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导语:白金宝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城西约50km的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宝屯,地处嫩江和松花江河流交汇处。自1964年以来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陶器制品,除此之外还包括有蚌器、骨器、石器等遗物。作为松嫩流域最具有地域特色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出土1000余件陶器,包括鬲、罐、钵、壶、盆、碗、杯、网坠等类型。白金宝遗址出土的原始社会陶器,是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先民们早期劳动和生活的遗物。

因为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同陶器纹饰的构成和种类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别和特有的纹饰风格。在我国北方地区,单单就陶器上的装饰而言,除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早期青铜文化的彩绘陶外,另外还有一种素面陶纹装饰也较具代表性。和其他彩绘陶纹饰相比,素面陶纹饰的装饰色彩更加浓厚,并且形式上来说更加具有变化性,也更具有表现力。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器型种类和器物纹饰上,对于白金宝遗址而言,陶器装饰的多样性正是体现在陶器的纹饰多样性上。

陶器装饰纹样的分类与产生

陶器纹饰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代先民的审美意趣在艺术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数量众多的富裕变化且点、面结合的陶器装饰纹样是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古代先民们通过对于自然界固有事物的长期观察,偶然获得灵感,而后将这种灵感和具体器物的创作相结合,通过想象力抽象、概括而来的。这种艺术创作的灵感反映到白金宝遗址陶器纹饰的具体创作上,就体现出白金宝遗址古代先民们特有的宽厚、淳朴、豪爽和大气。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白金宝遗址

白金宝遗址陶器装饰纹样的丰富多样,和它特有的制作手法和使用功能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纹饰的完成除了简单的以手、指甲划刻抹按外,绝大多数纹饰都是利用工具加工完成的,这里的工具主要包括绳子、棒状工具以及缠绕着纤维或者细绳的薄片状工具。白金宝遗存的陶器纹饰当中最为常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时篦纹,仅根据白金宝遗址1986年第三次发掘的出土陶器统计,在280多件完整可复原的器型当中,篦纹陶的数量约占总数的36.4%。篦纹的制作手法不像彩陶那般使用色彩晕染,也不像刻划纹、锥刺纹那样需要锋利的刀具刻画,而是先用某种专门的工具压印出纹样,通过将这种工具暗中固定的排列方式陶器上进行施加,间隔一定的距离,勾抹间便制作出了丰富的纹饰。

因为白金宝遗址中见有纹饰的陶器数量较多,故而下文将其做了简单的分来,方便阅读。

(1)首先是绳纹:绳纹是古代陶器中最为常见的纹饰,主要是将某些绳子缠绕在拍子上,然后在半干的陶器上滚压,形成一道道的压痕

。这种纹饰主要见于筒腹陶鬲、大口深腹盆和个别鼓腹罐以及单耳杯等的装饰上,一般排列较紧密,纹理清晰,往往略有交错,并多与附加堆纹配合使用。白金宝遗址陶器以绳纹为主,一般交错拍印且与附加堆纹配合使用。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绳纹鬲

(2)其次是网纹:网纹是像网格一样的纹饰,这种纹饰一般施加于器物口沿部分,呈条带状分布。常见的形式是边框多为矩形,内填网格,既有写实性,又有几何图案的变化。

(3)还有三角纹:三角纹如其名,是呈三角形的抽象几何纹饰,同时三角纹饰是白金宝遗址陶器纹饰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富于变化的一种纹饰。按照基本类型来分,三角纹可以分为典型三角纹、折线交错三角纹、交错叠压三角纹、内叠加三角纹等,下面逐次最这几种纹饰进行说明。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三角纹彩陶

1.典型三角纹,外表是三角形纹饰,内部填充平行线、中分线、等形三角和戳印圆点纹样,排列方式以二组交错倒放的横列为主,也有直列的侧三角、对顶三角等。

2.折线交错三角纹,这种纹饰多为单独使用,有时也和其他纹饰配合使用。此纹饰组合以横向二方连续为主,其内饰有或正或倒或等腰三角纹、直角边三角纹、侧列三角纹等。

3.交错叠压三角纹,外表多为等腰三角形,内间填充对称或侧列小三角形,颠倒相错又彼此以直线或折线相缀联,这种纹饰虽然形制构造繁复,但排列及其有规律,显示出极其独特的风格。

4.内叠加三角纹,是由外边为大三角并且在其内填充的多种排列方式的小三角构成的。主要形制包括等腰非对称式和直角边侧列式等。

(4)另外还有折线纹:折线纹既包括单一纹饰的一元组合,也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纹饰的多元组合。常见的组合图案有直角折线纹和直角添加对称斜线折线纹。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折线彩陶杯

(5)还有指甲纹:指甲纹饰所有陶器纹饰中制作最为简单且最能体现人类简单审美意趣的纹饰,它主要是用尖利的手指甲在未干的陶器上掐出一道道的痕迹,以此作为陶器的蛀牙装饰。指甲纹多见于陶器颈部和双耳处,以整齐排列的指甲划印为特点,多见于白金宝早期文化类型,是指甲与陶器碰触从而产生纹饰灵感的写照。

(6)此外还有回纹:回文也是一种抽象纹饰,有人认为回文的产生和蛇有关,也有人认为回文的产生和陶器及铜器上的雷纹。因为它是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纹饰,形如"回"字,所以称为回纹。白金宝遗址陶器上的回纹在形状上来看,更加接近折线纹,它是以二方连续来构图的,间与三角纹交错叠加而成。构形上无定式,排列较随意。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指甲纹陶壶

(7)水波纹也是常见的纹饰:水波纹因其形似波浪而得名。按照特点来分,可以分为有边框和无边框两种,线条一般较粗,波纹流畅自然,图案细细观赏来仿佛波浪翻涌,不过纹饰颇具写意风格,是抽象的有边框水波纹。

