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西漢給人最大的感覺,除了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漢武帝北擊匈奴建立不世偉業,剩下的就是為後來者戒的外戚干政了。

從西漢建立之初,以呂后干政開始,到王莽亂政結束。西漢對於外戚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總是陷入一種重用新的外戚勢力,打壓舊有外戚勢力,結果又是外戚做大的循環。

西漢的外戚勢力,最值得說的無非就是呂后和王莽,一個造成了女性把持朝政,一個結束了西漢的統治。尤其以呂后來說,除了沒有和武則天一樣登基加冠,別的權力一樣不缺。

呂后的權勢來源,自然也經歷了一番宮鬥,與劉邦鬥,與後宮寵妃鬥,總之其樂無窮。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劉邦和呂后,都是雄才大略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呂后在後宮爭鬥,在西漢稱雄,最終卻成全了這位從沒進入眾人眼中的女人,薄姬。

呂后的宮鬥對象,是大名鼎鼎的戚夫人,或許還有一些別的寵妃參與其中。至於薄姬,準確來說和她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於當時的呂后來說,薄姬無非就是一隻大點的螞蟻。

一、身世坎坷

薄姬的背後,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勢力支持,甚至她的出生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意外。按照現在的話來說,薄姬是一個私生女,她是父母偷情的一個產物。

不幸的是,薄姬的父親去世較早,甚至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一個名字。幸運的是,她的母親並沒有拋棄她。

薄姬的母親是秦朝時,原魏王宗氏之女,這就讓她有了維持母女兩人生活的資本。等到薄姬長大一點之後,天下就陷入了混亂之中,一夜之間好像所有人都開始反對秦朝。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薄姬

薄姬的母親,也把她帶入了稱亂稱王的,魏王魏豹宮中。薄姬也成了魏豹的妻妾,在魏王宮中,薄姬遇到一位導致她人生後半段走向的人,許負。

許負在秦漢時期,以看相聞名天下。她見到薄姬之後,給薄姬下的定語是“這個女子以後會生出一位天子”。

媼之許負所相,相薄姬,雲當生天子。

這話說出來,最高興不是薄姬,而是魏豹。薄姬是他的妻妾,薄姬能生一位天子的面相。讓魏豹錯誤的以為,這個天下最終會掌握在他的手中。

而當時,正是劉邦和項羽爭鬥最激烈的時候,天下到底歸誰還是個未知數,這就給了魏豹希望。本來魏豹是劉邦眾多聯盟中的一員,和劉邦共同討伐項羽。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魏豹不再幫助劉邦,而且自己獨立出來,想要成為第三方勢力,在劉邦和項羽爭鬥之後,自己出來收拾殘局。魏豹獨立出來之後,暗中還聯合項羽,準備先打敗劉邦。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魏豹

魏豹野心夠了,就是實力還差點。魏豹的背叛,沒用到劉邦親自出手。曹參就把魏豹解決了,並且還把魏國改成了郡。至於薄姬,也成為了俘虜,被送進了紡織房。

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獨喜,因背漢而畔,中立,更與楚連和。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

魏豹的自以為是,以死亡終結,而薄姬真正的人生也因此受到了改變。

二、驚喜受寵,喜上加喜

薄姬進入紡織房,按照正常情況,一輩子也就是個宮女的命。

不過薄姬既然能做魏王妃,長相是沒的說。也是因為長相的原因,在劉邦進入紡織房巡查的時候,薄姬被劉邦相中了。

薄姬也因此,進入了劉邦的後宮。薄姬進後宮,沒有濺起一滴水花,甚至劉邦都忘了還有她這麼一號人。

薄姬進入後宮一年多,都沒得到過劉邦的寵幸,至於權力啥的更不用提了,最大的收穫就是生活上好了一點。

人生路上,總有點意外的驚喜。薄姬年少時的閨蜜,給了薄姬覲見劉邦的機會,讓薄姬的人生也有了點驚喜。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劉邦

薄姬年少時,也有兩個好姐妹,一個是管夫人,一個是趙子兒,並且三人之間還做了富貴不相忘的約定。後來管夫人和趙子兒先後得到了劉邦的寵幸,也算是完成了先富的目標。

有次這兩人陪著劉邦喝酒的時候,就把這件年少的約定,當成笑話講給劉邦聽。

劉邦詢問了一下事情的原委,自己也感得挺對不起薄姬的,就決定當天召薄姬侍寢。

薄姬聽到這個消息也挺驚訝的,還給劉邦說了一件更詭異的事情。她頭一天晚上,夢到有龍盤在她的身上,劉邦聽後表示這是大貴之兆。

薄姬這一次侍寢,更驚喜的是,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並且之後生下一位皇子。而這個孩子在八歲的時候,被封為代王。

薄姬生了孩子之後,又到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又被劉邦冷落了,幾乎從此就沒見過劉邦。

