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決勝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戰場”

2020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時間逼人,任務催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因應國內外疫情防控新形勢,及時完善我國疫情防控策略和應對舉措,把重點放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上來,保持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態勢;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同時身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戰場”,都是大戰,都要決勝,考驗非同尋常。上海之於全國乃至全球,都有特殊的意義;2020年之於上海,又有特殊的意義。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這座城市能否經受住疫情的考驗,又能否承受並化解隨疫情而來的一系列關聯性風險,不僅關乎城市發展和形象,也關乎整個國家的安全與發展,關乎國際社會對中國、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和信心。這是蘊含多個關鍵節點的一年,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能否如期完成,關乎整個“十三五”的答卷水平,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關乎“十四五”的開局基礎,關乎這座城市的核心功能與競爭力高下,也關乎每個人的生計與發展。

疫情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我們不能坐視停擺,不能坐等復甦。在經歷了前期的風浪洗禮之後,我們更要努力適應新形勢、應對新變局,更好展現責任擔當之勇、科學防控之智、統籌兼顧之謀、組織實施之能。

毋庸諱言,我們面對的不確定性正在激增,無論是全球的疫情走勢,還是由之波及的全球經濟甚至全球治理格局的變化,都充滿變數,風險挑戰是巨大的,甚至是空前的。同時,前段時間本土疫情影響,以及近兩年來經濟下行壓力的延續傳導,都讓我們處於一個極具挑戰的境地。但愈是艱難,愈是需要我們拿出特殊的思路、辦法和工作狀態,最大程度控制疫情本身的發展,減少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進而從危機中求得生機、尋找契機、化危為機。

直面現實、迎難而上,是困難面前的唯一選擇。過往許多經驗證明,越是有不確定性,我們越是要尋找一些“確定”、堅持一些“確信”。

就疫情防控而言,我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價,取得了今天的向好局面,其間積累下的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勢,都需要轉化成常態化、長效化的機制,成為確定性的經驗。這方面,不能鬆勁、不能大意,必須慎終如始。

就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外部環境是不確定的,但我們要努力找到其中的“確定性”——追求經濟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的方向是確定的;早研判、早預警、早施策的風險應對觀是確定的;用充足有效的政策供給來幫助“活血”、精準紓困,用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來穩定預期、釋放活力,用不斷吸引大項目、好項目來擴大有效投資……這些穩經濟、促發展的方法論,也是確定的。更不要忘了,上海手中還有浦東開發開放、推進三項新的重大任務、辦好第三屆進博會這樣的“王牌”。真正把這些確定了的戰略機遇抓實、抓細、儘快見效,我們就不會被風浪擊垮,也不會被變數所迷惑。

與此同時,著眼未來、從長計議,及早尋找未來的新機遇、新亮點,也是一個當務之急。危機總有兩面性,它可以摧毀很多東西,也可以催生很多東西。歷史上的各次危機,往往也是國家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重新“洗牌”的契機,會導向一個分化期。誰在危機中應對得當,甚至能夠捕捉到潛藏的機遇,誰就有可能在危機之後脫穎而出。疫情這場危機何去何從,現在

疫情這場危機何去何從,現在還無法給出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不能等到危機結束了才回過神來重新起跑。很多工作必須從現在開始就發力、就啟動。落到當前,一方面要靈活妥善安排各項工作的節點、時序,把“時效”的意識強化起來,越是經濟發展關鍵時刻,越要強化政策供給,要把企業的難點和痛點作為我們政策的著眼點和發力點,想方設法幫助企業恢復常態,儘快找回發展節奏,咬住全年目標,努力把一季度的損失補回來,力爭“逆勢上揚”;另一方面,要借“十四五”規劃制定的契機,更好地順應時勢、瞄定未來,在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和城市治理體系等方面前瞻佈局,力爭“搶佔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