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恒通:投笔从戎赴国难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寸山河一寸血。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江苏句容烈士陵园内,那半身铜像戴着副眼镜,双眼炯炯有神,永远充满坚定不屈的青年男子,是当年与日寇进行不屈斗争,最后壮烈殉国的抗战英烈巫恒通。

3月31日,记者来到巫恒通烈士墓前,气氛宁静肃穆。

几天前,巫恒通孙子巫充实一家前来祭拜,带来的鲜花已整齐摆放在白色的墓碑旁,墓碑上字里行间,巫恒通的革命岁月浮现眼前。

投笔从戎,抗日救国

1903年,巫恒通出生于句容县白兔镇柘溪村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贫,12岁才入小学。父亲病故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考入公费的无锡省立第三师范。

毕业后,他先后担任无锡县立第四小学教师、南通师范附小教师、句容县女子小学校长、句容县督学及泰兴县教育局长等职,以德才兼优闻名于当地教育界。

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泰兴县教育局长的巫恒通关心时局,热心国事,被民众的抗日热情所感染,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直至淞沪抗战爆发后,已从事教育十余年的巫恒通深感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叹道:“教育何能救国?”南京失守后,巫恒通便与他人合计,打算组织200余人赴高邮打游击,不料被人诬陷,遭到通缉,巫恒通身陷囹圄。

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软禁中的巫恒通得知老同学管文蔚在丹阳组织起了一支抗日武装力量。获释后,巫恒通投奔丹阳管文蔚处,并与陈毅相会,返回句容后,即送长子巫健松往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学习,从此走上了投笔从戎、追随共产党抗日救国的道路。

有敌无我,有我无敌

巫恒通重返家乡后,与胞兄巫全仁联络亲友,筹集20余人枪,于1939年3月在本乡正式成立“句容县民众抗敌自卫团”。在陈毅的帮助下,队伍很快发展壮大,扩编为5个大队。

下半年,部队赴皖南军部受训结束后,即出入镇江、句容、江宁3县北部地区,抗敌锄奸,保境安民,部队番号改称为“镇句江国民抗敌自卫团”。

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式建立。陈毅、粟裕决定将巫恒通部编入新四军战斗序列,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新三团,巫恒通任团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日军乘机反复“扫荡”茅山地区,巫恒通在江苏句容多次指挥部队击退日军的突袭。日、伪军对他恨之入骨,杀其兄,掳其子,毁其家。巫恒通慷慨陈词:“坚持抗敌,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有敌人在,房屋被毁,人被杀,这是必然遭遇。只有把敌人驱逐出国境,才能保全生命财产。现在什么是我所有的呢?我只有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我应有的,而且是我应尽的天职。”

1941年春,巫恒通调任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句容县长。巫恒通不顾艰险返茅山,在敌伪日夜包抄下穿插游击,边恢复抗日根据地,边开展民主政权建设。

此时,敌军将巫恒通年仅11岁的幼子巫健柏作为人质捕至句容城内,妄想以此动摇巫恒通抗战意志。但恰恰相反,巫恒通每念及兄嫂被杀,弟弟牺牲,幼子被掳,则义愤填膺,誓死抗战到底,斗志愈坚。

以身殉国,拒医绝食

1941年夏,新四军十六旅一部回师茅山,连克20余据点。日伪集中优势兵力,再次大举“扫荡”茅山地区。9月6日,巫恒通率众突围,被日军开枪击伤,不幸被俘,被押送至句容宪兵队。

敌人百般诱降,以被掳幼子相劝,巫恒通谆谆嘱咐儿子道:“你要继承父辈遗志,长大后献身革命,做一个有志气又有骨气的中国人。”1941年9月14日凌晨,巫恒通在绝食八天以后,壮烈殉国,年仅38岁。

巫恒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洒尽满腔热血,他的光辉名字和坚贞不屈的崇高献身精神,将流芳百世,永照后人。

据巫恒通孙子巫充实介绍,在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英烈展活动中,有4个英雄集体代表和26个英烈子女代表受邀参加,他的父亲巫健柏作为烈士巫恒通的子女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上,巫健柏作为烈士子女代表参加了阅兵盛典。

“我们家人一直都是听党话跟党走,做老实人,做老实事。”“巫氏一门忠烈,前赴后继保家卫国,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代代相传。”巫恒通的孙子巫充实这样对记者说。 (句容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璐 通讯员 孙维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