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他久留家鄉,他拍紀錄片《趕場》見證成都老街復甦

疫情讓他久留家鄉,他拍紀錄片《趕場》見證成都老街復甦

趕場時的老街,會隱身於熱鬧的人群。而當趕場結束,人群散去,生活就像退潮的海灘,露出了本來的模樣。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86歲的蔡爺爺一個人住,對於不用手機、滿頭白髮的他來說,趕場不光是賣菜,更是和老朋友見面聚會的日子,下館子點幾個菜,喝二兩小酒,這份滿足感會持續到三天後的下一次趕場。

47歲的王嬢嬢,腳踩一雙運動鞋,對她而言,趕場就是上班,生意好的時候四五百,差的時候一兩百,“除了31號,天天都有場可以趕”。幹了20多年的她,在當地小有名氣,除了買秧苗,需要勞動力的時候,大家也會想到她。

近日,成都市大邑縣韓場鎮柏樺街又恢復了平時的逢“3、6、9”趕場。一個從這條街走出去的紀錄片製作者,回到家鄉拿起攝像機,將鏡頭對準了這段100米的街道,取名《趕場》,記錄下1個多月來重新忙碌的生活。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趕場中一個熱鬧的水果攤位

▎趕場又回來了,值得記錄的重啟

“天‘麻分分’亮,7點多趕場就開始了。”今年28歲的紀錄片製作者屈松對老家的老街既熟悉又陌生,這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

小時上學,天沒亮,起床時能聽到攤攤兒的鴨子叫,還有補鍋錘砸有節奏的“噹噹,當…”,有一段街道全是賣秧苗的,綠油油的一片一片,煞是好看。

當趕場的開關再次被流動人群按下,他心裡渴望記錄感知的衝動也隨之而起——這是一次值得記錄的“重啟”。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疫情後柏樺街第一場趕場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9點10分趕場的情景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小朋友騎著馬馬肩和父母一起趕場

屈松大學畢業後,往年,只有過年才會回家住一段時間。今年,按照之前的計劃,年後屈松會前往北京,但因為疫情暫時未能成行。這一待,就是三個月左右。

雙向兩車道的老街,兩邊是2000年以後新修的兩三層高的樓房,一層基本都是商鋪,二層則是住家。

現在大部分商鋪平時都關著,只有少數幾家開著,超市、賣茶的、賣酒的、理髮的。除了趕場,這條街沒啥人流,鎮上的商鋪都在別的街上。

屈松鏡頭裡的老街,鮮活了起來:

早上7點左右,天還沒亮,大蔥萵筍已經整整齊齊擺在了馬路兩邊的人行道上,電子秤也穩穩坐在了倒扣的塑料筐上。一麻袋的土豆傾瀉而出,其中有兩顆脫離了大部隊,其中一顆更是滾到了馬路中央,逃到了老闆的身後。躲過電瓶車的輪胎,自由了10秒鐘左右,它被撿起拋回了土豆堆,再也分不清楚。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8點,三輪車電瓶車逐漸出現在了老街上。街上人不多,車還能騎著走,不時有電瓶車超過三輪車。

上午8點14左右,人流和車流已經融合在了一起,大多數人都是推車而行,有的電瓶車跟在三輪車後面,一起一停,頻頻點頭。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上午9點10分,遠處的大樹在空中連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道綠橋。老街已經躲進了橋下的人流中,不見蹤影。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上午11點50分,陽光重新佔據了街面,零星幾個老闆在收拾東西,馬路邊還殘留著一些菜葉,彷彿飯後嘴邊的殘渣。人群散去,有小孩子騎車自行車來,扭動著龍頭,從街上騎過。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趕場是攤主們生活的一部分。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鏡頭沉入人流,捉到重回水中的魚

趕場恢復了,熟悉的生活也回來了。鏡頭沉入人流,捕捉到了彷彿重新回到水中的魚。

一個竹凳,一個揹簍,面前一張半米寬、擺著兩三樣菜的地攤,一頭白髮、手持一根菸鬥86歲的蔡爺爺走進了屈松的鏡頭中。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蔡爺爺一個人住,不打牌,平時會種種地,肩挑兩桶水的步伐稍顯遲緩。差不多每種半個小時地,蔡爺爺就會到樹蔭下,掏出菸斗吸上幾口休息下。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除了買賣,趕場也是蔡爺爺和老朋友聚會見面的日子。對於不用手機的他而言,趕場就像手機應用右上角的紅點,會給他平靜的日子帶去一些盼頭。趕場又恢復了,蔡爺爺和老朋友喝二兩小酒的日子也來了。

“這次可能要拍1個月左右。”2015年畢業的屈松,之前前往新疆跟隨哈薩克族牧民拍攝了3部紀錄片,分別是《冬窩子》《在希望的原野上》《不只水草豐茂》。他把片子投到了廣州紀錄片節,片子版權收益目前兩萬多元。之後他前往北京一邊打工一邊旁聽,繼續提高自己的水平。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屈松

“之前就想拍,但一直拖著。”屈松表示,心裡始終覺得反正家就在那,不著急。本來計劃過年後又會出去的,但現在沒有地方可去,正好有機會有時間,就拍了。趕場的時候,100米的老街上兩側,加起來差不多有100個左右的攤位。“人的狀態、交易的門道、怎麼講價等都挺好奇”,拍幾次後,會休息一段時間再拍,希望能拍到不一樣的東西。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帶有介紹紙片的商品

▎人流中的小旋渦,比之前還要忙碌

趕場恢復了,屈松的鏡頭對準了重新“上班”的王嬢嬢。遠的地方騎三輪車需要半小時,天不亮,王嬢嬢就出門了;近的地方就在門口,可以多睡一會兒。“各種秧苗,除了水稻的,還有西瓜苗、冬瓜苗、南瓜苗等”。上午賣苗子,下午打理菜地,秧苗在王嬢嬢胖乎乎的手裡彷彿易碎的寶貝一樣,一根一根捋好,放入箱內後,輕輕壓實,生怕擠壞了。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哦,其他的時候都有場可以趕。”每次肯定回答前,王嬢嬢都會加一個能持續一秒左右“哦”,除了柏樺街,王嬢嬢還要趕周圍其他幾個地方的場。有的是逢1、4、7趕場,有的是逢1、5、8趕場,還有的逢單逢雙趕場的,除了每月31號,王嬢嬢每天都會去趕場,就像上班一樣,生意好的時候能賣四五百元,差的時候能賣一兩百元。

疫情让他久留家乡,他拍纪录片《赶场》见证成都老街复苏

趕場恢復後有人甚至比之前還要忙碌,衝王嬢嬢而去的人,在趕場的人流裡形成了小小的旋渦。

除了賣苗子,王嬢嬢的攤位前不時會有人直接衝著她而來,或叮囑或詢問一番,看也不看地上的苗子一眼。除了賣苗子,王嬢嬢還在兼職勞務中介。在當地幹了二三十年的王嬢嬢,街坊鄰居的情況就像自己家一樣清楚。“有些包地的老闆會找我介紹人去幹活”,同時想找活幹的人也會去找她。

“都是免費的,哪好意思收錢哇。”王嬢嬢笑著說,有時候她忙著做生意,沒接電話。他們要得急,就會去場裡找她。“最近要人的電話肯定多撒”,平時趕場,可能一週有幾個人找她,現在多的時候一天就會有幾個人找她。

“哦,對,大家又都忙起來了”。王嬢嬢抬起頭,看著鏡頭後的屈松。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圖片及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