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狀元倫文敘至今被佛山人津津樂道,他的才氣怎樣?

鄧簫文解密耕讀傳家


潛心奮志上天台,

瞥見嫦娥把桂栽。

偶見廣寒宮未閉,

故將明月抱回來。

這是明孝宗朱佑樘為了選擇誰是頭名狀元所提出的命題詩作《明月》,這是倫文敘的根據命題做的詩。當時湖廣考生柳先開和廣東南海考生在考試中並列第一,皇帝只得命題即興詩作,評判兩個人的優劣。柳先開的詩作如下:

讀盡天下九州賦,

吟通海內五湖詩。

月中丹桂連根拔,

不許旁人折半枝。

柳先開的詩作充滿了狀元非我莫屬的霸氣和自負,因明孝宗不喜,因此只能屈居第二名。(倫文敘和柳先開劇照,其實柳先開是湖廣人士,倫文敘是廣東南海人)

為何倫文敘被佛山人津津樂道?

倫文敘是明朝時期的南海人,南海縣隸屬於佛山,現在稱佛山市南海區。他的家鄉在佛山,自然家鄉人對他都津津樂道了,這是家鄉人對他的推崇所形成的。

嶺南地區開發較晚,本地文化底蘊相對於開發較成熟地區自然比不了,在科舉考試中考中的狀元自然而然也就相對少了。自隋唐開始科舉考試到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制度以來,廣東總共出現了9位狀元。如下表:

如表所示,到了明清時期,廣東的狀元逐漸多了起來。

倫文敘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勵志故事。倫文敘家庭貧寒,根本上不起學,只能偷聽私塾老師講課。老師看到這個孩子非常聰明好學,經常問問題,於是破例免費讓倫文敘聽課。私塾老師去世之後,倫文敘一邊賣菜貼補家用,一邊學習。

1489年,23歲的倫文敘進入明朝的國子監學習,這也多虧了巡按御史的賞識。1499年,33歲的倫文敘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一取得狀元。狀元及第後的倫文敘作有《及第》詩一首,如下:

天榜今朝揭九重,

狀元人是廣之東。

光搖四海飛金電,

文耀長空駕彩虹。

翰林檢討知星者,

國史先生識馬翁。

從此嶺南文運轉,

滿江風雨化魚龍。

因此,倫文敘的家鄉人對他特別推崇,有很多實際的事實和演繹的故事訴說他的傳奇。(倫文敘像)

倫文敘的文才如何?

倫文敘小時候就有“神童”、“急才”、“鬼才”的稱謂。狀元及第之後歷任明孝宗、明武宗兩朝,擔任過翰林院編修、明朝安南(今天越南)正使臣、經筵講官、右春坊右諭德(從五品)兼翰林侍講(從四品)、編纂明朝皇室族譜、應天府主考官等職務。他的著作有《迂岡集》、《白沙集》等。

倫文敘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對聯,他的對聯充滿了嶺南風物,和自己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舉例如下:

1、頑童無心讀詩書;(私塾先生)

先生有意賞冰雹。(倫文敘)

2、杏壇七十二賢,賢賢希聖;

雲臺二十八將,將將封侯。(倫文敘賣菜題聯西禪寺)

3、大蝴蝶遍體錦繡;(主考官)

小蜘蛛滿腹經綸。(倫文敘)

4、樑上鰲魚,難炒難煎難供客;(榜眼柳先開)

門中將軍,不飲不食不求人。(狀元倫文敘)

5、一介寒儒,攀龍、攀鳳、攀丹桂;(明兩廣總督吳 琛)

三尊寶佛,坐鰲、坐象、坐蓮花。(倫文敘)

倫文敘家族在明朝的科舉考試中可謂大家,父子四人一個狀元,三個進士,如下:

1、倫以諒,倫文敘長子,鄉試第一名,成化年間中進士,最高擔任南京通政司;

2、倫以訓,倫文敘次子,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二名,翰林院編修;

3、倫以冼,倫文敘第三子,嘉靖年間進士,南京兵部武選郎中。

因此倫文敘一家有“一門四進士,父子三魁元”的稱謂,明朝皇帝賜匾“中原第一家”。


穿越再現彼岸


在廣東地區,素有鬼才之稱的倫文敘可謂是家喻戶曉。而張衛健和郭富城主演的《倫文敘老點柳先開》,更是把倫文敘的名聲推向了全國。


能夠時隔五百多年,依然被人們所銘記,倫文敘不僅靠才高八斗的文氣,還有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因他而生的一道美食。

