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十分精明的外交政策?

李渊开国时,和突厥你来我往,互相设套的计谋就十分精明。

公元617年,李渊晋阳(太原)起兵前夕,必须和突厥搞好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李渊南下,抢夺长安时,突厥才不会在背后捅刀子。

所以,李渊决定和好突厥,便派了刘文静作为大使。

刘文静走之前,李渊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比较窝囊的亲笔信,大概意思是:当今天下大乱,我要起义兵匡扶隋室,如果你能帮我,打下哪里,哪里的美女和钱财,都给你(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然后,李渊又在信封上写了一个“启”字,以表尊敬。

刘文静对信的内容没有意见,却对信封上的“启”字不太满意,因为这个字一般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所以他劝李渊:“老毕这人没文化,老大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只是个贪财鬼,已经答应给他们那么多钱了,就别搞的那么尊敬了,还是把‘启’字改成‘书’吧。”

李渊摇了摇头,马上给刘文静上了一节顶级谋略课:

1、老毕的确没文化,但是中原这么乱,跑到突厥的中原人肯定也不少,他们有文化啊。

2、我现在对老毕尊敬一点,他还不一定帮我。我要对他不尊敬,他还能帮我?

3、一个‘启’字能值几个钱?那么多钱都送给他了,还差这一个字吗?古人说‘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就是这个理对不对?

这样的眼光,这样的务实,不成功才怪。

另外,“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最后也并没有全部落实。因为,突厥根本不可能知道,李渊到底打下了多少钱和女人。并且,李渊进入关中之后,还把宫女都放回了家中,李渊知道怎么笼络人心,不可能给突厥多少“子女”。

所以,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李渊最后的确给了突厥不少钱,但是人并没给多少。

几天之后,刘文静便来到了始毕可汗的帐下,呈交上了李渊的书信。老毕看罢,顿时有了一种被拍到天上的感觉。

不过,正如李渊所说,老毕身边的确有几个中原去的谋士。这些谋士们还是有点水平的,他们根本不相信李渊所说的空头支票,直接明了的要求,李渊必须向刘武周一样,先称帝再向突厥称臣。

无奈之下,刘文静只好回去复命。在他看来,李渊“启”都“启”过了,再称臣也不丢人。更何况,30多年前,北周、北齐也向突厥称过臣,有先例可循。

相反,如果自己率先鼓动李渊称帝,便有拥立之功,以后肯定少不了荣华富贵。

没想到,晋阳这边所有的文武大臣,竟然和刘文静的想法都一样。在各位大臣的撺掇下,连新招募的士兵都哭着喊着表示,李渊要不称帝,他们马上就吃散伙饭。

看着属下拥立自己称帝的热情,李渊有点哭笑不得,他既不太愿意称臣,又很不愿意称帝。

1、启只是一个字,称臣却是一套礼节。突厥的使者到了,还得下跪接诏,奉为上宾。别管其他人称臣不称臣,自己称臣,总归是一件丢人的事。千百年以后,写在史书上也没面子。

2、杨广虽然昏庸,但是余威仍在,忠于隋皇室的势力还很强大,如果他贸然称帝,杨广一定会派重兵和他死磕。而他现在的实力,不过一个晋阳城,怎么能贸然称帝?

3、称帝之后,怎么利用隋皇室残存的权威,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天下的步伐肯定会放慢。

所以,无论大臣们怎么劝,李渊还是坚决的拒绝了称臣、称帝的请求,并把话说的十分难听:“诸位都是隋朝旧臣,却劝我称帝,节操何在?”

但是,刘文静、裴寂也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还以为李渊在搞三辞三让的把戏:

“如果当年伊尹与吕尚忠于夏桀、商纣,那就不能当商汤和周武王的臣子了。我们让您称帝,不能拘于小节。况且,我们需要突厥的支持,如果您不称帝,万一突厥人反悔了,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有文化人说话就是不一样,能把“卖主求荣”说的这么上档次,让人真心佩服。

李渊听罢,被怼的哑口无言,干脆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次的拒绝,才有了李唐迅速成为了隋末最强力量的可能。

刘文静、裴寂回去想了好几天,也没整明白到底该怎么办。不过,李世民却想到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两全之策:

1、只以唐公的名义向突厥称臣,反正老爹现在就是大隋的臣子,再向突厥称一次臣也能说得过去。起义后,军队可以举红白相间旗,向突厥示好(隋朝旗为红色,突厥旗为白色)。

2、拿下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等杨广死后,再称帝。称帝之后还向不向突厥称臣,看情况再说。

妙,这个太极打的实在是妙。李渊听后也大为高兴,全部按其执行。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尊现任皇帝为太上皇这事,几年之后,李世民便又来了一次。

关于称臣这事,我们必须多说两句,不然可能伤害不少人的感情。很多人认为李渊自始至终都没有向突厥称臣,也能举出一些证据。但是,笔者更倾向于称臣之说。

《资治通鉴》有段记载:


太宗(李世民)初闻靖(李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李渊)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

其它证据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关键是,笔者认为称臣这事,真的一点也不可耻。相反,这正是李渊能屈能伸,敢于忍辱负重的体现。

韩信有胯下之辱,勾践有尝粪之耻。越是成功的人,把姿态放的越低。越是失败的人,把尊严放的越高。

正所谓“人主之行,与匹夫不同。匹夫者,饰小行,竞小廉,以取名誉。人主者,定天下,安社稷,以成大功。”

想成大功的人,受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回头看,当初的受那些屈辱,不正是鼓舞自己奋发图强的力量吗?

一个人只有把屈辱当成台阶,才能攀上高峰,看到最美的风景。这话是鸡汤,但也是对成功者的总结。

始毕可汗见李渊耍了个滑头,有点惊讶。不过,很快就又有谋士给他出了一条妙计:

男人的嘴,骗人的鬼,李渊的空头支票一点都不能信。如果以后李渊牛了,赖账不给钱,我们怎么办?如果以后李渊被灭了,我们又该怎么办?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当下,狠狠的宰他一笔,高价卖给他几千匹战马。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条很阴险的计策。于是,老毕立刻派了柱国康鞘利,赶着2000匹马送到了晋阳。

李渊看到突厥想卖军火,发战争财,头很大。不买吧,不利于“唐突”合作。买吧,就真的变成了冤大头。以后突厥要再赶几千匹马,过来卖高价怎么办?

思来想去,李渊又启动了他聪明的大脑,想到了一个见招拆招的妙计。他盛情的接待了康鞘利,宴会上李渊趁着康鞘利醉眼朦胧表示:

将军名扬四海实在让人佩服,这次有将军的2000匹战马相送,义军肯定所向披靡,等到拿下长安,一定给将军在长安搞个大宅子。

什么?这2000匹马不是送的,还需要买?

哎哟,将军,您看我刚招募了几万将士,哪里还有钱啊。要不,等打下长安,再给您钱?

什么,不能赊账?那这样吧,老哥也不为难将军了,将军也别再为难我了。老哥就是砸锅卖铁也买1000匹。

不过剩下的1000匹实在是买不起。将军可以把这些战马再赶回去。如果不方便的话,也可以把它们留下来,等老哥打下了长安,一定给钱。

一通话下来,把康鞘利这个草原汉子彻底讲蒙了。把那1000匹战马再赶回去吧,这不是溜猴吗。最后,他也只好同意了赊账的玩法。


历史上有哪些十分精明的外交政策?


李渊这生意做的实在是太鸡贼了,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玩国际期货的吧。


所以,李渊也怕康鞘利回去之后没法交差,便又派了刘文静和康鞘利一起回去,安抚一下始毕可汗郁闷的情绪,重审一下“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的诺言,之后再向突厥借一些骑兵。

临走前,李渊又耍了个心眼,吩咐刘文静:“借突厥骑兵,只是为了让外界知道唐突合作了,防止刘武周以后来打我们,再壮大一个声势而已。所以,千万不要借太多,这些人没文化,多了容易出事。”

连这样的细节都能想到,李渊的精明,真的已经深入到了骨髓。

最后,刘文静也不负所托,和康鞘利带回了500突厥骑兵,以帮助李渊。

李渊称帝之后,有没有再向突厥称臣现在是一团迷雾,但是大概率是称了臣的。

不过,在10几年之后,李世民使派李靖灭了突厥,把颉利捉到了长安,以雪称臣之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