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邓箫文解密耕读传家


潜心奋志上天台,

瞥见嫦娥把桂栽。

偶见广寒宫未闭,

故将明月抱回来。

这是明孝宗朱佑樘为了选择谁是头名状元所提出的命题诗作《明月》,这是伦文叙的根据命题做的诗。当时湖广考生柳先开和广东南海考生在考试中并列第一,皇帝只得命题即兴诗作,评判两个人的优劣。柳先开的诗作如下:

读尽天下九州赋,

吟通海内五湖诗。

月中丹桂连根拔,

不许旁人折半枝。

柳先开的诗作充满了状元非我莫属的霸气和自负,因明孝宗不喜,因此只能屈居第二名。(伦文叙和柳先开剧照,其实柳先开是湖广人士,伦文叙是广东南海人)

为何伦文叙被佛山人津津乐道?

伦文叙是明朝时期的南海人,南海县隶属于佛山,现在称佛山市南海区。他的家乡在佛山,自然家乡人对他都津津乐道了,这是家乡人对他的推崇所形成的。

岭南地区开发较晚,本地文化底蕴相对于开发较成熟地区自然比不了,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的状元自然而然也就相对少了。自隋唐开始科举考试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以来,广东总共出现了9位状元。如下表:

如表所示,到了明清时期,广东的状元逐渐多了起来。

伦文叙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伦文叙家庭贫寒,根本上不起学,只能偷听私塾老师讲课。老师看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好学,经常问问题,于是破例免费让伦文叙听课。私塾老师去世之后,伦文叙一边卖菜贴补家用,一边学习。

1489年,23岁的伦文叙进入明朝的国子监学习,这也多亏了巡按御史的赏识。1499年,33岁的伦文叙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取得状元。状元及第后的伦文叙作有《及第》诗一首,如下:

天榜今朝揭九重,

状元人是广之东。

光摇四海飞金电,

文耀长空驾彩虹。

翰林检讨知星者,

国史先生识马翁。

从此岭南文运转,

满江风雨化鱼龙。

因此,伦文叙的家乡人对他特别推崇,有很多实际的事实和演绎的故事诉说他的传奇。(伦文叙像)

伦文叙的文才如何?

伦文叙小时候就有“神童”、“急才”、“鬼才”的称谓。状元及第之后历任明孝宗、明武宗两朝,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明朝安南(今天越南)正使臣、经筵讲官、右春坊右谕德(从五品)兼翰林侍讲(从四品)、编纂明朝皇室族谱、应天府主考官等职务。他的著作有《迂冈集》、《白沙集》等。

伦文叙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对联,他的对联充满了岭南风物,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举例如下:

1、顽童无心读诗书;(私塾先生)

先生有意赏冰雹。(伦文叙)

2、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

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伦文叙卖菜题联西禅寺)

3、大蝴蝶遍体锦绣;(主考官)

小蜘蛛满腹经纶。(伦文叙)

4、梁上鳌鱼,难炒难煎难供客;(榜眼柳先开)

门中将军,不饮不食不求人。(状元伦文叙)

5、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明两广总督吴 琛)

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伦文叙)

伦文叙家族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可谓大家,父子四人一个状元,三个进士,如下:

1、伦以谅,伦文叙长子,乡试第一名,成化年间中进士,最高担任南京通政司;

2、伦以训,伦文叙次子,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翰林院编修;

3、伦以冼,伦文叙第三子,嘉靖年间进士,南京兵部武选郎中。

因此伦文叙一家有“一门四进士,父子三魁元”的称谓,明朝皇帝赐匾“中原第一家”。


穿越再现彼岸


在广东地区,素有鬼才之称的伦文叙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张卫健和郭富城主演的《伦文叙老点柳先开》,更是把伦文叙的名声推向了全国。


能够时隔五百多年,依然被人们所铭记,伦文叙不仅靠才高八斗的文气,还有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因他而生的一道美食。

(张卫健饰演的伦文叙)

一、 从小机敏好学

伦文叙生于1467年,南海县黎涌村(今广东佛山)人。自幼家贫,一家人靠父亲摆渡为生。虽然送不起孩子上学,但是伦文叙的父亲自己有一点文化,于是在伦文叙两三岁时,就认真地教他读书识字,还让他背唐诗宋词。

伦文叙的聪明从小时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家伙就能熟练地背诵数十首词,还习得一手好字。这时候,和他同岁的邻居,估计还在玩泥巴!

