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的《周易》與老子的《道德經》是什麼關係?

李強傳播新精氣神理論


兩本書出自兩位不同的作者,周易講述的乃是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及相關變化所導致的吉凶,而道德經側重講述世間的本質以及要我們如何去修心,如何無為以更接近世間的本質。但是兩者又都有使用相似的原理,首先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世間萬物。其次,它們書中都講述了陰陽的原理,周易講述的是陰陽的變化規律及帶來的吉凶禍福,而道德經是借陰陽的對立統一規律講述道理,這便是兩本書的差異及相關之處。

更多精彩問答,請點擊關注我(玄運國學講堂)。


玄運國學講堂


關於《周易》和《道德經》的關係問題,我覺得應該先從兩者的歷史淵源開始討論吧。

第一、《周易》按照司馬遷在《史記》裡的說法是:伏羲氏創造的八卦,而後經過周文王的推演八其八,六十四。是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的基礎上發揮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孔子晚年才注意到《周易》的意義和巨大價值。所以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並且有“行止在囊,韋編三絕。”的典故。以上是《周易》從創造到定型的基本歷史脈絡。


太史公司馬遷的這個說法,肯定是得有所據和考證過的。儘管後人有爭議,但是沒有別的說法比這更可信了。畢竟,司馬遷接觸的史料,古籍,拜訪過的漢代宿儒(前身是大秦朝的博士)。絕不是今天的史料和所謂的專家教授能夠相與並論的。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問題有必要先行討論。

1、八卦是伏羲氏創造的,這點古來很少有異議的。伏羲氏在炎黃之前,那個時候有無文字無從考證。但是,畫八個卦的符號。完全是有可能的。總比什麼河出圖,洛出書可信,畢竟八卦總是人畫的,不像河圖,洛書說什麼神龜負圖,麒麟載書之類的。至少前人說八卦是人創造的,這個說法已經很科學,很難得了。我們的陰曆曆法,百姓稱為農曆現在還與西曆並行而用。在夏代那個時候,人的認知侷限性和自然條件下,先民就能測度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算定日月歲差,以從事農時的種收。由此來看,在遠古伏羲氏能畫八個卦的符號,應該不難。

2、關於周文王羑里演《易》的說法。文王在羑里,被囚禁七年之久,把人皇伏羲的《易》之八卦發揮集成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五千多字,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商末周初,已經有簡書的存在了。所以,司馬遷說文王演《易》為六十四卦,我覺得不應該有問題。


3、關於三《易》之說。得何古人所授,出誰人之口,我不知道。但是根據《易經》的內容,演變史和各家的《易經》著作來看。我認為根本沒有什麼《連山易》,《歸藏易》。最大的可能就是《易經》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稱呼。“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只是《周易》在夏、商、週三代的不同稱呼,並不是什麼夏商周三代原本各有一部《易經》到周代殷商之後前兩部失傳了。因為《易經》不同於小說,文章,戲曲劇本,這些你可以創作或者另起爐灶。《易經》它本於陰陽八卦,以周文王至純大德,也不過做了《易經》的發展推演工作;以孔子之至聖,也不過在伏羲,文王的基礎上做了下《周易》的解釋工作。孔子,刪《詩經》,訂《尚書》,作《春秋》。唯獨於《易經》孔子不曾增減,更改一字,只作註解。以周文王至純之德,孔子至聖之資,都不能捨伏羲氏而另創《易經》。夏,商二代,有何能人?能捨伏羲氏而各創一《易經》哉?因此,“古有三《易》之說。”我不敢信。“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是伏羲氏一《易》而三別名而已。哪裡來的什麼古有三《易》之說。真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哪個古人,所受於何人之說。後人不察,轉而附會,正所謂道聽之而途說之,德之棄也。

(至於什麼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伏羲氏卦位,文王卦位,數派,理派,義派云云的。對於這些穿鑿附會,讖緯小術,何足以登君子之堂?遑稱與之辯論了,所謂君子不屑與辯者,正是這類小人。拿著聖人的《易經》自封大師,招搖撞騙,占卜禍福,妄言吉凶,煽惑無知百姓。兜售其小智術,以達斂財邀譽之目的。是故,孔子曰:“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遠離這些《易經》大師,遠離這些《易經》算命騙子,就是最大的逢凶化吉。)

