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隨著周武王的戰車駛入朝歌城,商王朝的六百多年的統治終於落下帷幕,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奴隸制王國——周宣告建國。

周王朝,這是我國曆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就如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裡所說的那樣“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除了存續時間長以外,這還是一個對我國影響最為深遠的王朝,這個時期制定的很多禮儀典章、宗法制度(簡單可以理解稱為家族內部關係規則,比如夫妻關係,繼承法規等等)都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周武王滅商之後,又征服了商朝各地的殘餘勢力,基本上佔據了商王朝原來的統治地區。控制的疆域面積廣闊了,那怎麼能更有效的統治這麼廣大的領土呢?畢竟以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再想和以前一樣靠騎馬或坐車去巡視管理廣闊的領土實在是很不現實,走一圈可能都要好幾年的功夫還不要說管理了。但是如果不實行有效管理,各個地方又會各行其是,時間長了就脫離了國王的管理。周武王就和眾多輔佐他的賢能之士一起探討,最後,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叫作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分封這種形式其實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了,比如我們曾經說過周的始祖棄曾經被舜帝封到邰這個地方,所以說到底分封其實就是君主把一塊地作為獎賞賞賜給大臣或親屬,由這些人去統治獲益同時向君主承擔各種義務,比如被分封的大臣要定時向君主貢獻這塊的產出的財物,君主發動戰爭時,要按君主的命令提供足量的士兵和武器,君主有危難的時候,則要接到消息就立即帶人過來營救等等。周王朝就沿用了分封這種辦法,並且進行了改良,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制度,這就是分封制。

周王朝的國王先以首都鎬京(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為中心,沿著渭水下游和黃河中游劃出一大塊土地,稱為“王畿”,這塊土地相對而言土地肥沃,人口最多,收穫最多,配置的軍事力量最強大,而且土地面積適合,剛好由國王直接統治管理。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接下來,國王再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出去,由國王的兄弟子侄或者有功的大臣去統治。當然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周滅商這種模式的可能性,國王分封出去的每個封國的面積都很小,好幾十個封國聯合在一起,也沒有王畿大,所以國王對封國可以保證絕對的威懾控制,讓各個封國服從命令。各個封國就像群星捧月一樣,環繞拱衛著王畿,保衛國王。

最後說明一下,每個封國和周天子之間的關係都是一樣的,都是直接接受周天子的統治,封國之間沒有從屬關係,誰也不能命令誰。但是,封國和封國之間又是不一樣的,國王根據兄弟子侄的親疏關係,大臣的功績大小等等設置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所以對應這個爵位制度,封國的土地有多有少,面積有大有小。比如有個成語假途滅虢,虢國就是周武王叔叔的封國,是個公爵國;以後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裡的齊國、晉國都是侯爵級別的封國,雖然我們稱呼齊國晉國的君主叫齊桓公,晉文公等等,那是後來史書上給他們加一等的尊稱,而春秋五霸裡另一個威名赫赫的楚國在周王朝最初的分封制度裡,僅僅只被封為子爵級別的封國,我們稱楚國的君主是楚莊王,這個王是楚國自封的。另一個有名的秦國,這個時候還是一個部落,負責給周天子養馬,還沒資格被分封。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西周初期的分封的幾個我們熟悉的諸侯國示意圖,我們現在有些省份的簡稱就是從當時封國名演變而來,比如山東簡稱魯,山西簡稱晉)

在周王朝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只有71個,基本上只有國王的兄弟子侄和有大功勞的大臣才能有被分封的資格。比如魯國就是輔佐周武王伐紂的那位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兒子伯禽的封國,齊國就是周武王的老師姜子牙的封國。除了這兩類,周王朝還封了一類人,這類人就是古時候當過帝王遺留下來的部族首領,比如夏王朝的後裔就被封為杞國,就是成語杞人憂天那個杞國。

可就是最後這類人其中的一位給剛剛建立的周王朝帶來了巨大的危機。

周武王在牧野打敗商紂王,商紂王自殺之後,商王朝就算滅亡了,但是,商王朝核心統治地區(就是國都附近)遺留下來的民眾還有很多。這些商王朝的遺民和周有不一樣的習慣風俗,甚至對周王朝還有很多牴觸敵對。為了緩和這種牴觸情緒,緩解矛盾,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到殷這個商王朝的國都地區,讓他來統治管理商王朝的遺民。讓商原來統治者的兒子來管理商的遺民,看上去很美好,可是商和周畢竟之間有亡國的深仇大恨,這個武庚會不會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原來的遺民裡發展勢力,進行仇恨教育,等機會向周進攻呢?我們都想到了這點,周武王肯定不會沒想到,於是他就引入了監督機制。周武王讓自己的。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三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留在了殷,負責監管武庚,歷史上稱這三兄弟為“三監”。

