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前几天,小马公司44岁单身的女性设计被开除了,理由是,设计水平不行,软件操作不熟练,况且,人还长得有点邋遢。试用期三个月,可这位员工,工作不足一周就被开除,不得不说,专业技能的薄弱不是主要原因,44岁的年龄才是重点。小马公司曾经也来过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也是啥都不会,但领导指派了熟练的员工作为师傅,指导帮助其尽快熟悉公司环境,上手公司项目。两个人,20年的年龄差距,就造成不一样的结果。

44岁的设计比刚毕业的实习生自然是好不少,但领导的包容度显然就差了不少,如果年轻可以犯错,中年就只能披荆斩棘。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件,23年教龄的老师想要辞职,可是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我们会发现,职场上,周围的同事越来越年轻,渐渐地,我们变成了年龄最大的,你会奇怪,那些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是怎么消失的?

我很好奇,我想,你也一定很好奇!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消失的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

在谈论第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环顾一下四周,除了老板,你的公司,有几个超过四十岁的同事?小马的公司,只有一个同事四十余岁,是做财务岗位的,其余,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大概广告公司,总是需要一些活力的。那么,四五十岁的职场人,既不到退休的年龄,又不受职场欢迎,他们去哪了呢?

既然我们从身边发现疑惑,不妨从身边寻找答案,我称之为,近距离解释。以自身为中心,向周围辐散,你会发现,四五十岁的职场人,有五个去处:

  • 体力层:即体力劳动,简单来说,就是力气活,常见的比如工厂的手工、保洁钟点工、保安等,都属于这一类。我们经常会觉得,体力层是聚集四五十岁职场人最多的地方;
  • 专业层:即需要年龄作为条件的职业,比如医生、会计、教授等,这些岗位,若是太年轻,就会被质疑,而这些职业通常如酒一般,越陈越香;
  • 管理层:很简单,就是公司里的高层,除了老板以外的总经理等,通常能镇住公司里的年轻人;
  • 创业层:即自己开公司当老板,这个时候,有了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是没有人在意他们的年龄的;
  • 退休层:现在很多人开始提前退休去享受生活,我认识的人里,就有好多选择四十而休的,他们退休之后虽然退出了职场,但会做一些自由职业的事情。

从以上可以看出,四五十岁的人其实没有退出职场,只是他们的职场领域是和很多年轻人不相似的,各自对职场的定义不同,就会让很多人认为,四五十岁的职场人,是消失的职场人。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为什么四五十岁职场人会“被消失”?本质是什么?

四五十岁职场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比知道他们去哪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引起他们消失的,有三个原因:一是幸存者偏差;二是定义偏差;三是证实偏见。

1.幸存者偏差,导致我们看不到四五十岁的职场人

小时候会觉得,地球上生活的人,都是围绕自己而设的,不然,为什么与自己无关的,就无法得知了呢?长大了,会觉得,职场是围着自己的意识转的,自己看不到的人,就不在职场,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的定义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经常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说比尔盖茨没大学没毕业,也成了世界首富;清华大学毕业的,还有去卖猪肉的……看似有道理,只不过用小概率事件来代替了平均值。就像很多人羡慕李佳琪、薇娅的直播带货能力,认为他们一夜暴富,但不知道他们在爆红前,沉默了多久,也不知道有多少主播,被大浪淘沙了。这些人都是所谓的“幸存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四五十岁的职场人,也成了很多人眼中消失的“幸存者”。

小马身边只有一个四十岁以上的同事,你的身边或许是两个,他的身边或许是三个,还有的人身边或许没有,但我们身边的空间就那么大,放在世界来比,简直沧海一粟。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9》显示,1985-2017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包括学生)的平均年龄从32.2岁上升到了37.8岁。

你瞧,职场平均年龄已经直逼四十岁,那么,你所看到的四五十岁的人不在职场,就变成了一种幸存者偏差。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2.定义偏差,导致对四五十岁职场人的视而不见

四五十岁的人真的不在职场吗?除了我们常见的有身边标签的人物,教授、老板、专业人才,还有路边的环卫工、企业的保安亭……甚至明星们,他们都是职场人。

工作,作为名词用有工程、制作、业务、任务、职业、从事各种手艺的人等意思。工作的概念是劳动生产,主要是指劳动。博弈圣经著作人说,每一个定义,都是一种逻辑语言,里面一致性的逻辑结构清晰可辨,只是人们以前从没真正看懂过。《博弈圣经》对工作的定义是:唯独用这一物改变成那一物的创作形式,才称其为工作,才能预知结果。

但现实中,不同的人,根据圈子的不同,对职场,对工作就产生了不同的定义:

  • 只有写字楼里的工作,才能被称之为职场;
  • 只有靠动脑产生的劳动成果的场所,才能被称之为职场;
  • 只有被人羡慕的工作,才是职场。

定义的偏差,把本就身为职场人的四五十岁的人,硬生生剥离了出去。之所以定义偏差,一种是我们无法达到的高度,比如做不到功成名就,比如赚不到明星的钱;一种是我们无法忍受的艰辛,比如保安保洁,于是,我们取中间值,把上下都摒弃,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职场。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3.证实偏见,导致我们对四五十岁职场人故意忽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人,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人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人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列举出众多理由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这就是证实偏见,让我们,证实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

所谓证实偏见,是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四五十岁的人,就是消失在职场的,于是,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搜寻这方面的证据:

