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改变历史的小事?

生猛历史


1084年,一件看似偶然的小事改变了北宋的政治局势。

1803年3月--1804年3月,久旱不雨,赤地千里,饥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

一个名叫郑侠的皇宫门吏,见到成群的流民塞满了京城的街道。

他和许多人一样,知道这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是王安石的新法把百姓害得如此悲惨。

没不人敢跟皇帝讲,因为变法派把持着各处言路,上书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郑侠想到另一个上书的方法,他把灾民忍饥挨饿的情状画成《流民图》,呈献给神宗皇帝。

其中一幅图上画的是农民裸露着身体,忍受着饥饿,在狂风暴雨里挣扎跋涉。

另一幅上画着半裸的男女在啃食草根树皮,还有人戴着铁链,扛着瓦砖薪柴去卖了缴税。

无言的图画比煽情的奏章更有感染力。

太后流泪了,神宗皇帝也落下眼泪,开始对新法产生了动摇,逐步废止了多项新法。

王安石下课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失败了!

其实,《流民图》中的社会现象只是受自然灾害的一些地方,与王安石的变法没有一点关系!

一幅画打倒一宰相!

变法的斗争多么残酷惨烈!


东秋妮


1902年的夏天,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印刷厂,发现今年的夏天有些太湿热了。

对于一般的工厂来说,无非就是工人稍微受点罪。但是这家印刷厂的老板发现,因为天气太湿热,导致了颜料泄漏、墨迹不干、纸张变形、字迹印刷不清等问题……对于印刷厂来说,这可是致命的啊!

于是,老板迅速找到了水牛城锻造公司——一家生产供排暖系统的公司。他希望对方能够想办法,解决因为天气湿热导致的问题。

于是,水牛锻造公司找到了一个仅仅二十岁出头的,刚进公司研发部门不久的年轻人,威利斯·开利。威利斯·开利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而他当时的周薪只有10美元……

(威利斯·开利)

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年轻人,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未来,让炎炎夏日里的我们,有了空调。

威利斯·开利很快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保持恒定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于是,威利斯·开利发明了一种空气温湿度的调节装置,可以让印刷车间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也就是说,空调产生了。

26岁的威利斯·开利,成功的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并且成立了一个空调部门,继续进行研发。

但是,空调的研发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虽然印刷工厂感觉很不错,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庞大的机器有什么前景。所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公司开始生产军用产品,空调研发部门就彻底被冷落了。

威利斯·开利明白,早晚有一天会被扫地出门,所以干脆拉了几个工程师主动离职,合伙创办了开利工程公司,一门心思研发空调。

当然,最初的订单,还是来自大型机械公司的车间——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价值。

20世纪20年代,聪明的威利斯·开利瞅准了机会,和瓦利大剧院练手,搞了一次非常刺激的营销活动。要知道,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夏天的剧院就是一个大蒸笼,又热又臭,没有人愿意进去的。


这一次,威利斯·开利在剧院里装了空调。那些好奇的人进来之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彻底沦陷了。

于是,美国的大型购物中心、酒店、剧院等等地方,纷纷跑到威利斯·开利的工厂,要求加班加点的生产空调。威利斯·开利火了,空调也火了。

空调这种东西,在炎热的夏季里,一旦享受过一次,就无法自拔了。

1928年,威利斯·开利再接再厉,研发出了第一代家庭空调!售价高达1000美元以上,但是,毕竟还是穷人多,家庭空调并没有火爆,销量低迷。

不过,在二战期间,美国军方找到了威利斯·开利,让他帮助美国的战舰和战斗机配备空调系统,结果是,虽然没有赚到太多钱,但是名声打出去了。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曾经岌岌可危的家用空调,也打开了市场。

威利斯·开利,1950年10月7日在纽约去世了,他并没有看到家用空调走进每个美国家庭。

不过,空调已经遍布全球,威利斯·开利改变了世界。

谁能想到,1902年那家印刷厂的“字迹不清”问题,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追风


历史往往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从长时段来看,历史是必然的,而从短时段来看,历史往往都是偶然性的连续。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改变历史的小事。今天就列举几个。

