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爪王”陳子正奔馳閃電稱神技卷鐵舒鉤著勇名


武林往事系列 | “鷹爪王”陳子正奔馳閃電稱神技卷鐵舒鉤著勇名


  京武功夫如是說:此文是介紹陳子正大師光輝的一生,看完此文您就會知道陳子正大師在當時影響之巨大! 不愧為“鷹爪王”!

  陳子正(1878~1933),又名陳紀平,男,河北雄縣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武術大師,武術教育家。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鷹爪擒拿法之精華。擅鷹爪拳,被人譽為“鷹爪王”。

民國7年(1918)來上海,表演‘鷹爪羅漢拳’受上海精武體育會邀請,專授鷹爪拳,還先後在上海大學、中國公學、聖約翰大學授藝。民國10年去香港精武會傳藝,翌年赴新加坡精武會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擂臺上用半個回合,擊敗一英國拳術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亞短劍一把,劍上刻有“中國拳王”4字民國12年湖北武昌精武分會成立,赴該會任教。著有《鷹爪翻子拳》、《鷹爪拳藝書》、《鷹爪連拳五十路》、《鷹爪翻子拳摘要》等書。

  篤學刻苦

  陳子正1878年出生在河北省雄縣李林莊村,他稟性沉穩內向,身材健碩,行動敏捷。幼時與村童相搏即以巧勝,甚而以寡敵眾。其曾猱上樹梢,足攀細枝,身下垂與人談笑,手尚做遊戲,臉無懼色。其舅父劉成有看到,十分驚奇地說:“傳我技者,此子也。”於是收子正為弟子。

劉成有是河北雄縣孤莊頭村人,他初受業於“飛腿”楊景山、翻子名家劉德全、董憲周,後得劉仕俊的岳氏散手真傳(劉成有是劉仕俊的族孫),其軟硬功夫皆精,實為武術大家,時人譽為“江北劉”。劉成有經常教誨陳子正:“你一定要刻苦練功,將來成為有用之材。”

陳子正自隨劉成有學技以來,牢記師教,勤學苦練,著魔如痴,李林莊離孤莊頭村往返五里路,他每天都是踢腿去踢腿回。有時回家晚了已閉戶,則攀樹越牆,跳入院內。他不僅白天練,而且睡覺也要雙腿劈叉身體側臥床上,經常一覺醒來,躍身而起,習拳數趟。就是行走坐臥,兩手也是抓、擒、捋,內外纏腕不離手,春耕秋忙從不間斷。麥子收到場院,他也是“前刺腿”去,“後刺腿”回,滿場麥子紛飛。為練鷹爪功,他堅持捋樁,每天都是千餘下,幾年來將直徑三寸的木樁捋細寸許。

劉成有傳技以打為教,就是每教新手法時,要與弟子在相搏中授之,陳子正經常被顛跌丈外。劉成有還在晚上或白天將門窗遮掩無光與陳交手,有時陳被打得幾天爬不起來,但他依然毫不畏懼。在劉師的精心指教下,幾年後,其師就難以擊中他了。陳子正終於技嫻藝精,掌握了劉師所傳之技藝。

  功深業精

  陳子正練就多種功法,內外兼修,拳、掌、臂、腿、身處處是功。他爪利指堅鷹爪功絕奇,抓物物損、抓人則骨肉俱傷。在家鄉,村裡有十多個青年為觀其技要與之較量。陳將上衣脫下,看到場院中有一碌碡,重數百斤。陳用二指掀起,把衣服壓於下,眾人十分驚訝,再無人敢與之較量。陳子正腿快身捷功力過人,在柵欄上行走如飛,好似身懸半空,或以腳蹬牆,身體與牆成極小角度向前走數十米,此功叫“半懸功”。

民國初年,陳子正在北京模範軍團任教,有一少將軍官藐視武術,對正在教拳的陳子正說:“武術練的再快,也不如槍快。”陳子正說:“槍雖快,只能挎著,挎著則無用。”軍官不服,伸手拔槍,當時陳子正離那軍官有數丈,他縱身如電,軍官的槍剛拔出就被擊落於地,那軍官立時羞容滿面。因此,

陳子正又有“閃電英傑”之稱。

陳在齊齊哈爾任教時,有一次,他與弟子郭述唐(號稱神瘸子)交手,郭一個急步迅速向陳師撲去,陳子正急步後退,當郭兩腳剛要站穩時,陳師躋步疾猛返回,用腳將郭掀出一丈多遠(不是踢出,此勁類似形意拳的趟勁)。

1920年在聖約翰大學任教時,有湘南名士劉典章教授,他既通文學,尤精拳術,自稱從未敗過。其人久居滬上,志訪名師,得識子正後,便生較技之心。一天去精武會拜見陳子正,劉典章做為初學者的樣子佯謙恭請教,而暗中卻以拿手技進攻,陳子正見他進退敏捷,知其是此道中老手,遂禮讓數招,而劉不悟,不得已之下,陳用鋤腿法將劉跌出丈餘而毫髮無傷。劉不服陳又連勝他三次,圍觀者無不驚駭,嘆劉攻之猛,贊子正破法之妙。此時劉才明白,在陳師面前還不能走一個照面,既服其技,又服其德,遂拜為師。並親書“奔馳閃電稱神技,卷鐵舒鉤著勇名”的條幅贈於陳師。