  • 自己职场周围,都是年轻人,没有四五十岁的人;
  • 网络上,都在问,为什么企业不招收四十岁以上的人;
  • 某企业要开除35岁以上的员工。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四五十的职场人,是被淘汰的,是不受欢迎的。但其实,孤证不立,证实只是事物面貌的而一部分。所以,警惕证实偏见,我们会发现,四五十岁的人,依然在职场占有很大的天地。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在以上三个原因的作用下,我们会固执地认为,四五十岁的职场人的确消失了,由此对我们产生三个不利的影响:

  • 一是带来焦虑,担心未来保障。现在很多职场人一过三十岁就会特别焦虑,好像职场生涯就要断裂了,一个朋友,就突然想要考公务员了,觉得工作是吃青春饭,以后没有保障,但公务员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困难。一旦焦虑,就会觉得目前的工作不好,赚的钱不够多,在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徒增烦恼。
  • 二是带来盲区,担心未来质量。很多人会觉得,若是四十岁还不能功成名就,就会过得很惨。就像大家会觉得,女人过了30不结婚,会很可怜,但其实单身女性活得很热闹,我们会陷入自己的盲区,看到一点,以为看到了全部。
  • 三是带来偏见,担心未来尊严。当你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找工作,会有什么想法?觉得他很无能对不对?这就是一种偏见。人一旦有了偏见,看问题就会偏激,缺乏公正性。

现在,我们要来说说四五十岁的人在职场“被消失”的本质!

当我们在以为四五十岁人消失的时候,其实,是在怕自己离消失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怕自己将来生活没有保障,怕被人看不起,怕活得很惨,于是,我们一直强调,四五十岁的职场人消失了,渴望得到解答,其实真正消失的不是人,而是不断变少的选择权。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找回四五十岁职场人的选择权,就能找到他们,也找到自己的未来

综上,我们要解决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找到并承认四五十岁的职场人,也就相当于,找到了我们自己。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年职场人的五个去处,我们要找的,就是不断增强自己选择权的方法,当年龄到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

关于如何增强选择权,我认为,有三种方式:

1.找到迭代的姿势

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我们的工作、生活,其实都是不断迭代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所谓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从一次次的经历里,避免下一次的坑,持续得到成长。要想成为日后的“幸存者”,就要找到迭代的姿势,那些四五十岁,依然在职场拥有选择权利的,都是找到迭代姿势的人。

  • 保持学习,古人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确不假,保持学习,就是一种迭代的姿势,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做支撑,迭代就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
  • 保持信心,一个人在职场消失的时候,往往是信心被磨灭的时候,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只能自暴自弃,对事情保持热情和信心,也是一种迭代的姿势;
  • 保持行动,说不如做,与其纠结四五十岁的人去哪里了,不如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同时,想到就去做,任何事情,只有做了,才会创造可能。

迭代的姿势,是促使你在遭遇职场困境时,能够依靠着站起来的力量,无论是什么,只要找到了,就不会“被消失”。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2.学会积累

我一个朋友,四十岁退休,他怎么做到的?四十岁前,他不断地寻找生财之道,积累财富,直到他的财富,能够支撑他退休后的生活。所以,积累,很重要。

  • 积累金钱:没有钱寸步难行,我们要从这一刻起,学会积累金钱,从工作中获得,从理财中获得,金钱,永远是保持职场选择权,不被迫消失的重要法宝;
  • 积累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在职场比年轻人吃香,主要的一点就是经验的积累,医生也好、学校教授也好,这是年轻人一时间无法抗衡的优势。但如果不积累,也只能默默无闻罢了;
  • 积累人脉:年轻的时候靠闯,年纪大了就得靠人脉,积累资源人脉,能够帮助我们,在四五十岁的年纪,依然有不少选择的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累的重要性,自古有之,所以为了将来不成为他人眼中的偏见,从现在开始,积累你能积累的一切。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3.拥有职场B计划

如果离开现在的公司,你能从哪里获得收入?如果离开现在的行业,你还能做什么,做出成就感?职场,永远要保持B计划,才不会因为年龄,变成淘汰者。

关于职场B计划,职场专家科里娜·米尔斯的建议是:

  • 发现某个创意可以赚钱养家之前,请继续做目前的工作。不要盲目的全身心地去做你的B计划,你要弄清这个创意有没有市场,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实现。
  • 确定B计划适合你。如果你需要照顾孩子,就要选择在时间上比较灵活的工作;
  • 不要冒险,充分准备之后再做选择。B计划不是用来代替A计划的,而是用来支持A计划的,相当于是一个后盾,而不是前锋。

30岁的小桑有个孩子,她的职场A计划是做保险行政业务管理,B计划是当活动策划师;26岁的小艾,单身,她的职场A计划是当美术指导,B计划是成为婚礼摄影师。他们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塑造自己不同的职场。

拥有职场B计划,你就比别人拥有了双倍的时间。

四五十岁的职场人都去哪了?他们藏在三个原因后面

总结

我们疑惑,四五十岁的职场人消失了?他们真的消失了吗?不,他们在体力层、专业层、管理层、创业层、退休层,依然发光发热。我们之所以认为他们消失了,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定义偏差和证实偏见的作用,本质上,我们是害怕自己的未来会消失。但真正消失的,不是人,是选择的权利。

为了将来我们四五十岁的时候,不被偏见化,拥有选择权,我们就要找到迭代的姿势、学会积累、以及拥有职场B计划。

是的,四五十岁的人一直都在,消失的是选择权,找回他们的选择权,找到他们的存在,就相当于找到我们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