没钱上学,但是伦文叙在父亲的启蒙下,早已对读书心向往之。他在七岁时,经常到私塾外面偷听,结果感动了老师,被免费收为学生。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小说里的桥段,这就是伦文叙,从小就开始了传奇般的人生。

伦文叙没有辜负老师,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就已经在私塾里名列前茅,此时他才八九岁哦,被他比下去的很多都是比他多读了好几年书的大孩子。因为成绩好,又擅长对联,伦文叙又被称为 “神童”、“急才”、“鬼才”。要是放到现在,伦文叙肯定是十岁就能上少年班。

虽然老师后来病逝,辍学的伦文叙依然一边帮家里卖菜,一边自己钻研书籍。有一回,他到西禅寺卖菜,寺里面两个管做饭的和尚早就听过伦文叙神童的名号,便想试试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和尚开了个条件,让伦文叙给寺里面写一封对联,条件是对联中要带有数字,加起来还要等于一百。写得出来,他们高价购买伦文叙的菜;写不出来,对不起,打道回府吧。

虽然听起来很难,但是又怎么能难得倒聪明的伦文叙?只见他取来纸笔,思索片刻,有了!

“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

不仅两个联的数字加起来是一百,而且杏坛七十二贤代表孔子的七十二个品行高洁的弟子,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刘秀建立东汉过程中手下的将领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两个和尚拍手称赞,依言高价买下了他所有的菜。

二、 智取总督获资助

虽然伦文叙机智过人,但是他知道要想真正地金榜题名,光靠自己在私塾读的那点书还是不够。再聪明的人也不能闭门造车,何况科举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度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大多了!

从哪得到资助,让自己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呢?恰逢有一回,伦文叙在西禅寺卖完菜准备回家,突然听到两广总督吴琛要来上香。早就听过此人爱才的伦文叙,心生一计,乘着大家不注意藏到了大雄宝殿的神台底下。

不一会,吴琛进来上香,结果就发现了在神台下动弹的伦文叙。在西禅寺和尚的缓颊之下,吴琛知道了面前这个小孩是附近闻名的神童,不由得起了考较之心。于是吴琛对伦文叙说;“本官今日出一上联,你要是能对得上,我就原谅你这次的无礼。要是对不上,就要重重挨罚”。

只听得上联是“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伦文叙环顾四周,下联脱口而出:“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吴琛对于伦文叙的回答赞不绝口,又听说伦文叙没钱上学,深感惋惜,当场资助了他白银五十两,让他继续完成学业。


三、 连续夺魁,父子四进士

解决了学费和盘缠,伦文叙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1489年,伦文叙参加乡试,得到了巡按御史的赏识,被选入太学修行学业。

又过了十年,文章大成的伦文叙连中会元和状元,完成了连中两元的壮举,也由此成为明朝时期广东第一个状元。这一届考生中,被他打败的既有被誉为圣人的王阳明,也包括卷入舞弊案的唐伯虎。

(王阳明)

关于伦文叙,《明史》中记载不多,但是很多其他书籍都有他的事迹。根据明朝郭裴所著的《粤大记》,历史上的伦文叙,性格温润,品行高洁,且善于教育子女。

《粤大记》:天性温醇,德器和粹,望之知为君子,居学以书史为长,手不释卷。为文宗韩杨悠长宛转,蔚有真趣。其孝友出于天性,而与物无竞、善教子。

说伦文叙善于教子,是有根据的。他的五个儿子中,三个都中了进士,其中长子曾得过乡试第一,弥补了他父亲的遗憾,次子会试第一,乡试第二,差点重现伦文叙的壮举。而他的最小的两个儿子,没有考取进士,极有可能是因为他四十七岁就去世,没有来得及对他们进行教导。

饶是如此,一门四进士也足以载入史册,比苏轼一家的父子三进士成色更高。这足以说明伦文叙才气之高,举世罕见,也让其事迹经过了数百年,依然为世人所传颂。

(剧照)

四,关于伦文叙在广东佛山被津津乐道的原因探析。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系佛山人的骄傲,不单止文气才高八斗,而且他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甚至教出了三个中进士的儿子,这在广东来说属于炸裂性的教育方式,要知道有很多人穷其一生都考不上举人,甚至有个叫范进的中举后马上就疯了。

所以每个佛山人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反正笔者碰到的佛山人,交谈之后,给人如遇春风之感,素质极高。他们低调而务实、富贵而有礼、不骄不媚。有可能街上穿个拖鞋白背心,跟你侃侃而谈,哈哈大笑的阿伯,他就是亿万富豪,这种情况笔者遇到过。


