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we learn》:揭示我們記憶與學習的驚人事實!

《How We Learn 》是 Benedict Carey 所著作的一本書籍。Benedict Carey 是《紐約時報》頂級科學記者,他對學習科學的研究極為感興趣,一邊將這一領域最新研究成果變為權威性報道,一邊在生活中不斷實踐,總結出一套顛覆傳統的高效學習法,並致力於將這些科學的學習方法傳播於世。

而《How We Learn》正是一本有關用科學方法來進行高效學習,揭示關於我們在什麼時候、哪裡以及怎麼學會的驚人事實的書籍。

《How we learn》:揭示我們記憶與學習的驚人事實!

1.隨機性學習>規律性學習

這本書裡說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實驗是選定每個畫家的六幅畫作,在計算機屏幕上滾動播放,畫作下面就是畫家的名字。受試學生被分為兩組:

第一組學生分塊看不同畫家的畫:先看 6 張這位畫家的,再換 6 張另一位畫家的,以此類推。

第二組學生隨機混合著看:這一張是這位畫家的,下一張就是別人的,不斷地換。

通過上述的練習之後,拿這些畫家其他的畫作出來, 都是學生們練習的時候沒看到過的,讓學生判斷哪副畫是誰畫的。

對於繪畫風格來說,每個人的對藝術審美的定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把一個畫家的畫連續性的展示和欣賞更有助於我們找尋該畫家的繪畫風格不是嗎?想必很多人這麼想,但是這個實驗顛覆了我們的想象。其實驗最終結果顯示第一組的判斷準確率只有50%,而第二組是65%。

類似這樣的實驗都驗證了隨機排序戰勝有規律訓練,換句話說,隨機性學習>規律性學習。

《How we learn》:揭示我們記憶與學習的驚人事實!

我們人腦的記憶原理中,“提取記憶” 這個動作能夠加強原有的記憶。產生一些間隔時長進行隨機性學習。完全記不住沒有關係,過不久再回憶學習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

當我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不要只是單純的反覆做一個題型的題目,去切換著題型來做,甚至是拿綜合題型進行訓練。其效果遠勝於單純只做一個題型的題目要來得好。這種隨機性學習我們還可以上升到很多方面,從學習和創新的角度,可以做到主動增加一些不確定性。比如你在跨界做著與自己專業領域不同的事情,你可能是做技術的,但是你去隨機學習了點銷售推廣方面的技能,讀幾本自己領域之外的書等,這些很容易給你帶來驚喜。

《How We Learn 》這本書提到說“多樣性的環境能對大腦產生各種刺激,特別有助於加深記憶

不但學習內容應該隨機安排,學習的地點,學習環境,最好也能隨機化。也就是說這堂課你在課桌上坐著學,下堂課最好在游泳池裡泡著學,然後再下堂課可以考慮在床上躺著。

2.研究型學習>單純粘貼知識性學習

我們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是單純的粘貼知識,什麼意思呢?比如你在看書的時候,你全程跟著作者的腳步走。實際上你只是成為了一個粘貼作者知識的人,而不是通過自己對知識的認識去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換言之,這樣的你很難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和獨立人格的人。

何帆老師說,學習應該是六經注我。書是為我服務的,我讀別人的書,不是為了知道別人怎麼想,而是想從別人的想法中得到啟示,補充和完善我自己的想法。

《How we learn》:揭示我們記憶與學習的驚人事實!