(張衛健飾演的倫文敘)

一、 從小機敏好學

倫文敘生於1467年,南海縣黎涌村(今廣東佛山)人。自幼家貧,一家人靠父親擺渡為生。雖然送不起孩子上學,但是倫文敘的父親自己有一點文化,於是在倫文敘兩三歲時,就認真地教他讀書識字,還讓他背唐詩宋詞。

倫文敘的聰明從小時候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年多的時間裡,小傢伙就能熟練地背誦數十首詞,還習得一手好字。這時候,和他同歲的鄰居,估計還在玩泥巴!

沒錢上學,但是倫文敘在父親的啟蒙下,早已對讀書心嚮往之。他在七歲時,經常到私塾外面偷聽,結果感動了老師,被免費收為學生。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小說裡的橋段,這就是倫文敘,從小就開始了傳奇般的人生。

倫文敘沒有辜負老師,經過兩三年的學習,就已經在私塾里名列前茅,此時他才八九歲哦,被他比下去的很多都是比他多讀了好幾年書的大孩子。因為成績好,又擅長對聯,倫文敘又被稱為 “神童”、“急才”、“鬼才”。要是放到現在,倫文敘肯定是十歲就能上少年班。

雖然老師後來病逝,輟學的倫文敘依然一邊幫家裡賣菜,一邊自己鑽研書籍。有一回,他到西禪寺賣菜,寺裡面兩個管做飯的和尚早就聽過倫文敘神童的名號,便想試試他是否有真才實學。

和尚開了個條件,讓倫文敘給寺裡面寫一封對聯,條件是對聯中要帶有數字,加起來還要等於一百。寫得出來,他們高價購買倫文敘的菜;寫不出來,對不起,打道回府吧。

雖然聽起來很難,但是又怎麼能難得倒聰明的倫文敘?只見他取來紙筆,思索片刻,有了!

“杏壇七十二賢,賢賢希聖;雲臺二十八將,將將封侯”

不僅兩個聯的數字加起來是一百,而且杏壇七十二賢代表孔子的七十二個品行高潔的弟子,雲臺二十八將指的是漢光武劉秀建立東漢過程中手下的將領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兩個和尚拍手稱讚,依言高價買下了他所有的菜。

二、 智取總督獲資助

雖然倫文敘機智過人,但是他知道要想真正地金榜題名,光靠自己在私塾讀的那點書還是不夠。再聰明的人也不能閉門造車,何況科舉又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度比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大多了!

從哪得到資助,讓自己能夠繼續完成學業呢?恰逢有一回,倫文敘在西禪寺賣完菜準備回家,突然聽到兩廣總督吳琛要來上香。早就聽過此人愛才的倫文敘,心生一計,乘著大家不注意藏到了大雄寶殿的神臺底下。

不一會,吳琛進來上香,結果就發現了在神臺下動彈的倫文敘。在西禪寺和尚的緩頰之下,吳琛知道了面前這個小孩是附近聞名的神童,不由得起了考較之心。於是吳琛對倫文敘說;“本官今日出一上聯,你要是能對得上,我就原諒你這次的無禮。要是對不上,就要重重挨罰”。

只聽得上聯是“一介寒儒,攀龍、攀鳳、攀丹桂”,倫文敘環顧四周,下聯脫口而出:“三尊寶佛,坐鰲、坐象、坐蓮花”。吳琛對於倫文敘的回答讚不絕口,又聽說倫文敘沒錢上學,深感惋惜,當場資助了他白銀五十兩,讓他繼續完成學業。


三、 連續奪魁,父子四進士

解決了學費和盤纏,倫文敘繼續自己的求學之路。1489年,倫文敘參加鄉試,得到了巡按御史的賞識,被選入太學修行學業。

又過了十年,文章大成的倫文敘連中會元和狀元,完成了連中兩元的壯舉,也由此成為明朝時期廣東第一個狀元。這一屆考生中,被他打敗的既有被譽為聖人的王陽明,也包括捲入舞弊案的唐伯虎。

(王陽明)