伦文叙除了影响佛山人对于后代的教育外,还给佛山人留下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美食——状元及第粥。

在广东的广州、佛山等大部分地区,只要是本地人开的早餐店、快餐店、饭店、酒店等食肆,必定有及第粥这个美食。


据说伦文叙年幼家穷,经常要卖菜维持生活。有时菜卖不了,连午饭都不舍得吃,一家粥店老板见他年幼可怜,于是就天天帮他买一担菜,并要求他把菜送到自己的粥铺,这时候老板就用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再放些葱姜等做成一碗粥,免费给他喝,当作他的午餐。

这一吃,就在老板这里吃了几年时间。后来他被大官资助,有钱去读书,才中断了这段吃粥的日子。

多年后,伦文叙考上了状元,荣归故里,他特意来到粥铺,感谢老板对他年幼时的照顾,并请求老板再煮一次这种粥给他喝,当他喝完童年的辛酸后。他心中涌起无限感激之情,想到这粥还没有名字,一番思索后,特意取名状元及第粥,亲自撰写牌匾。


这个广告打得十分好,佛山人踊跃到老板的粥铺,尝一尝伦状元当年喝过的粥,甚至有很多老人念念叨叨的说,就是因为喝了这种粥,伦文叙才如此聪明才气。


所以,状元及第粥迅速在广东流传开来,并成为一道充满感恩的美食,流传至今,又有

美好的寓意。

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时,都会给孩子吃一吃及第粥,并给孩子普及伦文叙的事迹。

因此,口口相传之下,只要一喝及第粥,马上就想到了伦文叙,这就是佛山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歪眼小史


刚日读史


天生一只又一只,二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伦文叙题苏画《白鸟归巢图》

广东佛山的明代状元伦文叙在我看来,他是一位极具个人色彩,才气横溢的人。

电影《伦文叙老点柳先开》中造型

  • 23岁时以儒士身份参加省试,这个身份代表什么?

儒,自然指的是在孔子学说中成长的读书人;士,孔子所谓的“士”具有孝悌忠信、言行必果、不辱使命的特征。

所以,伦文叙的儒士身份是高于普通儒生,并非读几本儒家学书就可以有,博识多闻加上君子品格的大学者,即为儒士。此时他享受免疫税,国家供衣食,见到政府官员不用下跪,若是犯了法地方官还不准打,明朝的儒士待遇很不错的。

  • 中高等肄业入太学。

太学,又称国子学、国子监,在古代属于朝廷创办的最高学府,《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时期太学又叫“大学”,皇帝和诸侯均设之。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也就是如今的重点大学。学科内容有《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诸如此类,总之传授的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

而伦文叙能入太学,意味着朝廷将他视为人才要加以培养的,那么他的学问高不高,由此可见。

最早的太学

  • 33岁时在京考试先中会元,殿试再中状元。

明朝时期,科举已经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且苛严的庞大体系。伦文叙能中状元除了天资聪慧,从小也是相当刻苦好学,真才实学才能直达金銮宝殿取状元。

我在这里说点题外话,主要是明朝科举制的内容,可以了解一下。

  1. 童试: 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后成为童生,说明此人已具备基础文化知识。

  2. 院试: 在府、州的学院考试,分为岁试和科试两级。

❶ 岁试 ~ 通过了童试的人继续考岁试,录取后就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❷ 科试 ~ 已经在学堂的秀才接着考试,成绩优异者才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差的人最严重会取消秀才资格。

这一关通过了,意味彻底脱离平民阶层,可升级为“士”了,伦文叙就是儒士身份参加后面的考试。

⒊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考取举人之后即具备做官资格,这是科举最重要和艰苦的一关,举人的第一名就是解元了。

⒋ 会试: 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地点在京师的礼部,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⒌ 殿试: 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人,同进士出身。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官职。

电影《伦文叙老点柳先开》中造型

从明朝科考便中可知晓,伦文叙的学问是通过了层层鉴定拿到证书,绝对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我以为才气和学问是有区别的,所以真正能体现伦文叙才气的还是对联及文学创作。

我对伦文叙虽没有深入去了解,但在《中国历代状元诗·明朝卷》中,读到他的一首诗叫《及第》。随即,我明白了为何佛山人直到现在津津乐道于他,因为这人从来就没缺过才气与豪情。