比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李自成之所以进入北京之后很快就败给了满清的原因在于李自成及其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进入北京之后,就开始骄傲自满,放松了警惕,因而很快就江山易手。实际上,李自成的大顺军之所以很快就失败,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北京城正在闹鼠疫,大顺军中鼠疫迅速传染。而满清的骑兵则因为骑马的原因不容易被传染,因而大顺军的非战斗减员是非常严重的。

再者,比如中国古代马镫的出现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历史。因为马镫的发明,骑兵可以所向披靡,而此前,骑兵只能做一些固定的、机械性的动作。有了马镫之后,骑兵可以在马上面任意做动作,因而骑兵的战力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小历史,往往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青年史学家


我来说几个吧。

1、一餐饭,吃出一个秦始皇。

公元前257年,一个商人在赵国请高官吃饭,在席中,他看见一个年轻人,有点气质,但样子相当落魄。他想结交那位青年,别人都劝说他不要,因为这个青年只是个被自己国家遗弃的人质,很快,两国就要开战了,一旦开战,这位青年只有死路一条。

但这个商人没有听朋友们的话。暗中跟着为青年结交。八年后(公元前249年),这位青年成了秦庄襄王,这位商人成了秦国的宰相,他就是吕不韦。公元前247年5月23日,秦庄襄王逝世,子嬴政继位,史称“秦始皇”。26年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象吕不韦这样的商人,酒席基本上每天都要吃的。但他能在一个小小的酒席中看出秦异人是“奇货可居”,实属不易啊!如果不是他,秦统一中国可能要推后好久,甚或是不是秦统一中国还难说。

2、一个老顽固,失去几个省

明朝嘉靖年间,巡按浙江御史王本固迎来了一位很特别的“客人”。这位客人是当时日本最大的军阀,他拥有5万人的军队。他同时也是日本海上最大的海盗,所有倭寇都要听他的话给他面子。说白了,他也是倭寇最大的头目。

不过,这个大头目却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名字叫汪直。他从中国倒卖大量的军火到日本。为了自己的安全,他组建了当时日本境内最大的军队,牢牢控制着日本大部分地方。

为了最大程度地解决倭寇侵犯边境,时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的胡宗宪与他的幕府谋士,大名鼎鼎的徐渭,费尽心思,终于跟汪直达成了交易,汪直接受朝廷的招安,愿意出面彻底解决倭寇之患。

为了让汪直放心,胡宗宪特意安排了苏杭几日游,又亲自交代王本固好好接待汪直。王本固满口答应。

可是,当汪直来到杭州见到王本固的时候,王本固迎接他的是铡刀。王本固直接把汪直咔擦掉了,因为他觉得,对付一个海盗,就应该这样。

听到这个消息,胡宗宪肠子都悔青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果然,汪直临死前说的“江浙福建沿海将要乱十年”,后来应验了。

如果不是王本固,汪直接受招安后,很有可能就是“日本都督”了,从此,日本就只是我们国家的几个省而已。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次收编小日本的机会就这样被一个老顽固给扼杀了。痛惜啊!

王本固,看名字就是老顽固,胡宗宪,你不该相信他啊!


