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人 注意了!個稅可“多退少補”有些抵稅項目...


@金華人 注意了!個稅可“多退少補”有些抵稅項目...


“各位納稅人,有好消息,國家稅務局退還2019年的工資稅了。”昨天起,一則有關“退稅”的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中大量轉發,並伴有網友退稅成功的實例。
記者瞭解到,這是去年1月1日個稅全面改革後的首次“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以下簡稱年度彙算)”,具體時間為3月1日至6月30日,但因為今年的疫情影響,有所延遲。
只是,網友所說的“退稅”並不準確,應該是 “個稅多退少補”。


一次退稅操作,有人歡喜有人憂
“雖然只有80多元,但也不錯,夠買好幾杯奶茶了。”東陽的陳先生昨天看到網上傳的這個退稅消息就將信將疑操作了下,發現居然真的能退。記者發現,已經順利退稅的網友不少,有些多的網友退到了好幾千元。
當然,還有一部分網友發現自己的退稅金額是“零”,“同一個單位的同事,為什麼別人有退我沒有?”還有“更不幸”的。“興沖沖下了個稅APP,發現還要補稅38元。”市民黃女士開玩笑說,“卸載APP是不是就可以不補了?”


為什麼要“年度彙算”?誰需要辦理年度彙算?
那麼,到底什麼是“年度彙算”?
“年度彙算”簡單理解就是“查漏補缺、彙總收支、按年算賬、多退少補”。
為什麼要進行年度彙算?這是因為新個稅法實施之後,單位每月代扣的個稅只是預繳,有可能多繳,也有可能少繳,一年終了要算總賬,查漏補缺,再根據預繳稅額與實際應繳稅額之間的“差額”進行多退少補。這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
那麼, 哪些人需要進行年度彙算呢?記者從國家稅務局網站了解到,一種是2019年多繳了個稅且申請退稅的,一種是2019年綜合所得收入超過12萬元(稅前收入,下同)且需要補稅金額在400元以上的,這裡所說的“綜合所得”,包括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
以下幾種情況不需要進行年度彙算:2019年度取得的綜合所得年收入合計不超過12萬元的;2019年度應補繳稅額不超過400元的;2019年已預繳個人所得稅與年度應納個人所得稅一致的;不申請退稅的。
那怎樣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能退還是需要補呢?對絕大部分2019年1月至12月固定在一個單位上班、領工資的納稅人來說,如符合條件的專項附加扣除均已及時報送至單位,每月發工資時單位依法扣繳了個人所得稅,年度內未發生大病醫療、捐贈支出的,納稅人年度預繳稅額基本與年度應繳稅額相同,不需要辦理年度彙算。或者,登錄稅務總局官方發佈的手機個人所得稅APP進行操作,幾分鐘就能知道。


為什麼有人能退有人還要補
專業人士表示,產生補稅或退稅的情形有很多種,一般來說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年終獎單獨或合併計稅,導致彙算結果不一致。第二種是各月收入極不均衡,比如上半年收入特別高,下半年收入特別低,有可能產生退稅。第三種是補充申報專項附加扣除,也可能產生退稅。第四種是有多項收入比如除了工資薪金,還從其他單位取得過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收入,這些收入不管有沒有預繳個稅,彙算時都可能產生退稅或補稅。第五種是年收入不足6萬元但已經預繳了稅款的納稅人,由於未達到起徵額,他們可以全額退稅。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個人所得稅APP首頁的‘收入納稅明細’可以查看到具體的涉稅信息,建議納稅人如實填寫,稅務部門會進行抽查,一經查實虛假申報,會影響納稅人的徵信。


有退可以不退,需補400元以上必須要補
在進行年度彙算之前,先做好這幾項準備:將個稅App升級到最新版本,登錄並完善個人信息,特別是實名認證、任職受僱信息,信息不全將無法進行彙算。


打開App,進入“綜合所得年度彙算”,然後選擇填報方式。由單位代扣個稅的建議選“使用已申報數據填寫”。
填報過程中,界面列出的各項最好逐項對照是否準確,如有遺漏,點擊相應項目可以進行修改或申訴。
專項附加扣除非常重要。納稅人有子女教育、繼續教育、贍養老人、房貸、租房、大病支出等6項支出的,可以在稅前收入中扣除(房租和房貸二選一)。如果此前忘記申報,年度彙算還可以補報,這是最後的減稅機會。
大病支出只能在年度彙算時申報。本人、配偶及子女在2019年發生的醫療費用支出,扣除基本醫保報銷後個人負擔(指醫保目錄範圍內的自付部分)累計超過15000元的部分,在80000元限額內據實扣除。
以上項目都確認後,點擊下一步就能看到彙算結果。特別提醒一下,如果你是屬於“可退”,可以自行決定退還是不退,無需承擔任何責任,但如果是需要補繳(400元以上),卻沒有依法辦理年度彙算,可能面臨稅務行政處罰,並記入個人納稅信用檔案。應補稅額不超過400元的,顯示“享受免申報”,點擊確定即可。


記者:陳月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