天榜今朝揭九重,状元人是广之东。光摇四海飞金龟,文耀长空驾彩虹。翰林检讨知星者,国史先生识马翁。从此岭南文运转,满江风雨化鱼龙。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良田万顷如流水,茅屋三间尚古风。架上有书随我读,樽中无酒任其空。一朝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变富翁。




果笑


引语:

在广东佛山每年在三月十六日都举办“状元诞”活动,为了纪念伦文叙。他对广东文化深影响深远。 明朝郭棐《粤大记》评价伦文叙:“天性温醇,德器和粹,望之知为君子,居学以书史为长,手不释卷。为文宗韩(愈)杨(雄)悠长宛转,蔚有真趣。其孝友出于天性,而与物无竞、善教子。”

一、家庭背景

伦文叙生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字伯畴,号迂冈。死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葬在南海。

他出生在南海,因父亲是农民,靠渡船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因家境贫寒,没有经济能力送他去读书。幼年时,读书识字全靠他父亲伦显教导。

从小聪明的他,读书,写字,背诵诗词。经常在私塾门外偷听老师讲课,得到老师的喜爱,免费让其上学,每次考试名列全班前茅,有“神童”之称。

二、时来运转,高举状元

伦文叙少年时,因家境贫穷,无力再送他上学,他被迫辍学。在家帮父亲种田,卖菜为维生。他的志向远大,一直未放弃学业。白天劳动,夜晚苦读诗书。

在寺院巧遇总督吴琛,吴琛对他进行的考核后,发现此少年,与众不同,文学基础深厚,是个可造之材,吴琛给他赠给五十两银子,让其继续完成学业。

1489年,他参加省城的考试,得到御史的赏识,被选入太学肄业。为他以后进入仕途奠定了基础。此段时间,他刻苦学习各种经典,诗集,此时的他真称得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1499年参加会试,与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第一名。在古代,只有通过皇帝的殿试,才颁布此次考试的名次。他们参加殿试后,得到明孝宗亲点的状元。任职翰林院修撰。

三、伦文叙的文学成就

伦文叙高举状元后,回家探亲,经过曾经帮过他的粥铺店,为了感谢店主的救济之恩。而后店要求给粥店赐名,他提笔写下了“状元及第粥”。

在广州一带一直流传伦文叙的故事,主要因为他的粥而有名气,另外教育与培养了三位儿子,都高举进士。当地人一直流传“一门四进士”的佳话。

中国对联联始于偶文,具有音律的节奏感,自唐代开始兴盛,到明代时非常的繁荣。伦文叙在对联成就方面,注入了粤语的地方特色,对南岭文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伦文叙不仅仅因为状元而闻名,而是他的才华而影响到广东文化,他著有《迂冈集》、《白沙集》等,他的逸闻趣事,一直在广东民间流传。

可惜的是,他在正德八年,因病去世,享年47岁。


史学长空


提起伦文叙,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和他同一时代的另外两个人物,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两个人物就是王阳明和唐伯虎。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唐伯虎更是一代才子,至于和他们同时代的伦文叙,知道的人确实非常的少。不过巧合的是他们这三个人都在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不过三个人的命运却大为不同。他们参加科举考试那一年是明考宗弘治12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他们分别从广东,浙江和江苏来到京城参加科举。

科举考试的结果是伦文叙成了状元,王阳明成了二甲第6名,而唐伯虎因为卷入了一张诡异的科举舞弊案中,最后被皇帝削职为民永不续用。伦文叙虽然当了状元,但是随后就进入翰林院之中,并没有多少出彩之处。这个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历史上很多状元可谓都是默默无名,史书上都不怎么提起,反而在他们之后的那些人很多大放异彩。

不过伦文叙既然能够考上状元,说明他的才能还是非常优秀的,同时他也是广东佛山的第1个状元,至今都为佛山人民所津津乐道。当然在历史上的名靑,伦文叙还是无法和他同科考试的王阳明和唐伯虎相提并论。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说写伦文叙,如果不是广东人的话,可能知道的并不是很多,但他是明朝时代的一个状元。而且他所在的时代一点都不简单,在那个时代还有比较两个牛的人物,他们就是王阳明和唐伯虎。



话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唐伯虎,王阳明和伦文叙分别从江苏,浙江和广东前往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去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在这一年,伦文叙34岁,唐伯虎30岁,王阳明28岁。这次科举考试的结果出来之后,任文叙高中一甲状元,而王阳明则是二甲第6名,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因为莫名其妙的牵扯到了一个科举考试之中去,最后被洪志皇帝下令彻查。