陳子正練拳剛猛異常,膂力過人。他在黑龍江任教時,省立一中的教師們說:“陳老師練拳帶鼓點兒,咕咚咕咚響。”在家鄉時,他腋下常夾重逾數百斤石碌碡走動。一年秋天,本村張家拉一車土,陷入泥坑裡,車把式用鞭打牲口仍拉不出,正巧陳子正路過,他走上前去,雙手搬住車轅,猛用力將車從泥坑裡拉了上來,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陳子正抬起腳給大家看,鞋已蹬裂。

器械他也是樣樣皆精,尤以大槍為最,與人較鬥,對方的器械只要沾著他的槍,不脫手者極少。其大槍得“杆子劉”(劉仕俊,亦指劉成有,後來此稱又被劉仕俊之徒劉德寬繼之)之真髓。陳子正對武術理論有深入研究,他曾著有《自然論》、《沉靜論》、《內功總論》、《外功為論》、《健身論》、《交手論》、《連拳總論》、《鷹手總論》、《拳派不能統一論》、《拳派宜和衷共濟》、《長兵短用論》、《長槍總論》等等。

他常說:“練拳本粗事,然非精細者不能極其粗; 練拳本主動,然非沉靜者不能用其動。”他還說:“武術,不僅要武,還要講術,術是活的功夫。”他雖身懷絕技,四海馳名,但從不自負,每與人坐談,溫文爾雅,很少談及武術。他所到之處,生徒雲從,都能率直誠教,凡與他交往之人都感其正直純厚而生敬仰之心。他輕易不與人交手,常說:“人練一身功夫不容易,失手至傷實在可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人交手,總是禮讓而後兵。上海精武會全體師生深受所感,贈授“德藝兼優”的銀牌,因其德高望重,被任為中央精武會副會長。

  教懦夫立

  陳子正遵照其師劉成有的教誨,將所學技藝用於健民體強精神。他從事武術活動二十多年,踏遍祖國各地,桃李滿天下。1919年春(民國八年),上海中央精武體育會,上海名流黃任之、穆藕初、陳公哲、盧緯昌、姚蟾伯等人函電相請,陳子正為普及武術,則辭北南行,去上海中央精武體育會任教,中國公學、聖約翰大學等校也往聘請教。1920年,為編篡《拳術摘要》一書,他重返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21年,香港精武會致函上海中央精武總會,聘請教授,總會認為香港拳師不乏名家,為了總會的聲望,只能派德高望重的陳子正前往方可勝此重任,陳子正毅然前往,執教於香港精武會、香港大學、聖士提反、皇仁書院、孔聖會等,歷時三載,全埠武術遂成風氣。而後又返上海,而留劉致祥在香港任教。1924年,上海精武會成立“師範班”、“鷹爪星期班”、“鷹爪行拳班”、“自衛團”、“自歷團”、“朝新團”,均由陳子正主教。另外,廣東精武會、漢口精武會、北平模範軍團等皆留有陳子正的足跡。

陳子正專教鷹手拳法,此拳動作樸而無華專講實用,要求精細,勁力甚是難練。他循循善誘、解晰詳微,剖析入裡,喻以應用,點以變化,由柔韌靈活而發剛勁,再運氣行神,學以致用,學生多受鼓舞,精勤奮發,功藝大進,弟子多成材。為實現恩師之夙願,達強民禦敵之宗旨,他將弟子派往各地。如他的弟子郭成堯在北京國術館大學、商學院、北京師範等校任教,由述孔在齊齊哈爾(市武協主席,政協委員),孫成之、餘斌在東北,楊炳文在河北,劉法孟在廣東,鮑西勇在湖南,陳國慶則往返於上海、湖北、河南等地,劉金閣、張樹清在上海,劉書雲在黃浦軍校,陳國俊曾在國民革命軍、廣東精武會任教等。此外 ,劉佔武、樑子棚在香港、上海,劉致祥在東南亞,還有李佩軒、姚健華、劉書田等都從事武術事業,為振興武術做出了貢獻。

  陳子正在其師劉成有的指導下,對岳氏散手進行了改革,將少林拳、翻子拳及各門拳術精華融於其中,形成了具有內、外家特點的新拳種——鷹手拳。其主要內容有鷹手連拳五十路、鷹手行拳十路(陳國慶後續二路,共十二路)。1918年於齊齊哈爾,在劉風池、郭成堯、由述孔、曲乙新等人協助下開始編篡《拳術摘要》一書。1921年,該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使鷹手拳趨於系統完整。1928年,南京大賽後,陳返回上海,在黃維慶、李明德的幫助下編著 “十路行拳”,在當時的精武刊物中登載。為頌揚他的功績,香港大學送給他“教懦夫立”的水晶鏡一面,東北愛國名士劉風池寫了“教懦夫立重振國威”的條幅相贈。李宗仁、黃興讚揚他是“具有重大影響的武術教育家”。

