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见附图),是一件重要文物。图画形象地绘写了秦汉时代中国人的神话、宗教思想。但自出土以后,虽经多家考释,至今未见达诂。兹综合前人成果,参以己意,试作新释如下。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一)


  帛画自下到上可分作三层:天界(上)、人界(中)、地下世界(下)。


  应当指出,这种空间结构的三分法,实际也是时间结构的三分法。地下界象征死亡和过去。人间世象征现实,而天界则象征未来。主司这三界的最高神就是在帛画中央最上方龙身蟠蜛的神--伏羲,也就是黄帝(旧或说为女娲,不确)。在他身旁可以看到作为《山海经》中称作"帝使"的两组鸾鸟。


  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月芽上方有蟾蜍和兔子。在月亮之下,可以看到一位女性的月神,她乘于飞龙之上,而以双手捧月。


  这当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浴月"之神常仪,亦即嫦娥。嫦娥也就是女娲,她所乘的翼龙即应龙。(《说文》段注释"浴":"飞乍高乍下也。")在伏羲的右方有太阳,太阳中有一只乌鸦。太阳之下有龙和开着花的"若木"--扶桑。龙是驾日的工具,而扶桑中隐有八阳,与天上的一阳和太阳神伏牺相并正好为十只太阳。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看不到与嫦娥相匹的太阳神,这显然是因为太阳神与作为至上神(太一)的伏牺,实际上乃是同一个神。伏牺身下有二神骑怪马,以手牵绳,绳系一巨铎。这二神应就是《楚辞》中所记的大司命和少司命。而铎钲,在古代是传令的乐器。他们所乘骑的怪兽,状似马而身有纹,据《山海经·海内北经》:


  "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又《说文》:


  "文马,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曰文马。吉皇之乘。周文王时,犬戎献之。"


  《逸周书·王会》:


  "犬戎文马。文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吉黄之乘。"


  案,文马即是今日非洲草原常见的斑马。商周时代西北方的犬戎部落曾驯养此马,并带入中原。迨秦汉时已绝灭,人们只能凭想象作图。又吉量实际上也就是麒麟,吉、麒,量、麟四字均叠韵双声,故相通。


  应当指出的一点是,吉量转音又可读作吉黄。此兽快奔如飞,故有"飞黄"的异名。而凰鸟亦称作"飞黄",这样一来,二者遂相混淆。


  在帛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堂与人世的分界之处,有天门。天门处有守卫者,这就是后世的门神②和《山海经》中作为"帝阍"的虎神--神荼和傀神--郁垒。他们身后的虎豹,就是《楚辞》中"虎豹九(纠)关"的虎兽。而在天门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三只有角而面如狐的怪形凤鸟-一这就是"飞廉"。《三辅黄图》卷五:


  "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案此所述飞廉神鸟之形,正是凤鸟、吉量(麒麟)的混合物。我们在本书中讨论凤凰时曾指出,飞廉就是凤鸟,即风神。(实际上,凤古音读如凡,正是飞廉二字的反切音。)而吉量本来是草原上所出的一种斑马,善奔。但后来其种灭绝,后人但知其名不见其形,遂据古传说而产生种种奇异的想象:


  "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三千岁。"


  "乘黄者似狐,其背有两角。"


  乘黄变名又作"腾黄":


  "腾黄者,神马也。其色黄,一名乘黄。亦曰飞黄,或曰吉黄,或曰翠黄,一名紫黄。"


  此说出自《开元占经》所引《瑞应图》(作者是梁人孙柔之)。在这里作者不自觉地将古代神话中三种不同的灵物混淆在一起,它们是:(1)吉黄--即斑马,(2)翠黄(即翠凰、青鸟)及紫黄(即紫凰、丹朱)--均是凰鸟,(3)腾黄--即腾蛇或腾龙。


  关于后者,在出土文物中尚可见到一具实物,见附图: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江陵天星观1号墓镇墓兽(战国)


  这两个有鹿角的怪蛇,可能就是腾龙或腾蛇。


  在吉量--飞黄--飞廉的演变故事中,麒麟一名属于最晚出的。《说文》:"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传说中凤凰的形象中亦常常混有鹿的特征:


  "天老曰:凤之象也,麟前鹿后,蛇头鱼尾……"


  此说实际上正反映了吉量、飞黄和麒麟形象的大混合。理解了上述的演变过程,我们就不难解释在战国出土文物中,为什么常常能见到一种头上生有巨形鹿角(或独角、或双角)的鸾鹤或怪鸟了。⑦(参看附图)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汉瓦当中的有角鸟及楚帛画中的有角鸟


  在中层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墓女主及其侍者站在盘结的云气上,正在龙和虎的导送下,直升天门。在墓主人的下方是方盘形的大地("地法复盘"),死者的遗属正在大地上奏乐祭祀。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死神使者的勾芒(人面鸟身神)、玄武(鸱龟)和土伯。土伯撑持着天地万物,站立在两条巨鳌之上,巨鳌显然是作为海的象征。土伯身下的两个羊角怪兽,应就是《韩非子》和《吕览》中所说的鬼怪"商羊"。案商羊或作望羊,亦即方良、罔两或魍魉(《燕京学报》第36期《古汉语里的俚俗语源》),乃恶鬼之名。应就是古籍中所说的"坟羊"。《国语·鲁语》:"土之怪曰坟羊。"高诱注:"坟羊土之精也。"《广雅·释天>:"土神谓之坟羊。"坟羊又称"商羊"、"常羊"(《韩非子》、《吕氏春秋》)。或作"夷羊"、"冥羊"。(《周语》高诱注:"夷羊土神;殷之将亡,见商郊野之地。")案,商羊又可记作"望羊",乃恶鬼之名。所以《周礼·夏官》中说:"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逐方良。"所逐者正是此物。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商铜器:双羊尊


  唯当指出者,是商羊似与殷商族具有特殊的神秘性关系。它在商代风俗中似被看作吉兽,故"吉祥"一词从羊,美、善二字亦从羊,而且商器物中纹饰常用羊纹(见附图)。但在周秦以后,羊的吉祥之意却发生了转变,《史记》引俗谚有"狠如羊"的说法(见《项羽本纪》),旧释者多不知此正与羊为土怪罔两有关。而最可注意的,是远古风俗中有以羊作占验和裁决神判一说,即所谓"神羊决狱":


  "解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⑧


  "解豸兽也,似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⑨


  "解豸,盖羊尔,羊性知曲直。"⑩


(二)


  综上述,对此图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


  墓主人(图中贵妇)的灵魂正在众神的导引下升入天界。而她的遗属则在地面盛陈鼓乐为之祈祷。所以此图我们可以名之为《导引升天图》。


  值得注意的是,以导引升天为母题的帛画,目前已发现不止一幅。长沙还曾出土两张战国时代楚墓陪葬的绢画和帛画。画面中亦绘有龙凤导引死者夫妇升天的图象(见附图)。由此可以看出,于死者棺部复盖画图,乃是古代的一种葬俗。《南史》卷四十九《刘高传》记古葬礼,有"复魄旌旐"一制。?复魄,即招魂复魄。在古汉语中,人体之形称"魄",精气称"魂"。(《左传·昭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太平御览》五九九引《礼记外传》:"人之精气曰魂,形体谓之魄。")古人认为,人死后精魂出离于形魄。《礼记·檀弓》:"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古人认为,人死后必须招魂归来返魄,方能埋骨地下,否则魂即成为游鬼。(《礼记外传》:"形劳则神逝,……故升屋而招其魂神也……气绝而收其魄,使反复于体也。")


马王堆汉墓,那幅无价的帛画,你真看懂了吗?

长沙楚墓帛画《龙凤导引升天图》


  考古代丧葬招魂之礼,大体分三步。


  第一步建明旌。(《礼记·檀弓》:"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己,故以其旗识之。")明旌的作用在于标识死者的身分。


  第二步在死者屋上及四野招旗呼喊招魂复魄。《礼记·礼运》:"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复某。"《周礼·夏官》:"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


  第三步以死者生前形相绘于招魂旗旌--即"复魄旌旐"之上,以象征所招回之魂。最后将其复盖于死者棺柩之上;埋葬于地下。这也就是马王堆出土帛画及长沙楚墓出土绢帛画的由来和功用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