關於倫文敘,《明史》中記載不多,但是很多其他書籍都有他的事蹟。根據明朝郭裴所著的《粵大記》,歷史上的倫文敘,性格溫潤,品行高潔,且善於教育子女。

《粵大記》:天性溫醇,德器和粹,望之知為君子,居學以書史為長,手不釋卷。為文宗韓楊悠長宛轉,蔚有真趣。其孝友出於天性,而與物無競、善教子。

說倫文敘善於教子,是有根據的。他的五個兒子中,三個都中了進士,其中長子曾得過鄉試第一,彌補了他父親的遺憾,次子會試第一,鄉試第二,差點重現倫文敘的壯舉。而他的最小的兩個兒子,沒有考取進士,極有可能是因為他四十七歲就去世,沒有來得及對他們進行教導。

饒是如此,一門四進士也足以載入史冊,比蘇軾一家的父子三進士成色更高。這足以說明倫文敘才氣之高,舉世罕見,也讓其事蹟經過了數百年,依然為世人所傳頌。

(劇照)

四,關於倫文敘在廣東佛山被津津樂道的原因探析。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系佛山人的驕傲,不單止文氣才高八斗,而且他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甚至教出了三個中進士的兒子,這在廣東來說屬於炸裂性的教育方式,要知道有很多人窮其一生都考不上舉人,甚至有個叫范進的中舉後馬上就瘋了。

所以每個佛山人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反正筆者碰到的佛山人,交談之後,給人如遇春風之感,素質極高。他們低調而務實、富貴而有禮、不驕不媚。有可能街上穿個拖鞋白背心,跟你侃侃而談,哈哈大笑的阿伯,他就是億萬富豪,這種情況筆者遇到過。


倫文敘除了影響佛山人對於後代的教育外,還給佛山人留下了一個充滿感恩的美食——狀元及第粥。

在廣東的廣州、佛山等大部分地區,只要是本地人開的早餐店、快餐店、飯店、酒店等食肆,必定有及第粥這個美食。


據說倫文敘年幼家窮,經常要賣菜維持生活。有時菜賣不了,連午飯都不捨得吃,一家粥店老闆見他年幼可憐,於是就天天幫他買一擔菜,並要求他把菜送到自己的粥鋪,這時候老闆就用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再放些蔥姜等做成一碗粥,免費給他喝,當作他的午餐。

這一吃,就在老闆這裡吃了幾年時間。後來他被大官資助,有錢去讀書,才中斷了這段吃粥的日子。

多年後,倫文敘考上了狀元,榮歸故里,他特意來到粥鋪,感謝老闆對他年幼時的照顧,並請求老闆再煮一次這種粥給他喝,當他喝完童年的辛酸後。他心中湧起無限感激之情,想到這粥還沒有名字,一番思索後,特意取名狀元及第粥,親自撰寫牌匾。


這個廣告打得十分好,佛山人踴躍到老闆的粥鋪,嘗一嘗倫狀元當年喝過的粥,甚至有很多老人念念叨叨的說,就是因為喝了這種粥,倫文敘才如此聰明才氣。


所以,狀元及第粥迅速在廣東流傳開來,併成為一道充滿感恩的美食,流傳至今,又有

美好的寓意。

很多家長在孩子考試時,都會給孩子吃一吃及第粥,並給孩子普及倫文敘的事蹟。

因此,口口相傳之下,只要一喝及第粥,馬上就想到了倫文敘,這就是佛山人津津樂道的原因。

歪眼小史


剛日讀史


天生一隻又一隻,二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倫文敘題蘇畫《白鳥歸巢圖》

廣東佛山的明代狀元倫文敘在我看來,他是一位極具個人色彩,才氣橫溢的人。

電影《倫文敘老點柳先開》中造型

  • 23歲時以儒士身份參加省試,這個身份代表什麼?

儒,自然指的是在孔子學說中成長的讀書人;士,孔子所謂的“士”具有孝悌忠信、言行必果、不辱使命的特徵。

所以,倫文敘的儒士身份是高於普通儒生,並非讀幾本儒家學書就可以有,博識多聞加上君子品格的大學者,即為儒士。此時他享受免疫稅,國家供衣食,見到政府官員不用下跪,若是犯了法地方官還不準打,明朝的儒士待遇很不錯的。

  • 中高等肄業入太學。

太學,又稱國子學、國子監,在古代屬於朝廷創辦的最高學府,《大戴記》中說:“帝入太學,承師問道”,西周時期太學又叫“大學”,皇帝和諸侯均設之。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在長安建立太學,也就是如今的重點大學。學科內容有《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左傳》《周官》《爾雅》等諸如此類,總之傳授的是儒家經典,培養的是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

