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引言:禪宗將人生的三境界概括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三境界之說用於企業的產品塑造也頗為恰切:工業時代的產品模式對應於第一重境界。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模式可以充分地用第二、三重境界加以闡釋。小米公司作為互聯網時代成功企業的代表,它的產品塑造思路,正貫穿了對二、三重境界的深入體察和充分實踐。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應用於企業實踐,一方面有助於發現傳統文化的本真意義,一方面也為企業產品的塑造創新提供了借鑑與啟示。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宋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有著名的“看山看水”三境界之說:“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徹悟禪機則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最初的“看山是山”是未習禪前的見解,是對客觀世界的肯定;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是習禪後的見解,是對於第一階段的否定,是達到了物我兩忘、渾然一體的境界狀態;但僅僅如此仍是不夠,還要有第三階段,即開悟後的認識,是從瞬時的有限去把握無限,是否定之否定,只有在這時才算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從工業時代發展到互聯網時代,產品的塑造模式也會經歷類似的三重境界:工業時代的產品塑造往往侷限於產品(實物)本身,表現為對物質實體的直接變換改進,就產品論產品,正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互聯網時代,強調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精神,倡導打通虛擬實體、打破時空約束、一切極致化、模塊化、個人帝國主義、利用大眾力量;基於這一背景理念,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塑造強調打通組織與客戶的邊界,把握產品與客戶、各利益相關者的緊密關聯,產品被納入到一個動態廣博的關係體系,產品不再是其本身,而是具有了超越其自身屬性的“關係凝聚體”,正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當將產品的背景文本被剖析清楚,又發現產品情境文化、品格調性、虛擬體驗的實現,最終還需要落實到產品自身,通過實體品質、技術功能進行“確切表達”,產品最終洗盡鉛華,還原真義,即所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互聯網思維並不是關於互聯網的加號,不是多做一個網站,多做一個APP,相反,互聯網思維是一個減號,減掉一切與最終用戶直接溝通的障礙,減掉層層加價的中間渠道,減掉組織多餘的架構層級,回到初心,輕裝上陣。“減法”“去中心”“去中介”“去內部交易”的思維實質即強調企業,產品與客戶、利益相關者的緊密連接、“含通合一”,也只有在這樣的緊密關聯中,企業才能達成對產品本質的深刻理解和完善塑造。申音對互聯網思維的概括界定也是對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第二、三重境界的確切釋義和良好呼應。

一、“看山看水”三境界與產品塑造三境界的契合對應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產品只是產品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應於工業時代的產品思維和產品邏輯,產品塑造主要通過人的肢體活動、能量消耗來改變有形的物質世界,實踐過程和結構大多可以通過人們的感官比較直接、全面地感知到。產品製造流程以生產企業為主體,各利益相關者(生產商、供應商、客戶等)均未被納入生產體系,遵循企業內部設計→加工製造→推向市場的“推動式”路徑。企業往往關注產品的物質形態表徵,應用技術手段改進產品的形態、功能、價格等“硬性特徵”,產品的體驗、文化、精神、調性等“虛擬”價值被忽略。產品購買者也僅僅關注產品的使用價值、物理價值,就產品論產品,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產品不是產品

“看山不是山”不是對“看山是山”的簡單否定,而是將事物納入與環境要素共同構成的關係體系中,達成對事物更高層次認知體察的境界狀態。當事物脫離情境系統,只能看到事物本身,即看山是山;當事物與周邊事物建立連接,融入到一個故事鏈條、敘事場景中,事物就跳脫出原來的物象與內容,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與意義。隨著連接的深入,事物逐漸從單一的對象實體,演變成“周邊事物關係的總和”“一切社會、自然環境關係的總和”這一“虛像存在”,這一“寫實進入寫虛”的過程,也使“自然存在之物”與觀察主體逐漸靠近,主體逐漸具有了超越事物自身的想象和思考這一“靠近”“融入”的過程最終促進了事物之間的“融會貫通”,以及“主客一體”的達成。互聯網環境下的產品塑造強調企業與客戶、各利益相關者以及社會環境的緊密連接,企業與客戶、各利益相關者共同構成了產品塑造的背景文本,產品是以上各要素共同構建的關係網絡相互作用、和合生成的結果,是流動的關係體系的暫時凝結和有形顯現(狀態)。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另一方面,產品塑造主體在生產認識過程中並非是一個純粹外在的觀察者,而是一個直接內在建構者。產品塑造不侷限於對目標對象的直接加工,而是更多地表現為主客一體,交互作用。此時,產品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實體對象,同時還兼具精神、調性、人格文化等虛擬價值屬性,產品是虛與實的結合,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將產品納入到一個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一個動態廣博的體系中,才能真正把握產品的本質與特徵。在客戶與利益相關者構成的宏大背景中,往往易生聯想,靈機駿發,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在“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中,產品具有了一種延伸、擴展屬性,演變成一個集成眾多要素的入口和平臺,具體可能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功能平臺:圍繞產品核心功能實現的體系化擴展,將更多功能納入產品,並隨著用戶需求不斷升級;手機從單一的通訊工具變成集購物、支付、理財、學習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終端,就是一個典型例證。②體驗平臺: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被賦予了更多感官、觀念、情感屬性,產品的“體驗”“調性”“文化”等的虛擬價值通過產品得以展現。