你像是一塊海綿,在不斷吸收你渴望的知識,但是如果你只是將這些知識粘貼過來而沒有加以過濾和吸收,那麼是沒有用的,因為海綿你一捏,水分就會很快流失。你最終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有用的東西。

而我們如何在最初的粘貼知識上做到高效學習就需要我們儘快從學習階段進入研究階段。在這方面我不得不提我很崇拜的一個人物,他就是美國開國之父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教育,但是他是終身學習當的典範。如果你讀過《富蘭克林傳》,我相信你也會對他心生崇拜之心。

富蘭克林不僅是個科學家、同時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政治家甚至還是個外交家。他作為一個外交家,當他出使法國的時候,巴黎社會上至達官貴族,中至知識分子,下到販夫走卒,都對富蘭克林非常喜歡。雖然富蘭克林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他是一個知識的探險者。終其一生,他都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鑽研。

《窮查理寶典》裡,智慧的芒格所崇拜的人正是富蘭克林,他將富蘭克林視為伴隨一生的導師。從富蘭克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習不是為了學到已經有的知識,而是為了探索知識的空白領域。為研究而學,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How we learn》:揭示我們記憶與學習的驚人事實!

而具體如何將粘貼知識改變成進入研究型學習,強烈推薦你踐行這兩個妙招。

01.寫成論文的形式並且發表。我們的都知道在大學裡面,寫論文時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而論文的主要內容來源,需要我們去調動知識庫去進行篩選思考然後整合。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在從進入研究型學習的過程。你不一定要等到上大學才去學習寫論文,任何時候都可以寫,甚至不用侷限於寫的主題是什麼。你可以寫為什麼馬路上的紅綠燈就只是這幾個顏色,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呢?源頭是什麼?

寫完敢於發表在網絡上,接受大眾的檢閱甚至是學習。

02.與他人爭辯形成自己思考後的觀點。注意是爭辯而不是辯論,辯論有輸家,而爭辯沒有。我們不是一定要爭個輸贏,而是在與他人探討問題觀點的時候,不被自己的思維侷限,接納和辨證更多不一樣的觀點最終形成自己思考後的觀點。

然後你依舊可以通過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加以自己的思考判斷去發表你的觀點。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急於否認與你觀點不同的人,有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How we learn》:揭示我們記憶與學習的驚人事實!

3. 針對遺忘,做反脆弱性

我們一直認為從頭到尾記住就是最有效的、最棒的。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在《倚天屠龍記》裡,張三丰要將自己新創的太極劍傳給張無忌。張三丰將太極劍演示了一遍, 然後問張無忌,你能記住多少啊?張無忌想了想,說已經忘了半。於是張三丰前後演示了三遍給張無忌看。最後第三遍的時候又問張無忌記住了多少。張無忌仔細想了一下,說:全忘了。

張三丰大喜,說你很有悟性,這套太極劍你已經學會了。

這個故事所說的是:胸中無創勝有劍。只有忘記了,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更有效地接納新的思想,後續通過加強獲取力不斷的回憶則會進一步加強我們的記憶力。

所謂獲取力是我們在之前遺忘的知識在你需要使用是不斷“回想”,這個過程越艱難,對我們的獲取力的增強程度就越高。這叫做“desirable difficulty”。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也是如此,不用害怕遺忘。我們大腦過濾遺忘的多是那些不重要的信息,為重要的信息留有一個通道,在後期不斷的加強獲取力時,再進行一次篩選和加強。而這十分要求我們要不斷通過設置場景去使用知識。

1914年,美國教育學家 Edward Thorndike 進一步把 “遺忘曲線” 總結為 the Law of Disuse(不使用法則):任何學習來的信息,如果不持續使用,就會從記憶裡逐漸褪色,直至完全消失。

所以,我們可以不斷的變化模樣去學習和使用

,而這也符合我們第一條所提到的隨機性學習。《反脆弱》中提到的所謂 “脆弱”,是怕折騰。何為“反脆弱”,那就是怕不折騰,越折騰我們就越強大,簡言之,我們喜歡折騰。

《How we learn》:揭示我們記憶與學習的驚人事實!

小結:

《How we learn》告訴我們很多科學的效學習法,其中隨機性學習的效果要大於規律性學習。在學習的過程真正害怕的不是遺忘,而是不去使用。這需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反脆弱性,不斷變換花樣著學習,增強我們記憶的獲取力。而不管學個什麼東西最好的方式時讓自己時刻保持在 “學習區”,在學習區當作做研究進行使用,而不要停留在 “舒適區” 做單純的粘貼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