  愛國愛民

  陳子正是個愛國愛民的武術家。1900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我國,義和團奮力抗戰,當時保定一帶的清軍不但不積極對外,反而把屠刀對準了義軍將士。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大隊清軍,發兵攻打板門鎮,沿途燒殺搶劫,侮辱婦女,無惡不作,李林莊村義和團在陳四爺和陳紀雲的統領下,在李林莊村、孤莊頭村的交接道口截擊清軍,由於寡不敵眾,遭到慘敗,陳安寶、王柄勝等十幾位義士死難。在危急時刻,年僅弱冠的陳子正挺身而出,率領全村壯年,一面匿老少、避婦弱,一面掩護義軍撤入李林莊村張家大院。然後,他緊閉院門,帶領壯勇、義軍登上房頂,居高臨下擊敗清軍多次進攻。這時,有三個清兵從西房外偷襲開槍,有二義軍倒下。陳子正急中生智,扔掉短兵器,扒下房簷三塊磚向清軍一一擲去,三清兵被打下房去。經過幾個小時的苦戰,清兵終於敗逃,子正又率兵追殺,鄉里百姓安然得保。

  民國初年,陳子正家鄉常有盜賊出沒,殺人強搶。陳子正經常隻身一人,驅逐除惡,保護鄉里。1913年,農曆八月的一個深夜,胡臺豪紳郭錫九的五個爪牙手持撅把手槍、大刀等兵器向李林莊村搶掠騷擾。陳子正聞訊而去,怒喝殺賊,賊心怯逃。陳子正緊追不捨,追至村西頭大坑時,賊人見只有子正一人,便向子正圍攻猛撲。子正赤手空拳,閃展騰挪,使賊無從下手。這時子正躥到一棵柳樹前,立用胳膊夾住樹幹,猛一用勁竟將直徑三寸的一棵柳樹拔了起來。於是,他手持柳樹,先將拿槍的打倒,然後反把橫掃,又打倒左右兩邊的賊人,五個賊人各帶傷向蘆葦地逃去。從此,賊人再不敢來村搶殺。至今李林莊村還流傳著陳子正“倒拔垂楊柳,隻身鬥歹徒”的事蹟。

  1914年,陳子正在北平模範軍團(袁世凱總統府)北平護城旅任教官。不久,因不恥袁世凱竊國,離京北上,並拒絕了晉綏副總司令張風潮的再三挽留,棄官而去。當時,這一義舉受到黑龍江省立一中、省立師範學校師生的尊敬,劉風池率領千餘名師生浩浩蕩蕩地迎接他於二十華里外。

  1916年冬,陳子正南旋至北平,陸軍部聞名欲委以陸軍訓練總監、武術教練所總教官之職,陳子正拒絕,仍返黑龍江。民國初年,其弟子劉致祥在吳佩孚軍隊裡任武術教官,當陳子正看清吳大帥原來也是竊國軍閥時,便令劉致祥辭去了教官一職。

  1927年,為支持北伐革命軍,陳子正將其弟子劉法孟等42人派往黃埔軍校及幾支軍隊中任教官。

  1930年冬,其家鄉土匪蜂起,官方對此也無可奈何,陳子正返回故里,組織百姓,修建牆垣,治安自衛。這時,雖然連連接到上海中央精武會、香港、北平、漢口等地精武會的特邀,他都遲遲未行。子正之意是,待家鄉民眾安樂後,再專心獻身於國術界。

  “九·一八”事變後,他看到山河破碎、國民受辱,憂憤萬端,曾多次向白崇禧、萬福麟等人寫信,陳述自己的撫日主張,但都遭到拒絕。他悲憤地說:“難道我國當局竟沒有一個英雄帶領人馬打退日寇,收復失地?”憤慨之下,他編創了“平日劍”,希望有朝一日能領一支人馬殺退日寇。志不得酬,每日裡以酒解憂,酒後使氣,每慷慨激昂,縱論天下事,而憤滿更劇。每日裡獨自寡歡,飲後增愁,憂積成病,每食作噎,多方醫治無效,於1933年7月12日10時逝世,享年僅55歲。當時,其妻李氏及侄兒國賢、兒子國英侍奉左右。懣暫寄靈於北平廣惠寺,並在其家鄉河北雄縣李林莊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噩耗傳出,震驚武術界。上海中央精武會、香港精武會、新加坡精武會,漢口、廣東、江西、長沙等地精武會,上海大學、中國大學、聖約翰大學、香港大學、 皇仁書院、聖士提反、孔聖會、黃浦軍校、黑龍江省立一中、師範河北教育廳,河北國術館、廣西軍隊司令部、二十九軍司令部等48個團體的挽幛、 唁電、唁函如雪片飛來。社會名流王寅卿、孫成之、楊炳文、餘斌、郭述唐、萬福麟、陳公哲、黃維慶、白崇禧、李宗仁、黃任之、劉典章、霍東閣、羅剛玉等117人也寄來輓聯。當時的黑龍江省教育廳廳長、著名愛國人士王寅卿親書:“全國著名武術家、武術教育家、武術技擊家、鷹手拳創始人和首傳人、國術大師陳子正先生留芳千古。”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