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將再製裁華為 華為產業鏈迎來發展大機遇

路透社最新消息,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已經制定了可能傷害到中國華為芯片供應的新規則。

自2018年美國對華為制裁以來,美的態度一直是飄忽不定。對華為制裁的寬與嚴與其政治形勢密切相關。

當下全球疫情擴散,中國雖是率先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但快速的控制使得中國成為最先從疫情中爬出來的國家,而歐美國家目前還處在疫情的水深火熱之中。

此時為限制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恢復,尤其是科技領域的追趕超,美國特朗普政策將對華為展開更為嚴厲的制裁可以說是預期當中。


美將再製裁華為 華為產業鏈迎來發展大機遇

那麼這則消息將對華為產業鏈形成怎麼樣的影響呢?

針對路透社的消息,在對CNBC的採訪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是這樣說的:“中國政府不會坐視華為任人宰割。我相信會有反制措施。”

這個反制措施不排除使用美對我們的方式,以涉嫌國家安全禁止美科技公司在國內的業務。單看美去年制裁華為對美企業的影響,我國若採取這個措施對這個對於美國的企業打擊將是非常大的。

回來我們再看該事件對華為產業鏈的影響,美製裁華為,難道華為的產品將不再對外供應嗎,不可能的。所以徐直軍直接表示,如果美國的規則修改生效,華為將有替代公司為其生產芯片。

所以說,該事件對華為產業鏈來講,是機遇。

美將再製裁華為 華為產業鏈迎來發展大機遇



現在我們來梳理一下華為產業鏈。

按照華為產品中重要的兩項業務:一個是手機業務和運營商通信設備業務。

手機業務

華為手機供應鏈包括三塊:一塊是給華為手機供貨的零部件廠商,一塊是上游的半導體廠商,還有一塊是材料和設備廠商。

零部件這塊,關鍵零部件如屏幕、電池、聲學、攝像頭模組大部分均是國內供應商提供,高端柔性 OLED 已經由京東方開始替代,並逐步放量,光學鏡頭和模組、電池等方面國內廠商已經全面崛起。

主要的上市公司有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星星科技、歌爾股份、歐菲光、京東方A、TCL科技、長信科技、德賽電池、安潔科技、領益智造、信維通信、碩貝德等。

上游的半導體廠商中,主要是芯片這塊,目前來看是華為一個相對的弱點。但從華為最新發布的手機來看,價值量最大兩大芯片麒麟和基帶芯片已經實現了自產。價值量其次的內存和存儲尚無法實現自產。傳感器器件整體自產率比較低。

相關公司有海思、紫光展銳、聯芯科技、聯發科、紫光國微、聖邦股份、全志科技、瑞芯微、華大半導體、聞泰科技、卓勝微、兆易創新、合肥長鑫、長江存儲、韋爾股份、匯頂科技、中芯國際、通富微電等。

主要關注內存和存儲以及傳感器領域的替代機會,主要企業有代替西部數據的紫光國微,替代三星、海力士、美光的兆易創新,國內傳感器企業蘇州固鍀、漢威科技等。

從材料端來看,5G 所需高頻高速材料目前依然集中在美國羅傑斯,國內生益科技和華正新材已經實現 PTFE 材料的規模供貨,碳烴材料生益科技已經具備量產能力和批量供貨。

運營商業務

華為自2014年華為攀升至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開始,其佔全球市場的份額一直名列第一,2019年華為電信設備佔全球的比例近30%,依然是全球最大主設備商。


美將再製裁華為 華為產業鏈迎來發展大機遇

通信業務主要分為無線側設備,光通信設備,數通產品及交換機設備以及服務器四類。

無線側設備當中,大部分器件 自主可控。部分模擬芯片仍需進口。基站側天線、濾波器、PCB、覆鈾板、連接器等均有國內供應鏈公司參與。

主要公司有通宇通訊、飛榮達、東山精密、武漢凡谷、大富科技、世嘉科技等。

光通信設備中,光模塊及無源光器件自主可控水平較高,光模塊芯片自給率較低。光纖光纜和有源光器件我國已經實現完全自主可控,主要廠家有長飛光纖、亨通光電、光迅科技等。

光模塊芯片國內研發企業有光迅科技、中際旭創、新易盛。產品相對低端,距離全球領先廠商技術上有一定的差距。

數通產品及交換機設備中,涉及到大量的芯片包括:交換機芯片、高速接口芯片以及以太網PHY、XPON 局端和終端芯片、以及路由器芯片,供應廠商目前主要為美國的博通、LSI、PLC,但華為海思已經有部分技術儲備。所以這一塊是美國製裁華為芯片時,華為最大的短板。國內做這一塊的廠商有盛科網絡、矽昌通信,但替代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服務器領域,CPU 華為海思可以替代,存儲器依賴國外進口,但國內廠家有望實現替代。華為的服務器系統中,CPU 已經部分應用了華為海思鯤鵬系列芯片,而存儲器主要依賴美光、SK 海力士、希捷、西部數據,國內兆易創新、長江存儲有望實現替代。


美將再製裁華為 華為產業鏈迎來發展大機遇



總的來說,在華為產業鏈中,大部分產品都可以實現國內供應商的部分和完全供應,如果美國嚴厲制裁華為,我國供應商將加速完成國產替代步伐 。

而芯片方面,華為在模擬芯片、射頻芯片、高端交換路由芯片、高速接口芯片,數模轉換芯片、光通信芯片等方面還需要依賴進口。存儲領域,國產替代率不高,傳感器國內外也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些都將對國內企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也是迎來發展大機遇。國內相關企業可替代企業有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紫光國微、兆易創新、長江存儲等。國內存在較大發展空間的傳感器領域的蘇州固鍀、漢威科技、盛科網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