而倫文敘能入太學,意味著朝廷將他視為人才要加以培養的,那麼他的學問高不高,由此可見。

最早的太學

  • 33歲時在京考試先中會元,殿試再中狀元。

明朝時期,科舉已經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且苛嚴的龐大體系。倫文敘能中狀元除了天資聰慧,從小也是相當刻苦好學,真才實學才能直達金鑾寶殿取狀元。

我在這裡說點題外話,主要是明朝科舉制的內容,可以瞭解一下。

  1. 童試: 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通過後成為童生,說明此人已具備基礎文化知識。

  2. 院試: 在府、州的學院考試,分為歲試和科試兩級。

❶ 歲試 ~ 通過了童試的人繼續考歲試,錄取後就是“生員”,也就是秀才。

❷ 科試 ~ 已經在學堂的秀才接著考試,成績優異者才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差的人最嚴重會取消秀才資格。

這一關通過了,意味徹底脫離平民階層,可升級為“士”了,倫文敘就是儒士身份參加後面的考試。

⒊ 鄉試: 每三年一次,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考取舉人之後即具備做官資格,這是科舉最重要和艱苦的一關,舉人的第一名就是解元了。

⒋ 會試: 鄉試後的第二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地點在京師的禮部,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

⒌ 殿試: 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人,同進士出身。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官職。

電影《倫文敘老點柳先開》中造型

從明朝科考便中可知曉,倫文敘的學問是通過了層層鑑定拿到證書,絕對的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是我以為才氣和學問是有區別的,所以真正能體現倫文敘才氣的還是對聯及文學創作。

我對倫文敘雖沒有深入去了解,但在《中國曆代狀元詩·明朝卷》中,讀到他的一首詩叫《及第》。隨即,我明白了為何佛山人直到現在津津樂道於他,因為這人從來就沒缺過才氣與豪情。

天榜今朝揭九重,狀元人是廣之東。光搖四海飛金龜,文耀長空駕彩虹。翰林檢討知星者,國史先生識馬翁。從此嶺南文運轉,滿江風雨化魚龍。舉目紛紛笑我窮,我窮不與別人同。良田萬頃如流水,茅屋三間尚古風。架上有書隨我讀,樽中無酒任其空。一朝拔出龍泉劍,斬斷窮根變富翁。




果笑


引語:

在廣東佛山每年在三月十六日都舉辦“狀元誕”活動,為了紀念倫文敘。他對廣東文化深影響深遠。 明朝郭棐《粵大記》評價倫文敘:“天性溫醇,德器和粹,望之知為君子,居學以書史為長,手不釋卷。為文宗韓(愈)楊(雄)悠長宛轉,蔚有真趣。其孝友出於天性,而與物無競、善教子。”

一、家庭背景

倫文敘生於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字伯疇,號迂岡。死於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葬在南海。

他出生在南海,因父親是農民,靠渡船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因家境貧寒,沒有經濟能力送他去讀書。幼年時,讀書識字全靠他父親倫顯教導。

從小聰明的他,讀書,寫字,背誦詩詞。經常在私塾門外偷聽老師講課,得到老師的喜愛,免費讓其上學,每次考試名列全班前茅,有“神童”之稱。

二、時來運轉,高舉狀元

倫文敘少年時,因家境貧窮,無力再送他上學,他被迫輟學。在家幫父親種田,賣菜為維生。他的志向遠大,一直未放棄學業。白天勞動,夜晚苦讀詩書。

在寺院巧遇總督吳琛,吳琛對他進行的考核後,發現此少年,與眾不同,文學基礎深厚,是個可造之材,吳琛給他贈給五十兩銀子,讓其繼續完成學業。

1489年,他參加省城的考試,得到御史的賞識,被選入太學肄業。為他以後進入仕途奠定了基礎。此段時間,他刻苦學習各種經典,詩集,此時的他真稱得上,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1499年參加會試,與湖廣名士柳先開並列第一名。在古代,只有通過皇帝的殿試,才頒佈此次考試的名次。他們參加殿試後,得到明孝宗親點的狀元。任職翰林院修撰。

