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縣“四定”措施

落實社會救助兜底保障 , 既是保證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重要基石 , 也是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手段 。 但在兜底保障開展過程中 , 仍然存在著不少制約瓶頸 , 例如:對象認定難以完全精準 , 分類施保難以客觀全面 , 從申請到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再到完成審批發放保障金時間跨度較長等問題 , 如何化解制約工作發展中的難題 , 有效促進兜底保障體系日趁完善 , 邵陽縣民政局積極拓展工作思路 , 結合本地實際 , 一邊探索、一邊實踐、一邊總結 。

一是梯度保障體系 “定人員” 。 以貧困家庭的困難程度和家庭收入為標準 , 區分三個梯次建立保障體系 。 2020年邵陽縣的農村低保標準為4080元每年 , 將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080元以下 , 家庭財產符合低保要求的定為“第一梯度” , 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以戶為單位納入低保 ; 將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080元至5000元的易返貧、易致貧戶定為“第二梯度” , 其家庭中的大病、重殘對象單獨納入低保 ; 將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8016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定為“第三梯度” , 靠家庭供養的成年重度殘疾人單獨納入低保 。 以對符合條件的未脫貧建檔立卡家庭實施“單人保”為補充 , 構建起覆蓋各個層次貧困群眾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體系 。

二是分類施保體系 “定措施” 。 以兜底保障家庭勞動力狀況、家庭經濟狀況、脫貧難易程度等為依據 , 進行分類施保 , 分析致貧原因、制訂幫扶政策、確定保障標準 。 將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無經濟收入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對象 , 認定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一類對象 , 按低保標準全額髮放保障金 ; 將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家庭有一定經濟收入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對象 , 認定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二類對象 , 差額髮放保障金 ; 將一段時間內 , 有可能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對象 , 認定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三類對象 , 差額髮放保障金 。 在落實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 , 建立起全面的分類幫扶機制 , 根據兜底家庭的需求 , 分別制定和實施基本醫療、基本教育、住房安全、養老扶幼、產業就業等幫扶措施 , 確保家庭有支撐、脫貧有保障 。

三是資金增長體系 “定標準” 。 不斷加大社會救助保障資金力度 , 逐步實現 “特惠型”向“普惠型”的轉變 , 將低保保障的焦點由“絕對貧困”人口向“相對貧困”人口轉移 , 確保脫貧攻堅的成果留得住、穩得下、經受得起歷史和群眾的檢驗 。 近年來 , 邵陽縣民政局除充分使用中央、省級財政撥付的資金外 , 還積極爭取縣級財政配套 , 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 , 逐步形成了一個資金持續增長 , 標準持續提高的社會救助標準自然增長體系 。 農村低保標準由2017年的3026元/年 , 提升到目前的4080元/年 , 年均增長幅度達8.7%;人均救助水平由169.6元/人/月提升至223.4元人/月 , 年均增長幅度達7.9% 。 資金投入的持續加大 , 極大的改善了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面貌 , 同時也能感受社會經濟總體發展帶來的實惠 , 增加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四是 網絡審批體系 “定效率” 。 加速實現民政工作 “信息化”和“人本化” , 是全面 落實 “五化民政”建設的基本要求 , 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也是科學技術與時俱進帶給貧困群眾的切實利益 。 邵陽縣民政局狠抓信息化建設 , 積極推廣應用“社會救助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社會救助業務網上審批 , 通過開展信息員培訓 , 組織前期試點 , 開展績效考評等工作 , 將網上審批各項功能趨於完善 。 審批所需要的家庭人口狀況、入戶調查記錄、經濟狀況核對記錄、民主評議、公示記錄等信息 , 全部可以通過系統進行一鍵查看 ; 資金髮放、動態複查、兜底對象標識等日常工作均實現了系統一鍵辦理 。 系統的運用大大縮短了辦事時間 , 提升了辦事效率 ,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內 , 信息化辦公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 該局在落實疫情防控需要的同時 , 仍運用網絡系統辦理各項社會救助業務 , 累計實現新增入城鄉低保 369人 , 特困供養對象57人 , 開展臨時救助3144人次 , 發放臨時救助金284.2萬元 , 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 , 切實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 實現了“人員不扎堆、業務不停擺”的社會救助新形態 。

“四定”措施的有效開展 , 逐步化解了制約兜底保障發 展的難題 , 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和實用性 , 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一個龐大的民生話題 , 尤其在脫貧攻堅結束後 , 如何確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 形成長期有效的貧困群眾保障機制 , 仍需要不斷的進行思考和探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