知行史话


首先,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嬴政

嬴政在他行之将死之际对身边的赵高仍然绝对信赖,他当时已经打算传位给扶苏了,偏偏就在此时,他却犯了他一辈子最大的错误,那就是让主管内史郎中令蒙毅返回咸阳主持政务,身边只留了个赵高,在他口述传位诏书时,也只有赵高在场,同时他还掌握玉玺,这就给了赵高伪造诏书的机会,接下来的事就是赵高的独角戏了。

第二,春秋战国时代有个将军不给自己的御者吃肉开战的时候那位御者直接把将军载到敌营,有个大臣说自己食指大动有口福了但因为国君戏弄没有吃到鳖感到很丢人结果把国君灭了国家也乱了,当年晋文公逃难的时候有个小国国君偷看他洗澡最后重耳发达成就霸主果位把这国家灭了。

第三,北朝末期,等待时机篡魏的东魏权臣高澄意外被膳奴兰京刺杀,弟弟高洋接班,高洋执政末期走向昏悖暴虐,虽有高演过渡难掩颓势,昏君成串,北朝形势倒转,北齐被北周反推,改变了南北朝的格局。




说历谈史


第一,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次陶器里煮好了吃的,大禹用手去抓,手被烫了一下,大禹吃了苦头,然后从树上折了树枝夹东西吃,从此之后就有了筷子,并且成为东方文明饮食的标志性工具!



第二,周平王东迁,秦襄公一路护送,平王感激,便许了个空头支票,把镐京一带封给了秦襄公,彼时,镐京一带尚在犬戎控制之下,没想到秦人硬是凭着一股血性,杀出了一片天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成就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如此看来,原来的一个空头支票,最后竟然提现了,这告诉我们,还是要努力,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第三,明朝时李自成本来在一个驿站里干个小差事,混口饭吃,老老实实,可是朝廷改革让下岗,这一下岗吃饭的营生没有了,那就起来闹吧,后面的事情都知道了,一个帝国就这样死于一个下岗工人之手,可悲可叹!

第四,李鸿章要给北洋水师买军舰装备,结果慈禧这老太太要过生日,挪用了北洋水师采购装备军需的费用,结果甲午一战,丧师辱国,为天下笑。一个生日过的是百年国耻,也是没谁了!


第五车间


改变历史既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也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样的狗血剧情,说几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吧。

1.一个马掌钉的缺失,导致了一个国王身死国灭。

这个是很有名的故事,因为都有英国谚语流传,根据的就是这个事情。大意是:失去了一个马掌钉,失去了一个马掌,继而失去了一匹马,继而失去了一场战争,最后失去了一个王国。说的是金雀花王朝的英王理查三世,在一次决定国运的关键之战中,由于所骑的战马一只马掌缺一颗钉子,导致马掌脱落,战马摔倒,国王摔倒在地上,当他站起来,马已经惊走。手下军队大惊随即溃败,理查三世手挥宝剑,大喊:战马,愿用王国换一匹战马!但已经于事无补,敌人冲过来杀死了国王,战争失败,金雀花王朝结束。

2.两个女人为了争夺桑叶,导致两国大动干戈。

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吴之战,其原因和导火索居然是因为一棵桑树。这棵树长在了吴楚两国边界,一天,这两国边境村子里的两个女人为了采桑叶打了起来,很快呼朋引伴呼亲叫友。变成两个家族两个村子的战争,后来楚国的楚平王听到汇报,大怒,发兵灭了吴国那个村子。这下当时的呉王也不干了,发兵攻楚,一连打下几座城镇,楚吴大战爆发。

3.一字之差,导致一场大战的结果迥异,有可能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走向。

准确的说,是一个笔画的差异导致的。剪断洁说,1930年蒋闫冯中原大战,蒋介石的军队和冯玉祥阎锡山的军队打的难解难分,这时冯玉祥布置了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果行动顺利,将会对大战产生决定性影响。可是偏偏这时候,参谋人员疏忽大意,把部队集结地的沁阳的“沁”字多写了一撇,变成了泌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导致最终冯军大败,蒋介石乘胜逐渐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通过这几个小事影响大事件的例子,可以得出如下三点启示:

1.世界和个人的大事关键点可以说都是由偶然性决定的,必然性有,比如生老病死,但对人生过程和历史进程起的作用有限。比如,世界总会有战争这是必然性,但战争的爆发和胜负却不确定。

