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老師從來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原來說不得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懂得謙讓,孔融前半生的故事可能每個人都十分熟悉,但是後半生的故事,會讓你大跌眼鏡。

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老師從來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原來說不得

孔融,魯國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出名並非四歲讓梨,而是16歲,名士張儉受到迫害,一路逃到孔融家中,被孔融所救,就在官兵抓捕張儉時,其兄孔褒為他頂罪,孔融因不畏權貴聞名。

在北海為相時,孔融在街頭上看到了一個死了父親的人,孔融看到哭得不夠悲傷,就認為他不孝,於是就把他給殺了,孔融藐視群臣,極為傲慢,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有一次孔融被黃巾管亥所圍,情勢緊急,就派人向劉備求救,劉備就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

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老師從來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原來說不得

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雙方從春天打到了夏天,城內兵力僅剩百人,此時孔融還在讀書,在得知城破之後,孔融就拋下了妻兒,一路逃到了山東,然而漢獻帝不僅沒有怪罪他,還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他更加傲慢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討烏桓,當時饑荒戰亂,曹操就上表要求禁酒,孔融又譏笑他,認為不要禁酒,曹操早就對他忍無可忍,而孔融的口無遮攔,終於讓曹操找到了藉口。

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老師從來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原來說不得

原來孔融在醉酒之後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的意思,他跟父親沒什麼感情,他只是父親發情的產物,母子之間也沒什麼親情,把他生下來,只是將瓶子裡面的東西分離了而已。

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老師從來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原來說不得

曹操就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將他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死後,都沒人願意給他收屍,可見孔融的人品在當時有多麼差勁。

孔融四歲讓梨,讓大哥孔褒心懷愧疚,替他一死,孔褒的死讓孔融出名,孔融13歲又因孝行名天下,但又說出不孝的話,很顯然四歲讓梨,大概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作秀的成分還是很多的。

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老師從來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原來說不得

美國也將“孔融讓梨”當作反面教材來解讀,其中一種解讀將孔融描繪成了一個富有心機的人,從小要學會撒謊,只要不擇手段,才會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另外一種解讀是孔融不讓梨,就會遭到哥哥的毆打,美國版的解讀叫“約翰爭梨”。

西方一些家長從來不鼓勵讓梨,他們會鼓勵選擇大梨的孩子,讚揚他們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鼓勵選擇小梨的孩子,來讚揚他的友愛。一味的謙讓,不是弱小,就是心機太深,正如孔融一般。

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老師從來不說長大後的孔融,原來說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