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祝英臺的父母是怎麼允許她讀書的?

古代對女子的禁錮是多方面的,很多人說古時候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是不能讀書的。

在那個填飽肚子就已經很幸福的年代,絕大多數女子確實沒有讀書的機會,但富貴人家的女子是可以讀書的,做父母的至少希望孩子能識字,尋常百姓家裡沒有這個條件。

古代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祝英臺的父母是怎麼允許她讀書的?

有史書記載,李清照和朱淑貞都是家中請來教書先生,她們不能去私塾和學堂上課,由此可見古代女子讀書也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家中讀,不能去私塾。

在戲曲《草橋結拜》中就記述了關於祝英臺去私塾讀書的事: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臺自小男裝打扮。英臺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臺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年僅16歲的祝英臺要求離家出去求學,父母當然不同意,祝英臺以絕食相爭,祝英臺的父母在無奈之中,只好勉強同意了,但提出了三個嚴格的條件,祝英臺喜出望外,不僅全部答應,還許下了一個柳枝願,保證自己讀書回家後,一定是一個清白女兒身(你品,你細細品)。

古代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祝英臺的父母是怎麼允許她讀書的?

祝英臺的父母沒有兒子,只有這麼一位女兒,心裡面有一些不平衡,為了滿足這樣不平衡的心理,從小就讓祝英臺作男裝,穿男孩子的衣服。 祝英臺女扮男裝,走出家門,踏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求學生涯。快到杭州城的時候,突然天上陰雲密佈,轉眼之間就開始下雨了,祝英臺趕緊跑起來,女扮男裝的女孩子,一路就這樣跑過去,跑到草橋亭子裡面避雨。

也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人走過來了,也是一個書生裝扮, 祝英臺與梁山伯就這樣在一個小草亭裡相遇了,但彼此不認識,祝英臺當然不會隨便和一個青年男子說話。他們的兩位書童開始對話,才知道大家都是到杭州去找周士章老先生求學的。而且,經過一番對話,兩人志同道合,因此,原本陌生的兩對青年,在這草橋亭裡都結拜成了異姓兄弟。並且,梁山伯和祝英臺談了半天,竟沒有發現祝英臺是個女孩子,可見梁山伯有點太憨憨了……

在那個不提倡女孩讀書的年代,16歲的女娃祝英臺如此堅持讀書,真令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