三、倫文敘的文學成就

倫文敘高舉狀元后,回家探親,經過曾經幫過他的粥鋪店,為了感謝店主的救濟之恩。而後店要求給粥店賜名,他提筆寫下了“狀元及第粥”。

在廣州一帶一直流傳倫文敘的故事,主要因為他的粥而有名氣,另外教育與培養了三位兒子,都高舉進士。當地人一直流傳“一門四進士”的佳話。

中國對聯聯始於偶文,具有音律的節奏感,自唐代開始興盛,到明代時非常的繁榮。倫文敘在對聯成就方面,注入了粵語的地方特色,對南嶺文化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倫文敘不僅僅因為狀元而聞名,而是他的才華而影響到廣東文化,他著有《迂岡集》、《白沙集》等,他的逸聞趣事,一直在廣東民間流傳。

可惜的是,他在正德八年,因病去世,享年47歲。


史學長空


提起倫文敘,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和他同一時代的另外兩個人物,可謂是如雷貫耳,這兩個人物就是王陽明和唐伯虎。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而唐伯虎更是一代才子,至於和他們同時代的倫文敘,知道的人確實非常的少。不過巧合的是他們這三個人都在同一年參加科舉考試,不過三個人的命運卻大為不同。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那一年是明考宗弘治12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他們分別從廣東,浙江和江蘇來到京城參加科舉。

科舉考試的結果是倫文敘成了狀元,王陽明成了二甲第6名,而唐伯虎因為捲入了一張詭異的科舉舞弊案中,最後被皇帝削職為民永不續用。倫文敘雖然當了狀元,但是隨後就進入翰林院之中,並沒有多少出彩之處。這個也沒有什麼稀奇的,因為歷史上很多狀元可謂都是默默無名,史書上都不怎麼提起,反而在他們之後的那些人很多大放異彩。

不過倫文敘既然能夠考上狀元,說明他的才能還是非常優秀的,同時他也是廣東佛山的第1個狀元,至今都為佛山人民所津津樂道。當然在歷史上的名靑,倫文敘還是無法和他同科考試的王陽明和唐伯虎相提並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說寫倫文敘,如果不是廣東人的話,可能知道的並不是很多,但他是明朝時代的一個狀元。而且他所在的時代一點都不簡單,在那個時代還有比較兩個牛的人物,他們就是王陽明和唐伯虎。



話說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唐伯虎,王陽明和倫文敘分別從江蘇,浙江和廣東前往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去參加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在這一年,倫文敘34歲,唐伯虎30歲,王陽明28歲。這次科舉考試的結果出來之後,任文敘高中一甲狀元,而王陽明則是二甲第6名,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因為莫名其妙的牽扯到了一個科舉考試之中去,最後被洪志皇帝下令徹查。



後來唐伯虎被貶到一個縣衙去當小吏,而唐伯虎根本不屑於為之,所以終身窮困潦倒。但是唐伯虎的功名利祿之心並沒有減弱,後來又莫名其妙地牽扯到寧王的謀反案中去了。倫文敘雖然高中狀元才高八斗,但是後來他進了翰林院參與編寫皇家的家譜,後來並沒有做出多大的成績,與另外兩個人相比可謂是默默無名了。唐伯虎雖然窮困潦倒,但他的詩文畫都成了後來的鉅作,成為古代文化藝術史上的不可多得的傑作。而王陽明曾經輕易的平定了寧王的造反,同時也被稱為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



倫文敘後來雖然沒有王陽明和唐伯虎那兩個人那麼有名,但是他也創造了很多的奇蹟,首先他是窮苦孩子家族出生,最後成了廣東佛山上歷史上第1個狀元,至今仍為很多廣東佛山人津津樂道。倫文敘有5個兒子,後來有三個兒子都中了進士,以至於他這個家族稱為一門四進士。後來皇帝甚至給他家題名,他的後人達到好幾千人,廣泛分佈於廣東各地。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說起倫文敘這個人,可能有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但是為了襯托他一下我這裡講兩個與倫文敘同時代的人,王陽明和唐伯虎。

相比大家都聽說過王陽明,王陽明身前文治武功,文有開創心學一派,號稱近代思想第一人,其思想足足影響了中國讀書人幾百年,武也有平定寧王之亂,武功赫赫。唐伯虎呢,雖然沒有機會再明朝政壇大展拳腳,但是後來唐伯虎的詩、書、文、畫有很高的造詣,再中國古代藝術史上有很高的成就。



但是就是再這樣一個時代,倫文敘和唐伯虎、王陽明同時參加科舉,結果確實倫文敘一舉奪地狀元,壓倒另外兩人。這樣一個人他的詩書才氣又如何呢?