后来唐伯虎被贬到一个县衙去当小吏,而唐伯虎根本不屑于为之,所以终身穷困潦倒。但是唐伯虎的功名利禄之心并没有减弱,后来又莫名其妙地牵扯到宁王的谋反案中去了。伦文叙虽然高中状元才高八斗,但是后来他进了翰林院参与编写皇家的家谱,后来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成绩,与另外两个人相比可谓是默默无名了。唐伯虎虽然穷困潦倒,但他的诗文画都成了后来的巨作,成为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不可多得的杰作。而王阳明曾经轻易的平定了宁王的造反,同时也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伦文叙后来虽然没有王阳明和唐伯虎那两个人那么有名,但是他也创造了很多的奇迹,首先他是穷苦孩子家族出生,最后成了广东佛山上历史上第1个状元,至今仍为很多广东佛山人津津乐道。伦文叙有5个儿子,后来有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以至于他这个家族称为一门四进士。后来皇帝甚至给他家题名,他的后人达到好几千人,广泛分布于广东各地。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说起伦文叙这个人,可能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为了衬托他一下我这里讲两个与伦文叙同时代的人,王阳明和唐伯虎。

相比大家都听说过王阳明,王阳明身前文治武功,文有开创心学一派,号称近代思想第一人,其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读书人几百年,武也有平定宁王之乱,武功赫赫。唐伯虎呢,虽然没有机会再明朝政坛大展拳脚,但是后来唐伯虎的诗、书、文、画有很高的造诣,再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很高的成就。



但是就是再这样一个时代,伦文叙和唐伯虎、王阳明同时参加科举,结果确实伦文叙一举夺地状元,压倒另外两人。这样一个人他的诗书才气又如何呢?


毫无疑问,伦文叙才气事很高的,但是伦文叙最厉害的还不是的才华,而是教育子孙牛的一塌糊涂,伦文叙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都是进士,号称是一门四进士,而且广东省历史上共出过九位进士,而伦家一家就出过四个。

所以伦氏家族尽管在全国不算显赫,但是在佛山这一块地方那绝对算得上是人尽皆知了。


这个历史很正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么样?

首先来看看伦文叙的生平。

伦文叙(1467年-1513年),字伯畴,号迂冈。明朝南海县黎涌人(该地现为广东省佛山市澜石镇黎涌村)。伦文叙是明孝宗年间的状元,在会试、殿试中都拔得头筹,著有《迂冈集》、《白沙集》等作品,于1513年病逝归途中,时年47岁。

有志者事竟成

明朝广东才子伦文叙进京赶考,和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主考官请皇帝面试,题名状元。当时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让他俩以《明月》为题作诗。柳先开先写完:“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表示这次殿试自己一定要独占鳌头夺取状元。伦文叙随后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他的诗比柳诗气魄更大,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皇帝连连称好,并点他做了状元。

文学成就

中国对联始于偶文,具有音律的节奏感。至唐代开始兴盛,经过宋、元的酝酿成熟,至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以此为基础,对联在清代至民国达到顶峰,联家辈出,成为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相提并论的文体。在明代,对联的创作形式更加灵活自由,对联的句式也打破四六言、五七言的模式,大胆创新,根据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长短句,而且出现了长联、机巧联、谐趣联。而伦文叙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伦文叙的对联成就在于他不但发挥了对联应有的魅力,极大扩展了对联原有的艺术之美。且根植于粤语的地域特色,语言“白话化”(粤语又称“白话”,过去外省人称讲粤语的人为“白话佬”),通俗易懂。

伦文叙创作的对联,首先有着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扎根于广府文化的生活圈子。如:无礼书生屈膝露出周鉴二,有情学院低头睇见祖宗三。木马无头三只脚,画龙有眼半边身。“睇见”、“三只”是粤语的特色词,为“看见”、 “三只”之义。

其次是隐含讽刺色彩,如:井底开花蝴蝶闻香难以采,粉墙画果老猴想吃枉心思。对联颇有讽刺色彩,却又通俗易懂,蝴蝶虽是采花的常客,但要是在井底开花,蝴蝶也不能为力,老猴果真是异想天开,此桃非彼桃,都是徒劳无功,这应该就是讽刺那些高估自己,异想天开,不按实际办事的人,可谓一刀见血,“讽人如麻”。

