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4屆美博會看進口品熱潮和民族品發展

“桑主席,我建議明年美博會搞成四天,不然看不過來!”天津思雨濃總經理耿貴剛先生一邊揉著腿,一邊和桑敬民主席半開玩笑半當真的建議。

的確,在N5、E3、E8等進口品聚集的場館,人流或者停留時間均超過了原本W1、W2、E1、E2等黃金場館。這不是場館價值發生變化,而是專業觀眾和市場需求在變化。

據數據統計,24屆美博會,進口品牌已經佔到整體參展品牌的67%,超過2/3,如果以股權治理角度來看,這是超過絕對控制的警戒線。從各主要進口品牌來源地分析,主要集中在美國(水果護膚產品)、英國(礦物質護膚)、澳洲(牛奶、草本植物)、英國(高科成分、專業儀器)、泰國(中低端彩妝、終端護膚、水果護膚)、西班牙等40個國家;品類則主要集中在面膜、護膚套裝(晚間使用產品居多)、身體護理、潔面產品等品類。

從24屆美博會看進口品熱潮和民族品發展

而隨著新進口品強勢衝擊之外,老牌跨國公司則採用瞭如廣州存澤總經理王勇強先生認為的“大牌長尾”理論進一步蠶食民族品牌護城河的CS渠道。寶潔公司淡化玉蘭油而強化OLAY的品牌標籤並推出適合CS渠道的產品和政策。資生堂在推動“beauty method”超前概念店模式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品牌輸入的力度,從原來泊美、悠萊為主轉為將一些諸如安熱莎、ZA等相對更高端的品牌引入,豐富消費者商品選擇權的同時建立“閨蜜型”的美導系統——“創美家”。

民族品:

“我感覺今年的人流好像不如去年?”當一些民族品牌甚至G8品牌的參展人員發出這樣感慨的同時,CBE官方的統計數據表明,24屆美博會參展人數達到歷史新高峰:52.13萬人。美博會是行業的風向標,消費者乃至專業觀眾的分流分層在24屆美博會充分的體現出來。不是人少啊了,而是關注你的人少了!

當一個市場的導向發生劇變的時候,抱怨與頹廢只會加速既得利益集團的死亡;而登基的新王,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並且沉下心來精耕細作品牌,也只會朝花夕拾曇花一現。對此,筆者分別就進口品與民族品未來的發展提出如下思考:

民族品的發展,已經不存在技術、營銷、資金的壁壘,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驅逐劣幣、驅逐劣幣、驅逐劣幣!

美博會前,筆者走訪廣州的客戶,震驚的聽聞:在廣州,出廠價2.5元、零售價3.5元,十片一盒的面膜品牌,居然有200家以上!

這種紅糖水一樣的產品,可能不會死,但絕對不會有效果!可能會給商家短期內攫取財富,但傷害的是整個品類、整個行業,尤其是消費者對民族品的信任度!

筆者想問:這麼做的商家,在你數錢的時候,良心會不會疼?

中國化妝品行業的民族產業,從來不缺有情懷有底線有夢想的從業者,但劣幣驅逐良幣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毒瘤!這不僅僅是筆者前面提到的那些無良廠家,也包括市場上的惡性競爭:從買一送一到買一送九再到白送,如果有一個完善的免費經濟的模式,筆者也認了,但單純為佔領市場而進行低價甚至免費促銷,不僅讓消費者對民族品的成本以及真實價值產生懷疑,也使得品牌無利可圖,G8等大企業耗得起,但那些小微企業,可能就“壯志未酬身先死”了。這也是為什麼民族品的倍率遠超進口品,但卻沒錢賺的原因之一。

所以,筆者對民族品的發展,只有一句話:不作惡、建規則!

此外,筆者還想以聯想與華為在消費者心中地位更替的故事,倡議行業的本土企業,從“貿工技”模式轉為“技工貿”模式,一個偉大的企業,往往都是擁有核心專利。偉大的企業總是少數的,誰能在完成原始積累的基礎上,向華為一樣重視研發,那麼就無懼進口品的衝擊。

進口品:

新進口品想要在龐大的中國市場發展,必須做好:選對人、本土化、文化認同三件事!