③人、社群聚集的平臺:極致的產品是連接用戶、經營關係、塑造社群、凝聚粉絲的原因,同時用戶、社群、粉絲又能反向促進優秀產品的實現,產品是企業與用戶協同互動的結果。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④品牌塑造/廣告平臺:產品可以讓企業直接連接用戶,獲知用戶的確切需要,擺脫對廣告、渠道以及庫存的依賴;每個組織都具有媒體屬性,“一切行業皆媒體,一切內容皆是廣告。”

⑤管理平臺: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與用戶緊密連接,管理由產品引領,由業務驅動,內部管理融於外部需求,管理實現了廣義化,與產品合一化。

(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產品還是產品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中被還原的“山水”,是將“山水”置於關聯事物的關係體系中,提綱挈領地把握住事物本真意義後呈現的結果。這裡的“本真”即是對事物本質意義的解讀,也代表了對認知主體“初心”與“自性”的迴歸。“看山是山”與“看山還是山”表面上內涵相同,實際卻存在著質的差別:第三重境界是在經歷了一、二重境界長久的“磨礪”與“錘鍊”後,達成對事物更深層次體察和認知的狀態,是將事物的背景文本剖析清楚,歷經百轉千回的循環過程後,用瞬時的有限去把握無限,“萬法歸一”的徹悟境界。

“產品還是產品”,是在把握了產品與諸多環境要素的互動關係後,達成的對產品本質的透徹認知。一方面,由於產品體驗、文化需要藉助產品的形態、功能、結構、技術等“硬性特徵”和“物質性真實”得以呈現,因此產品的實體品質、使用價值更加凸顯,產品塑造最終還要回歸產品本身及其物質實在。另一方面,隨著對產品所處的關係體系、背景文本的深人解讀與領悟,會進一步促進企業堅守其“使命定位”與“產品初心”。“使命”“價值觀”反映了社會對企業的要求,定義了企業在社會(大系統)中的地位、作用、義務及角色,因此,“使命”“初心”的釋義往往與“持續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好的產品”“為社會大眾服務”等“理想定位”緊密關聯。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二、互聯網思維下小米公司的產品塑造境界成立於2010年4月的小米公司用了短短6年的時間,成長為2015年國內手機銷量6750萬部、市場份額15%~16.5%的大型企業。2014年12月,小米以11億美元的第六輪融資,達到450億美元的估值,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機制造商。小米公司作為互聯網時代成功企業的代表,它的產品塑造思路,正貫穿了對“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禪宗二、三重境界的深入體察和充分實踐。

(一)產品不是產品

小米的產品塑造思路可以歸納為:“將人員管理嵌入業務管理,將內部溝通融於外部溝通,把所有的管理、文化、價值觀、願景融於一件事,即做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在小米,產品是渠道、是營銷、是戰略、是績效、是管理,產品成為一切;與此同時,小米又做到了去庫存、去渠道、去營銷、去管理—正是由於產品“是一切”才能做到“去一切”,產品在與其他管理要素的相互關係中,重新定義了自己,同時又定義了一切。“一切從產品出發,成了小米引領、激勵和衡量一切的風向標”。小米公司的“產品不是產品”,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產品即社群。

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擁有一個強大的社群。小米一方面塑造了產品凝聚的社群,產品成為聯合社群的媒介,另一方面社群又進一步促進了產品的塑造與創新。通過極致產品,小米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高度融合,構建了一個企業和用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高黏性虛擬社區,通過與用戶建立聯繫,小米將產品開放出去,讓用戶參與研發,產品的塑造推廣由最活躍的使用者推動。在產品與社群的交互作用中,產品與社群的邊界開始模糊,以至於難以區分是先有社群還是先有產品,是產品構建了社群,還是社群塑造了產品,產品與社群在持續的交互作用下達到了“渾然一體”的狀態。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2.、產品即品牌/媒體/營銷,渠道。

傳統的品牌塑造方式是明星代言、媒體投放、線下路線,而小米的品牌塑造則依靠創始人魅力、極致的產品體驗、粉絲社交。首先,雷軍本人就是小米的代言人,小米通過創始人、產品與粉絲之間的互動,賦予產品以情感價值,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特徵;其次,小米通過打造極致產品,滿足了客戶的極致體驗,讓產品本身成為“廣告”,成為“媒體”;再次,小米通過直接連接用戶,獲知用戶的確切需要,擺脫了對渠道及庫存的依賴,做到了粉絲和用戶合一,營銷與產品合一,“小米不打廣告,但小米是擁有自媒體人最多的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公司自媒體”。