毫無疑問,倫文敘才氣事很高的,但是倫文敘最厲害的還不是的才華,而是教育子孫牛的一塌糊塗,倫文敘共有五個兒子,其中三個都是進士,號稱是一門四進士,而且廣東省歷史上共出過九位進士,而倫家一家就出過四個。

所以倫氏家族儘管在全國不算顯赫,但是在佛山這一塊地方那絕對算得上是人盡皆知了。


這個歷史很正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明代狀元倫文敘至今被佛山人津津樂道,他的才氣怎麼樣?

首先來看看倫文敘的生平。

倫文敘(1467年-1513年),字伯疇,號迂岡。明朝南海縣黎涌人(該地現為廣東省佛山市瀾石鎮黎涌村)。倫文敘是明孝宗年間的狀元,在會試、殿試中都拔得頭籌,著有《迂岡集》、《白沙集》等作品,於1513年病逝歸途中,時年47歲。

有志者事竟成

明朝廣東才子倫文敘進京趕考,和湖廣名士柳先開並列榜首。主考官請皇帝面試,題名狀元。當時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讓他倆以《明月》為題作詩。柳先開先寫完:“讀盡天下九州賦,吟通海內五湖詩。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表示這次殿試自己一定要獨佔鰲頭奪取狀元。倫文敘隨後寫道:“潛心奮志上天台,瞥見嫦娥把桂栽。偶見廣寒宮未閉,故將明月抱回來

。”他的詩比柳詩氣魄更大,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皇帝連連稱好,並點他做了狀元。

文學成就

中國對聯始於偶文,具有音律的節奏感。至唐代開始興盛,經過宋、元的醞釀成熟,至明代形成繁榮的局面,以此為基礎,對聯在清代至民國達到頂峰,聯家輩出,成為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相提並論的文體。在明代,對聯的創作形式更加靈活自由,對聯的句式也打破四六言、五七言的模式,大膽創新,根據內容的要求,靈活運用長短句,而且出現了長聯、機巧聯、諧趣聯。而倫文敘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倫文敘的對聯成就在於他不但發揮了對聯應有的魅力,極大擴展了對聯原有的藝術之美。且根植於粵語的地域特色,語言“白話化”(粵語又稱“白話”,過去外省人稱講粵語的人為“白話佬”),通俗易懂。

倫文敘創作的對聯,首先有著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紮根於廣府文化的生活圈子。如:無禮書生屈膝露出周鑑二,有情學院低頭睇見祖宗三。木馬無頭三隻腳,畫龍有眼半邊身。“睇見”、“三隻”是粵語的特色詞,為“看見”、 “三隻”之義。

其次是隱含諷刺色彩,如:井底開花蝴蝶聞香難以採,粉牆畫果老猴想吃枉心思。對聯頗有諷刺色彩,卻又通俗易懂,蝴蝶雖是採花的常客,但要是在井底開花,蝴蝶也不能為力,老猴果真是異想天開,此桃非彼桃,都是徒勞無功,這應該就是諷刺那些高估自己,異想天開,不按實際辦事的人,可謂一刀見血,“諷人如麻”。

最後他的對聯具生活化特點,如:山狗上山山石轆跛山狗腳,水牛過水水深浸過水牛頭。蟹掛魚箏好像蜘蛛結網,貓拉雞腎猶如獅子滾球。 “山狗”“水牛”“蜘蛛”“貓”在農村是經常可以看到的,身在這樣的環境中,必定保留著淳樸的思想,這種濃厚的農村生活風情錄在倫文敘的筆下得以展現。

我是千河,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科舉功名超越王陽明、唐伯虎的佛山才子倫文敘】


明代,在佛山,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在功名上超越後世大名鼎鼎的王陽明、唐伯虎。這個人就是與王陽明、唐伯虎同一時代、幾乎同一年出生的倫文敘。


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也就是1499年,這三個人分別從廣東佛山、江蘇蘇州、淅江寧波出發前往北京參加按慣例3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也就是俗稱的上京趕考,這一年,倫文敘34歲,唐伯虎30歲,王陽明最年輕,28歲。這次考試,可以說是這三個人的同臺競爭,最終的結果是:來自廣東佛山的倫文敘高中狀元,王陽明雖然也是進士,卻只是二甲第六名,唐伯虎因牽涉到這次考試試題被提前洩露的大案,震動朝野,弘治皇帝親自下令徹查,在考試成績還沒有公佈前被宣佈落榜且被貶至縣衙為小吏,後來唐伯虎恥於這個處罰,不去上任,終生窮困潦倒,與影視作品中的形像完全是兩回事。