1/

選對人

因為進口品是脫離原有成熟市場及成熟模式而進入市場、資源、文化都陌生的中國,選擇一個靠譜的合作伙伴十分重要。否則,不僅僅是中國市場拓展失敗,更會傷及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與信任。

從24屆美博會看進口品熱潮和民族品發展

青海美越總經理周子波先生,在美博會前終於決定接下泰國“潔莎”品牌的中國區總代,實現了事業的第二次創業和轉型。周總不僅在青海耕耘十多年,代理近二十個品牌,同時也是CBE商業聯盟西北秘書長兼青海會長,在他的身上,具有代理商、零售商、行業公眾人士等多重身份,當然,用周子波的話說,就是:“我現在也算半個品牌方”。

“周總在西北及青海的人脈和資源豐富,也能輻射到全國,但我們選擇合作周總進行合作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周總十多年來,代理的品牌沒有一個放棄他的,他的務實及潛心做事的品格,才是選擇周總做中國區總代的第一因素。”KISSA中國區負責人晏景新先生如是說。

而周子波則是“一直猶豫接還是不接這個牌子,有近半年的時間在考慮,後來去了泰國看到品牌的實力和地位,更主要是看到品牌創始人陳總做品牌的態度和決心,最終在美博會前決定接下品牌中國總代的業務。”

從周子波先生身上的故事可以看到,進口品與中國代理之間,需要一個目標非常清晰而且志向趨同的雙向選擇,只有合拍才能做好品牌在中國的發展。

如果貪圖短期利益,不僅雙方都無法建立安全感,也最終會傷及品牌形象和代理商的人設。

2/

本土化

這是斑馬會員副總裁江潔女士提出的觀點,筆者深以為然。

中國是肯德基在全球唯一超越麥當勞的市場,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肯德基中國本土化完成的比麥當勞好,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肯德基不僅從產品的種類結構上進行本土化調整,更從生活習慣上趨同,能在跨國快餐賣本土化早餐的公司,估計也就肯德基了。

本土化是一項系統化而且需要時間沉澱的工程,從品牌營銷的角度來看,當前進口化妝品本土化的首選要素就是改變品牌推廣的模式。

作為全球社交零售最發達的中國,如何讓消費者尤其是“Z世代”年輕消費者高度接觸、接受品牌,恐怕已經不是原市場的電視廣告、DM雜誌或者網絡Banner廣告了,而是淘直播、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

從24屆美博會看進口品熱潮和民族品發展

燕窩面膜:以中國消費者廣泛認知的原料和功效形成標籤,也是本土化的一種

東耳文傳在採訪優質進口品代理時,發現80%以上的品牌意識到社交零售的重要性,並以爆款品類切入,通過社交平臺持續種草。品牌方也會要求中國代運營公司、代理公司主打一款產品做社交廣告投放。

對此,東耳文傳認為種草的同時,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建好收割的通路必須要有線上店鋪、必須要有線上店鋪、必須要有線上店鋪(重要的事說三遍),沒有天貓旗艦店(邀請制,有難度),也必須要有淘寶店鋪或者京東、唯品會、小紅書等平臺的店鋪,不然種了草卻進不去收割,這多痛苦。

本土化,包含的因素還有很多。而且本土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關注消費者,研究消費趨勢的變化,才能真正做好本土化的工作。

3/

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需要時間沉澱的事情。

從24屆美博會看進口品熱潮和民族品發展

明星不僅僅有顏值,TA的生活方式也是文化認同的一種。

雖然難,但不是找不到切入點:

價值認同:“Z世代”消費者獨立個性,追求夢想、崇尚品質,以故事性的短視頻吸引他們產生共鳴;

專業認同:李佳琦的案例告訴我們,在專業領域形成權威,草根也能幹掉馬雲。專業認同可以在藉助外力的同時,培養自己的意見領袖;

情感認同:打感情牌應當是國際品牌擅長的,飄柔的“自信學院”、玉蘭油的“與四億中國女性談一場戀愛”,以及泰國廣告的勵志或親情題材,都能吸引中國消費者的情感趨同。

筆者以為,在“流量、內容、黏度”新零售邏輯的思維下,文化認同才是真正能產生鐵粉和黏度的要素,對於進口品來說,找到一個好的“內容總編”十分重要!

最後,筆者以為,無論進口品還是民族品,都是消費者選擇的商品,我們無意以狹隘的民族情懷去作取捨,市場和消費者選擇的唯一標準就是好的品質和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