3、產品即戰略。

傳統的戰略是控制思維,強調一招制敵、完美主義,而在“產品的生命週期早已進q陝進’的年代,談論戰略已顯得滑稽不堪”。互聯網環境下,小米的戰略制定可以概括為“以產品為媒介,在與客戶的持續互動中,快速試錯、快速迭代、持續變化的調整過程”;小米將CEO的角色定位為首席產品經理,小米的合夥人、每個員工都是產品經理。小米產品驅動的戰略與組織結構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員工不受官僚主義影響,勇於嘗試、大膽創新,這對於提升小米的組織運行效率和競爭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4、產品即績效。

小米成立6年來,沒有實行過KPI考核,沒有考勤制度,甚至沒有晉升制度,除了7個創始人之外,小米科技的其他人員不設職位,漲薪是員工晉升的唯一獎勵;一切以客戶滿意度為標準,把顧客放到第一位,責任感是一切工作的動力源泉,衡量員工工作成績的只有兩個基本指標:是否為新產品尖叫,是否願意將產品推薦給朋友。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5、產品即管理。

小米在管理上倡導“去管理化”,即“輕管理”或“管理極簡主義”,儘量簡化組織結構、管理流程、管理考核、管理方法,用最有效的方式,直接達成管理目的:公司的邊界被打破,團隊變小,層級變少:小米的組織結構分為3級,7個核心創始人、部門主管、員工,90%以上的員工都是工程師,內部實施項目管理,團隊刻意保持小規模;會議溝通是小米重要的管理方式,並且“不開務虛的會,只開產品會”,所有的管理在溝通產品中實現;小米要求全體員工都具有產品經理思維,管理以產品為中心,以客戶滿意度為標準,管理“極簡”,甚至“去管理”,成為小米成功經營的有效支撐。

(三)產品還是產品

小米在產品塑造的過程中,一方面堅持對產品性能、技術、物理價值的極致追求,另一方面時刻關注自身的品牌原點,強調產品塑造初心。以上兩方面都體現了它對“產品還是產品”這一境界思想的具體實踐。

1.對產品性能、品質、技術等物理價值的強調。

“為發燒而生”是小米的產品理念,也是其品牌宣言和產品戰略,體現在產品理念上,小米手機強調極致的性價比、超凡的用戶體驗,對產品質量、性能的強調無以復加:小米手機每一個元器件都選用高通、夏普、三星、LG等國際一流供貨商,從觸屏組件、相機組件到電路板、屏幕、機身材料,每一個細節都力爭做到最好。黎萬強強調,

“我們最樸素的想法是把產品做好,這意味著小米用極客精神做產品,高配置、高性能和高可定製,就成了小米品牌的個性”。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2產品升級的核心是迴歸初心,重新出發

2015年開始,小米選擇慢下來,將產品升級的核心定義為“迴歸初心,重新出發”。小米將在關注產品性價比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產品的性能,著力提升運營、品牌建設和員工派勵等方面的水平,同時探索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在研發和技術上聚焦和突破,加強小米的技術實力。小米認為好的品牌就是做自己,企業要時時刻刻關注品牌原點,關注自己的DNA。無論是小米對科技的重視,還是其提倡的迴歸初心,這些戰略思路的本質都是從產品本身出發,實現好的產品,“為發燒而生”。

三、結論與啟示

隨著人類社會演進到互聯網時代,新的網絡環境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手段、市場格局和客戶景觀,另一方面也顛覆了企業的競爭環境、商業模式和產品塑造邏輯。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哲學觀,時代的轉變也要求我們將整體的思維模式進行全新的改換。工業時代的商業生態,是以產品的長生命週期為背景的,互聯網環境下,產品的生命週期早已進“快進”的年代,產品的輝煌期大大縮短,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只有產品時代。

從小米公司看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三重境界

互聯網精神一方面倡導開放、平等、協作、共享,一方面注重極致、簡約、專注、爆點;一方面調“開放包容”“萬物皆可互聯”,一方面提議“少做一點事,將事情做到極致”——既需包容又要極致,既需擴展又要專注,而以上看似悖論的觀點,都可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禪悟境界中化解:包容、擴展是“看山不是山”的擴展層次,極致、專注是“看山還是山”的迴歸境界,二者表面分歧,實質統一,同時又構成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因此,互聯網思維下的產品觀並不是對工業時代產品觀的背棄,而是對工業思維的包容、拓展和發揮。小米“造最好也是最有價值的產品”的理念,也代表了互聯網時代產品塑造的核心,即“第三重境界對第一重境界的迴歸與融合”。禪宗的三境界也是中國企業/企業家需要走的三部曲—“從工業時代缺乏信仰的山寨思維,到互聯網時代博納眾物,精進品性,迴歸初心”。在以“快進”“不確定性”為特徵的互聯網時代,企業更需要懷抱一顆謙卑、審慎之心進行產品塑造,這裡的謙卑、審慎不是一種外在的姿態表現,而是置身於與環境要素共同構成的關係體系中,達成對自我的真實認知後,自然表現出的“融入”“放下”狀態。基於這種認知而形成的對產品塑造與創新,歸根結底是企業、企業家對自我、自我態度、人格、心性的修煉——心觀即觀,萬法唯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