不過薄姬也沒鬧,生活還要繼續不是。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魏豹與薄姬


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就因為薄姬沒鬧,也避免了很多麻煩。

三、呂后和戚夫人的爭鬥,薄姬當看客的資格都沒有

薄姬不鬧,總有人鬧,戚夫人就是鬧的最兇的一個。

戚夫人鬧也是有資本的,她在劉邦面前最受寵。至於呂后,跟著劉邦幾十年了,也慢慢邁入了人老珠黃的行列,劉邦對她已經快看不上了。

而且呂后一直留守後方,和劉邦也是聚少離多,加之呂后的野心越來越大,這都讓劉邦厭煩

負負得正的情況下,戚夫人成了劉邦的最愛。受寵之後的戚夫人,向劉邦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想要立自己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戚夫人


劉邦經過多方面考慮,還真有了換太子的心思,這也正式開啟了戚夫人和呂后之間的鬥爭。

這場鬥爭自然是圍繞著劉邦廢立太子為中心。

而劉邦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

1、呂后母子不如戚夫人女子受寵。呂后和戚夫人的問題說過了,而呂后的太子兒子劉盈,也不如趙王劉如意受寵。

對於劉如意,劉邦是滿意的,小小的劉如意讓劉邦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無論是容貌還是性格。而太子劉盈,性格就顯得太過軟弱,不是當皇帝的樣子。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也說出了這個道理。

2、呂后不如戚夫人老實。

呂后不受寵之後,對權力的慾望就越來越大了,戚夫人卻沒有這方面的資源。

呂后對於權力的把控,讓劉邦感覺到忌憚,兩人本就是老夫少妻,劉邦自然要考慮自己去世之後,天下會不會姓呂的問題。

而且呂后身後還有一批支持者,一個是呂后那龐大的家族勢力。另一個是呂后跟隨劉邦從沛縣起義,沛縣的功臣們,對於呂后和太子天然處於一個集體。

太子劉盈又太軟弱,最後大權還是要落到呂后手中,這都需要劉邦考慮。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呂后

至於戚夫人,雖然背後也有統兵在外的家族勢力支持。但是她天然和漢朝的開國功臣處於對立面,而且戚夫人在大臣中的威望可以說幾乎沒有,這樣反而更加穩妥。

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不過這場換太子的戲碼,雖然一次次把呂后驚出一身冷汗,但最終還是以呂后的勝利而告終。這也意味著後宮中,未來的時間,還是以呂后為尊。

這個時候的薄姬呢?她什麼都沒做,作為一個不受寵的妃子,對這樣的事情是插不上手的。

四、保持沉默成了薄姬最大的幸事

劉邦的後宮爭寵,在公元前195年,隨著劉邦的去世,終於塵埃落定。

後宮的寵妃們包括戚夫人,即使再不甘心,在太子劉盈繼位之後,也只能哭著面對呂后的秋後算賬。

劉邦去世之後,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了“人彘”,趙王劉如意也被呂后用毒酒毒死。至於劉邦別的寵妃,則是全部被呂后囚禁在冷宮。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劉邦與戚夫人

薄姬反而成了一個例外,薄姬因為不受寵愛,在後宮中和一個小透明一樣。這也和呂后有點相似之處,所以薄姬並沒有受到呂后的迫害。

薄姬唯一有的,也就是一個封為代王的兒子。這一點呂后並不在意,特意把薄姬放出了皇宮,允許她和代王一起回封地。

春去秋來,時光流轉。漢惠帝劉盈因為呂后的專權,鬱鬱而終。而呂后也終究擋不住歲月的侵蝕,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至於被呂后一手扶持起來的呂氏家族,在呂后去世之後,被西漢的大臣們連根拔起。

但是這個時候,大臣們又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並不是漢惠帝的後代,所以重新選皇帝成了必然。

經歷過呂后強橫和呂氏家族勢大之後,大臣們這個時候覺得,沒有一點根基的薄姬

怎麼想都是最合適的新太后人選。

而薄姬的兒子代王劉恆,也因為平時小心謹慎的生活,落了個仁愛的名聲,這時候看來再合適不過。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漢文帝劉恆


最終眾人拍板,迎回劉恆當皇帝,

這也是後來的漢文帝,而薄姬也成為了薄太后。

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彊,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為軹侯。

這次鬥爭延伸開來,卻最終意外的以薄姬的勝出而告終,事情發生的反轉,稱得上柳暗花明又一村,再一村。

結語

嫁給皇帝,就不要渴望用愛情能獲得一切。呂后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有自己的野心,戚夫人沒看透,所以她要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薄姬壓根就沒相信愛情,所以她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走出皇宮的女人。

薄姬最後的命運,不是驗證許負有多準確。其實這和薄姬自身有關,在皇宮這個大染缸中,不受寵就意味著沒有話語權。薄姬也因為沒有話語權,早早打消了爭鬥的心思,這也讓薄姬逃過了呂后的迫害。


呂后有權,戚夫人受寵,一無所有的薄姬成了劉邦後宮中的勝利者

劉邦剛與呂后成親時

薄姬出身低微,沒有什麼家庭背景,如果在別的時候,這樣的宮妃唯一的下場就是老死皇宮。偏偏碰到呂后專權,給大家打了一劑預防針,也成了薄姬走入眾人視線的根本。

代王劉恆也是因為母親的原因,從小就學會了約束自己。

沒有別的王爺那種囂張跋扈,反而更能體會到生活不易,以仁愛聞名,最終成為皇帝。

兜兜轉轉,說到底治理天下還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參考:《史記.外戚世家》《漢書.外戚世家》《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