最后他的对联具生活化特点,如:山狗上山山石辘跛山狗脚,水牛过水水深浸过水牛头。蟹挂鱼筝好像蜘蛛结网,猫拉鸡肾犹如狮子滚球。 “山狗”“水牛”“蜘蛛”“猫”在农村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必定保留着淳朴的思想,这种浓厚的农村生活风情录在伦文叙的笔下得以展现。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科举功名超越王阳明、唐伯虎的佛山才子伦文叙】


明代,在佛山,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在功名上超越后世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唐伯虎。这个人就是与王阳明、唐伯虎同一时代、几乎同一年出生的伦文叙。


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也就是1499年,这三个人分别从广东佛山、江苏苏州、淅江宁波出发前往北京参加按惯例3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俗称的上京赶考,这一年,伦文叙34岁,唐伯虎30岁,王阳明最年轻,28岁。这次考试,可以说是这三个人的同台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来自广东佛山的伦文叙高中状元,王阳明虽然也是进士,却只是二甲第六名,唐伯虎因牵涉到这次考试试题被提前泄露的大案,震动朝野,弘治皇帝亲自下令彻查,在考试成绩还没有公布前被宣布落榜且被贬至县衙为小吏,后来唐伯虎耻于这个处罚,不去上任,终生穷困潦倒,与影视作品中的形像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此事,据明代官方的《明孝宗实录》卷一这样记载:

“寅赎罪。毕送礼部奏处,皆黜充役。”

在这一年,本来高中状元的伦文叙,人生得意,在功名上远远超过王、唐二人,可惜,其后伦文叙任职翰林院修撰,主要负责修撰皇家族谱,不像王阳明那样文武双全,既领兵打了几场大胜仗、又著作甚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思想家之一,唐伯虎精通音律,传世的诗、文、书、画等作品数量可观,在后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反过来超过了身后名不出广东的伦文叙,尽管伦文叙的诗写得也不错,如清朝乾嘉年间顺德籍学者温汝能编的《粤东诗海》中《口占柬友》的诗句,就很有唐宋诗风:

“相思一水盈盈隔,日暮谁同泛玉杯。”

纵观伦文叙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

伦文叙出生于明朝的南海县黎涌,也就是现在的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黎涌村,他的故事至今仍是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的素材来源,一直被广东人视作骄傲和文化代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足智多谋、才思敏捷的传说。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隋至清,共产生638个状元 ,广东出过9位状元,5位来自佛山,在伦文叙出生的这条小村子里藏着一口古井,人称“状元井”。伦文叙从小喝的这口井里的水,在他之前的500多年,抚育了佛山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南汉状元简文会,二者出生于同一条村子。

伦文叙自幼便有“神童”“怪才”之称,身小头大,绰号“大头叙”,却因家贫失学,回家帮父母种菜、卖菜。小时候常挑菜到街上卖,有一店铺老板可怜其天资聪颖,经常买他的菜,经常以卖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佐料,免费请他吃。伦文叙衣锦还乡后,因感激粥铺老板的恩情,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人们还将他成为状元后迁居广州住过的地方改名为“福地巷”,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

伦文叙真正让人佩服的的地方,并不是他连中“会元”和“状元”,更不是他缔造了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是如何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最后考中状元,走上人生巅峰的传奇故事,而是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一个神话——“父子三元四进士”。

伦文叙一共生有五子,其中长子伦以谅,乡试名列第一(解元),后中进士;次子伦以训,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三子伦以诜,17岁中举人,后中进士。以至于人们称之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伦氏宗祠的对联自豪地写着:“一门四进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杰光照后人。”



到了明朝正德皇帝的时候,颁下圣旨在他的家乡为他建牌坊,上书“中原第一家”——这点还是有点让人费解,明明是在岭南,怎么不说是“岭南第一家”,皇帝怎么考虑的,还找不到相关记载——此牌坊立在他家乡的村头,后来才被损毁。“中原第一家”石匾挂在牌坊上,上世纪60年代牌坊被推倒,石匾一度被用来建造猪舍、充当水塘边的阶石,80年代被人收走做石凳,由于石匾长3米,重约300公斤,难以搬运,竟被生生敲成两半。1989年,伦文叙第15代后人从澜石藜涌花30元把石匾买回南庄苏滘村,2017年捐赠给佛山市规划建设馆。 

他的后人至今已达到数千人,主要分布在南海桂城、禅城南庄、广州、鹤山、高要、新会等地。


邓箫文解密耕读传家


伦文叙虽是状元,但浑身充满着市井的土气,农民的习气,混混的怪气,在气质上和柳、王相比仍有差距,所以,难登大雅之堂,在广东本土有声望,但在全国却名声不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