,亲朋故吏齐聚一堂,为之祝寿。

嘉庆十年(1805年),封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二月十四日酉时,因喘病复发病逝于京城珠巢街本宅,享年八十一岁。嘉庆帝赐白金五百治丧,亲作祭文、碑文,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予谥“文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