關於此事,據明代官方的《明孝宗實錄》卷一這樣記載:

“寅贖罪。畢送禮部奏處,皆黜充役。”

在這一年,本來高中狀元的倫文敘,人生得意,在功名上遠遠超過王、唐二人,可惜,其後倫文敘任職翰林院修撰,主要負責修撰皇家族譜,不像王陽明那樣文武雙全,既領兵打了幾場大勝仗、又著作甚豐,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思想家之一,唐伯虎精通音律,傳世的詩、文、書、畫等作品數量可觀,在後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反過來超過了身後名不出廣東的倫文敘,儘管倫文敘的詩寫得也不錯,如清朝乾嘉年間順德籍學者溫汝能編的《粵東詩海》中《口占柬友》的詩句,就很有唐宋詩風:

“相思一水盈盈隔,日暮誰同泛玉杯。”

縱觀倫文敘的一生,可以稱得上是傳奇的一生。

倫文敘出生於明朝的南海縣黎涌,也就是現在的佛山市禪城區石灣街道黎涌村,他的故事至今仍是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的素材來源,一直被廣東人視作驕傲和文化代表,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足智多謀、才思敏捷的傳說。

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自產生至結束,從隋至清,共產生638個狀元 ,廣東出過9位狀元,5位來自佛山,在倫文敘出生的這條小村子裡藏著一口古井,人稱“狀元井”。倫文敘從小喝的這口井裡的水,在他之前的500多年,撫育了佛山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南漢狀元簡文會,二者出生於同一條村子。

倫文敘自幼便有“神童”“怪才”之稱,身小頭大,綽號“大頭敘”,卻因家貧失學,回家幫父母種菜、賣菜。小時候常挑菜到街上賣,有一店鋪老闆可憐其天資聰穎,經常買他的菜,經常以賣剩的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然後再放些姜蔥等佐料,免費請他吃。倫文敘衣錦還鄉後,因感激粥鋪老闆的恩情,為此粥取名為“狀元及第粥”,並親筆為粥鋪寫下牌匾,從此,粥鋪名聲大振;人們還將他成為狀元后遷居廣州住過的地方改名為“福地巷”,現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海珠中路。

倫文敘真正讓人佩服的的地方,並不是他連中“會元”和“狀元”,更不是他締造了一個窮鄉僻壤的窮小子是如何艱苦奮鬥、刻苦學習,最後考中狀元,走上人生巔峰的傳奇故事,而是他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家庭教育的一個神話——“父子三元四進士”。

倫文敘一共生有五子,其中長子倫以諒,鄉試名列第一(解元),後中進士;次子倫以訓,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二(榜眼);三子倫以詵,17歲中舉人,後中進士。以至於人們稱之為“一門四進士,父子魁三元”,倫氏宗祠的對聯自豪地寫著:“一門四進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傑光照後人。”



到了明朝正德皇帝的時候,頒下聖旨在他的家鄉為他建牌坊,上書“中原第一家”——這點還是有點讓人費解,明明是在嶺南,怎麼不說是“嶺南第一家”,皇帝怎麼考慮的,還找不到相關記載——此牌坊立在他家鄉的村頭,後來才被損毀。“中原第一家”石匾掛在牌坊上,上世紀60年代牌坊被推倒,石匾一度被用來建造豬舍、充當水塘邊的階石,80年代被人收走做石凳,由於石匾長3米,重約300公斤,難以搬運,竟被生生敲成兩半。1989年,倫文敘第15代後人從瀾石藜湧花30元把石匾買回南莊蘇滘村,2017年捐贈給佛山市規劃建設館。 

他的後人至今已達到數千人,主要分佈在南海桂城、禪城南莊、廣州、鶴山、高要、新會等地。


鄧簫文解密耕讀傳家


倫文敘雖是狀元,但渾身充滿著市井的土氣,農民的習氣,混混的怪氣,在氣質上和柳、王相比仍有差距,所以,難登大雅之堂,在廣東本土有聲望,但在全國卻名聲不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