(8)圆窝纹是一种特殊的纹饰:常见的圆窝纹多为篦纹与圆孔的结合,两圈细密排布的压印圆圈纹中间夹圆孔,一拿来说施加于器物口沿、颈部。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雷纹陶罐

(9)鹿纹也是常见纹饰:白金宝遗址中鹿纹是原始陶器中集抽象和写实为一体的一种纹饰,鹿纹的形象或作案首急速奔跑或者跳跃状,体态矫捷,鹿纹头有犄角、后有短尾。其造型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出土的双叉大犄角雄鹿青铜饰牌、克什克腾旗白岔河沿岸发现的同一题材的动物岩画相似。除了常见的鹿纹外,写实的动物纹饰还有蛙纹、鸟纹、鱼纹等。

(10)己字纹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纹饰:己字纹也是一种利用折线构筑的纹饰,往往单独出现在筒形罐的主画面上,既有单线也有复线,多数为反己字构形。己字纹与其他几何纹相比较,纹样疏朗,饰纹对称协调。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鹿纹彩陶壶

(11)最后一种是十字纹:十字纹是一种空心十字纹且中间填充平行线的纹饰,多出现在纹饰面积较大的陶器上。。十字纹有菱形边框单体式、菱形边框联体式和矩形边框等多种式样。遗址出土陶器中还发现一种变形的十字纹,这种纹饰也被叫做亚字纹。亚子纹和十字纹最大的不同在于,亚字纹没有底纹,系凹线直接构形;而十字纹采用的是以凹线为底纹的反衬构形。

通过对于白金宝遗址内出土陶器纹饰的梳理和叙述,可以看出:白金宝遗址出土陶器的纹饰,具有图案繁缛、构图形式多样、构图细致精美、图像生动灵活、图案面积较大等特点。在纹饰风格和饰纹技法上,白金宝遗址出土陶器纹饰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区域特征。从构图上来看,大部分纹饰基本都是以直线为主,局部带有很少的略微弯曲的细线。这种纹饰风格特点的形成,和施加纹饰的方式以及使用的工具与莫大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十字纹彩陶罐

可以这样说,没有哪种工具是完全完美的,除了工具本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局限外,还因此而形成了纹饰图案的某些特点。以压印的方式更容易产生直线,白金宝遗址惯常采用这种压印的方式,因此很少见到由曲线组成的装饰纹样,在不可避免的时候——例如图案转角处,常常是以折线来表现的。诸如此类纹饰和构图的变化,体现出了白金宝遗存陶器纹饰的发展及演变的特点。白金宝文化自夏商时期遗址延续到了汉代,文化堆积的延续反映出文化没有受到中断,这也反映出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们的陶器制作和审美意趣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陶器纹饰体现的意象和审美倾向

陶器作为新时期时代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的生产生活器具,不单反映出史前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而且还能够集中反映当时当地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陶器在距今万年以前就开始产生并且发展了,陶器的使用是古代社会中先民生活的一个映照。我国史前社会中先民们的陶器生产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可以说,正是陶器的发现才反映出古代先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史前彩陶器

从遗址的发现来看,从新时期时代末期历经商周时期直至汉代,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嫩江流域附近生活着一个古老的部落,后世将之命名为白金宝文化。因为远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遥远的白金宝部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滞后。从纹饰来看,一些陶器除装饰有地方特色的几何纹、仿动物的鹿纹等纹饰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原地区商周文化的影响,还有模仿中原青铜器上的回纹、雷纹等

前面已经提到,人类已经有超过万年的制陶史,通过对于不同时代的遗物观察,我们能够看到其强烈的时代特征。白金宝文化出土的陶器装饰艺术,鲜明、突出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况。透过这批遗物,我们不难想象,生活在平原江河流域之上的白金宝原始部落的先民,在日复一日的依山傍水的渔猎和采耕生活中,在逐渐懂得利用陶器上有限的空间绘制各种装饰纹样之时,也就从一个陶器的制造者身份转变成为了陶器的欣赏者。他们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在陶器上进行记录和改造,这种记录和改造并非出于实用的目的,而是源自一种装饰美的需要。

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金宝文化陶器装饰纹饰的起源

史前生产生活场景

尽管白金宝遗址陶器的图案内容,大多是几何图形,但是从装饰风格上来看,却带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点。从陶器纹饰的种类和构图的演变来看,不但具有质朴的真实性及一定的象征性,更加具有艺术上的生动性和想象力。这种演变不仅显示出陶器装饰纹饰绘制技术逐渐熟练化的过程,而且还清晰地反映出了在当时一个平等的氏族社会当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萌生出来的审美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白金宝部落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独立制造了造型独特、朴素大方、简洁美观且居于实用功能的陶器。这些陶器的装饰的构图繁缛精美、富于变化,且动静结合、抽象和具象结合。这些朴素的陶器纹饰,是史前先民在日常劳作中有意识的积累和直观反映,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基本认识的抽象和具象反映,这些复杂多变的陶器纹饰不仅反映出了白金宝遗址原始社会中装饰艺术的基本规律,还体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地域特色

。这些独具风格的白金宝遗址原始陶器,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值得认真我们细细品读并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黑龙江肇源白金宝遗址1986年发掘简报》

蔡昕欣《白金宝文化陶器纹饰初步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龙头山第一、二次发掘简报》

张松柏《内蒙古白岔河沿岸新发现的动物岩画》

张忠培《肇源白金宝:嫩江下游一处青铜时代遗址的揭示》

朱永刚《白金宝文化篦纹陶纹饰初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