周武王覺得,有自己的兄弟去監視商的殘留勢力,應該沒有問題高枕無憂了。可是我們還是要說那句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很快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周武王在滅掉商朝兩年之後就逝世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很小,才十二三歲,這個年紀在現代剛剛才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年齡。讓一個小小少年忽然間承擔了國王的重任,處理國家各種事務,這無論從知識水平還是個人精力哪個方面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那位在滅亡商朝戰爭中輔佐周武王,展現出個人才華的武王四弟姬旦就承擔起了輔佐周成王管理國家事務的重任,姬旦因為封地在周這個地方,所以被姬旦又被稱為周公、周公旦。這就是名垂青史的“周公攝政”,攝字在這裡是代理代管的意思,周公代管國家政事。

周公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依然兢兢業業。每天小心謹慎的處理國家事務,誠懇的對待每一個人,每當有人來拜訪他,他都是第一時間接見,絕不推辭,以讓人感受到他的真心對待。如果有人來訪時,周公正在吃飯,周公就趕緊把嘴裡的食物吐掉先接待客人,有時候周公正在洗頭,就趕緊把溼漉漉的頭髮抓在手裡,先去接待,因為等待接待的人太多了,這樣的事情周公每次洗頭吃飯都會碰上這麼好幾回,可是周公依然毫無怨言,贏得了全國人的讚賞和信賴。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出處,後世就以此來比喻追求人才的渴望和誠意。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周公這麼勤懇的工作,深得絕大部分人的信任和尊重,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群人心胸狹隘,看不得別人做出成果。這個時候這種人的代表就是當初周武王派去監視商朝殘留勢力的那三個兄弟,三監。管叔、蔡叔、霍叔三個人在周武王死後,看到周公攝政就覺得很鬱悶,他們想都是國王弟弟,憑什麼周公在國都攝政掌管全天下的事務,既有權力,生活條件還好,而他們三個只能在殷這個地方幹著監視敵人殘部的苦差事?這樣的心思一產生,行動上也就馬上表現出來了,他們就四處散佈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

管叔他們的行為很快就被他們的監管對象武庚發現並利用了,武庚覺得這是一個挑動周王朝內訌,恢復商朝統治的絕好機會。於是武庚不停抓住種種時機不停地在三監面前說周公的壞話,挑撥周王室內部的和諧關係,終於,負責監管敵人的管叔、蔡叔、霍叔和被監管的敵人武庚勾結在了一起,並且聯合東部的一些方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

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這場叛亂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如果叛亂不平息,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困難。現在,整個周王室都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甚至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是否稱王持懷疑態度。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面對這種情況,周公發誓要忠於國家和國王,竭誠輔佐年幼的周成王,說服姜尚這些元老重臣。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便發佈了《大誥》這個動員令,號召臣民都起來繼承先王的大業,懲罰叛亂,毅然決然的率兵東征。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經過三年的苦戰,周公率領軍隊終於平定了叛亂,消滅了武裝叛亂分子,處死了叛亂的元兇首惡武庚和管叔,流放了罪名輕一等的蔡叔等人,接著又滅掉了支持叛亂的那些方國。就這樣,周公不但平息了叛亂,還進一步擴大了周王朝的統治,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周公還“制禮作樂”,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其中“爵諡制”、“嫡長子繼承製”等等對中國影響了幾千年。比如前面講過的諡號根據大人物一生的行為功績,在他死去後給他一個評價總結,這個制度就是周公制定並沿用後世的。我們稱呼堯舜、周文王周武王就是稱呼的諡號。嫡長子繼承製,解決了大人物去世後遺產分配的一個大問題。大人物死後,肯定會留下很多財富,一般的土地、房屋、珠寶這些東西還好分配,可以由幾個兒子商量著分配繼承,可是如果大人物有爵位、王位這種唯一性的遺產,肯定無法幾個兒子分享啊,於是就周公就規定只有嫡長子,就是妻子生的大兒子,才能繼承爵位或王位,對國王來說,就是王后生的大兒子才能繼承王位,其他妃子生的兒子則被封為諸侯。嫡長子繼承製為繼承順序提出一個可行的標準,雖然不是絕對有效,但是成功的避免更多次的陰謀、流血和戰爭。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名垂千古的周公攝政

周公攝政6年,看周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鑑,告誡成王要愛護百姓,不要貪圖享樂。在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後,周公義無反顧的從攝政的位置上退了下來,走進大臣的行列,履行自己做臣子責任。

周公攝政對國家忠誠,對權力敬畏,對百姓仁愛,他這樣的品格和精神為後世所景仰。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周公攝政的事蹟也被中國人傳頌了幾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