2.人生或许真的没有必要焦虑。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有百分之七十八十的担心是不会真正发生的,所以不必焦虑。不过看了这几个案例,让人感觉,你再能想,能思考周密,也还是难以穷尽所有意外,所以焦虑又有什么用呢。

3.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对的,有人写过书了,不多说。


诗词联谜


一,戏点烽火。一个玩笑毁掉了一个王朝。西周国君周幽王为了讨褒姒一笑,有一天就跟诸侯开了一个玩笑,在烽火台点火。当各诸侯领兵急速驰援赶来后,发现只是个玩笑只得悻悻离去。后来真正发生战事时,那些诸侯也以为又在戏弄他们而不予理睬,周幽王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二、祸从口出。南北朝北齐娄太后的随身女官李氏,在暴君高洋突然酒精中毒身亡后乱传闲话,酿成大祸。当时按规矩该是太子高殷继位,可叔叔高演想要篡位。于是太子身边的杨愔等几个大臣决心:先下手为强,杀掉高演。谁知李氏得知此事后,舌头一滑,把这事给娄太后讲了。而娄太后正是高演亲妈,当下老太太大怒,火速出手,把杨愔等人一锅端。这件事有多严重?高演篡权成功,朝纲不整,江河日下。后来继位者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北齐最终灭于北周之手。

三、玩石丧国。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宋徽宗他作为一位皇帝,在治理国家上缺乏宏图大略,但在绘画书法上却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特别喜欢奇石。每年要求各地进贡,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生辰纲"。不但把整个北宋王朝折腾的民怨沸腾,劳民伤财,而且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果不是因为他喜欢石头而骚扰民间,也许就不会有宋江、方腊等聚林为王。最后在内忧外患之下,北宋才有了"靖康之耻",直至灭亡。

四、怒开城门。使清军提前入关如愿以偿。明末农民起义军领䄂李自成率兵进京后,他的部下刘宗敏霸占了正在统兵守边的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消息传到吴三桂那里,他勃然大怒。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把满清大军放了进来,并与之联合消灭了刚占领北京又跑出来围剿他的李自成,明朝的历史就此改写。


滟澜一叟


在分析历史走向的时候,我们总能罗列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称之为“规律”,以证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仿佛“规律”在手,一切皆可解释。

但历史不是数学题,没有那么精确。在宏观上,“规律”可能还起点作用;具体到“微观”上,历史往往会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而改变走向。而这个小小的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

也就是说,在普遍的“规律”之外,偶然性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翻开了历史《资治通鉴》,我发现了一点,项羽垓下被围,到最后自尽,这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他突围之后,一个农夫指错了路,耽误了很多时间,以至后面被汉军追上了。《资治通鉴》里面记载“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乘其骏马名雅,魔下壮士骑从者才八百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至阴陵(安徽定远县西北)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欺骗)‘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军追及之。”



  根据史书所说,项羽被围后之后,在夜里就已经突围,汉军到了第二天天亮才发觉到项羽逃跑了。项羽最后被汉军追到了,是因为一个农夫指错了方向。如果农夫没有指错路,汉军未必能追上他。历史说不定又得重写了。也就没有以后的乌江自划,项羽的死,源于“农夫的一指”。


这事儿说起来,跟个笑话似的。可它却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用户53964892416


说到改变历史的小事,就不得不说夏无且。话说当年荆轲为燕太子丹所派,去刺杀秦王嬴政。在慷慨激扬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后,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督亢地图去进献秦王,秦王隆重召见了荆轲,在献图时图穷匕见,抓着秦王的衣袖去刺秦王,还没刺到身上,秦王大骇,挣扎着站了起来,挣断了袖子,绕着柱子跑了起来。荆轲在后面追,秦王在前面跑,这是,身为秦王侍医的夏无且下意识的“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让嬴政有了时间拔出宝剑,杀死了荆轲。后来嬴政赏赐了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正是夏无且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才使得荆轲刺秦的失败,使得秦始皇得以统一六国,才有后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