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偉岸


另一種偉岸

武漢有一條大堤很有名,武漢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條位於東西湖區,全長20多公里的防洪大堤是當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修建的,故稱張公堤,已有逾百年曆史。

然而,坐落於張公堤腳下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名氣卻要小很多。雖然也擁有三甲醫院之名頭,而且還同時被稱為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武漢市傳染病醫院,卻因為地理位置遠離中心城區,加上其功能主要是診治包括肝病、結核病、肺部疾病在內的各種感染性疾病,這所醫院被很多人惟恐避之不及而變得寂寂無名。

醫院名氣小,院長的名氣也肯定大不了多少。

然而,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突然爆發,作為最早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和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一下子名聲大漲,院長張定宇也迅速進入公眾視野,幾近網紅。

因為工作關係,我曾經與張定宇有過一面之交,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敦厚和善,謙虛之中又流露出一絲果敢堅毅。而且,張院長的辨識度很高,眉毛特濃,頭髮稀少,左臉還有一塊明顯的胎記。

隨著張定宇的曝光度增大,公眾才知道,這位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沿的戰地指揮官,竟然是一位“漸凍症”患者!得知這個消息,我不禁大吃一驚。

“漸凍症”在醫學上稱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因為運動神經元受損導致肌無力、肌萎縮,逐漸喪失行動能力,就像被慢慢凍住一樣,最後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時間簡史》作者史蒂芬·霍金就是“漸凍症”患者。

其實,張定宇一年多以前就知道自己患上了這個不治之症,但他隱瞞了這個“驚天秘密”,因為,他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做點事。當同事們關切地詢問他為何一走一跛時,他總是以膝關節有點問題而搪塞過去。直到疫情爆發,有越來越多的病人送到醫院,他才講出了自己的患病真相,以此來鼓勵他的那些已奮戰到了極限的同事們:我一直在極限的邊緣工作,我們一起向極限挑戰!

張定宇的秘密折射出的是武漢這座城市的性格:堅韌敢幹、無所畏懼。

另一種偉岸

蛇山腳下的辛亥首義紀念館紀錄著一段驚險的歷史。

辛亥年間,革命黨本來定於1911年10月16日湖北、湖南兩省同時起義。但10月9日在漢口寶善裡的秘密住地,炸彈意外爆炸,驚動了租界巡捕,起義花名冊被抄,部分革命黨人被捕,還引發了清軍戒嚴,起義計劃被打亂。情急之中,革命黨人退無可退,決定提前動手,武昌起義爆發。然而,就是這場匆忙而果敢的行動,敲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喪鐘。

漢口長江邊上的龍王廟公園用一組巨型浮雕定格了武漢戰勝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的歷史,其中第三幅描繪的是一個“生死牌”的真實故事。

龍王廟位於長江、漢江交匯處,地質條件複雜,背後是繁華的漢正街。當長江洪水以高於城市地表的懸河之勢洶湧撲來時,駐守龍王廟險段的16位普通的共產黨員在大堤上立起了一道“生死牌”,他們在一塊寬120釐米、高79釐米的黑板上貼上一張粉紅色的紙,寫上“誓與大堤共存亡”的誓言,然後各自從容而鄭重地簽下大名。

如今,特大洪水早已在百萬抗洪大軍捨命相搏下頹然而逝,但那塊看似簡陋實則浸潤著武漢城市性格的“生死牌”卻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另一種偉岸


南北交匯、九省通衢,武漢因此變得大氣磅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武漢人因此活得豪情萬丈。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襲來,九百萬市民封城閉戶,雖然悲壯慘烈卻盡顯英雄擔當,這便是普通人家對城市性格的映照。

張定宇依舊忙碌於病房,但誰又能說他一瘸一拐的樣子不是另一種偉岸,給這座城市添加著新的註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