第二、《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但是和《易經》相比《道德經》的歷史比較清楚。雖然,近代很多國學大師,包括梁啟超等。懷疑派,考證派認為《道德經》是戰國時代學者編輯拾綴的格言警句。並且說不是成於一時,一人之手。甚至於懷疑老子,歷史上沒有其人,而是《史記》杜撰的一個人物。以飽學之士,而有此疑,誠是令人費解。

清末民初,這些大師和懷疑一切古籍的人士。之所以會那麼的激進和凡古皆疑。我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受西方治學者的影響,說什麼以客觀科學的方法,以西方的治學方法研究中國史;(典型的一時醉心西方厚於彼,必薄於此。)

二是、《道德經》的傳世本,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再加上清代考據學的餘緒。最後矯枉過正,不但懷疑古籍本身的真偽。甚至於懷疑作者有無其人。唉,對這種治學方法,我不知道該批評其過激呢?還是該讚揚其認真?

。。典型的兩個實際案例:

1、《帛書道德經》的出土,證實了《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並且是出於一人之手。雖然,懷疑派還不死心,但是懷疑派的意見基本是聞者掩耳,視者閉目,沒人聽了。

2、《孫子兵法》被近代疑古派,懷疑是孫臏所做。還說什麼孫武子,歷史上沒有這個人,是司馬遷杜撰的。後來銀雀山《孫臏兵法》的出土,又給了疑古派一巴掌。(幸好那些國學大師逝世了,如果他們還活著,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由此來看,治學者先入為主,先有結論再去找論據和證據。這樣得出的看似壁壘森嚴,天衣無縫,讓他人無懈可擊的結論。有時候卻恰恰與事實真相相反。當然於古人,古事,古史,古籍不應該全信其說,但是也不能無底線的,固執的,自以為是的,憑空臆想式的去隨便懷疑去。不然,會誤人誤己,鬧出笑話來的。辛辛苦苦的做了一輩子學問,到頭來反倒被學問所誤,豈不可惜了。

第三、明瞭《易經》和《道德經》各自的起源,演變和發展史之後。再來討論兩者的關係就好辦了。

1、《易經》在時間上早於《道德經》。所不同的是:《易經》的完善非成於一人一時,看其六十四卦爻辭可知。而《道德經》是出於一人成於一時,今天來看這是定論,這點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2、從理解上講兩部經書都很難讀懂。相比較而言《易經》的規定性,邏輯性,還有它的數理工具。應該是一套內在邏輯相當嚴密和完備的體系。《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可見,孔子平時講學授徒,罕言鬼神。但是《易經》卻有多處言鬼神的。譬如《周易·睽卦》的“載鬼一車。”《周易·繫辭》的“知鬼神之情狀。”等。而《道德經》通篇五千多字,就一句涉及鬼神。“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只是圍繞道和德展開論述的。《帛書道德經》不分章節,就兩篇。一德篇,一道篇。《帛書道德經》德篇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篇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無論是《帛書道德經》還是傳世本的《道德經》都不承認鬼神的存在。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為自然,是最大的,是一切的主宰。並且是先天地而有的。所以說“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誰氏之子,像帝之先,強字之曰道。”

3、《易》兼三才,包萬物,無所不言。《道德經》只論道德人事而不言鬼神。兩者的範圍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但不能因此就說,《易經》包著《道德經》。《道德經》沒有《易經》大。因為兩部經書,不能做這樣的直線比較。因為雖然《易經》號稱包羅萬象,但是《易經》是以乾坤為基礎,再怎麼變化萬千,論的也是天地之間的事物。但《道德經》還有一句“先天地而生。”所以,兩者不能簡單比較誰大過誰。

4、《易經》和《道德經》都具有合理的邏輯以及深刻的辯證法,並且都各自是一套完備的體系。作為個人,兩部經書無論是哪一部只要你能理解其精義,實踐其真理,我想於人生觀的塑造以及個人的修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謂的“智者觀其彖辭,思過半矣。”

5、《易經》也好,《道德經》也罷。不能因為什麼它是儒家經典,他是道家經典。去人為的製造界域。畢竟,分派別,都是後人的事兒。而《易經》和《道德經》都是我華夏先民的智慧結晶,不易定理。孔子於衛主蘧伯玉,於周適老子,遊鄭於子產,於齊學樂,之楚接狂與而不得。聖人之量,何有門派之分,家宗之別?“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而已。”為什麼後人分裂為百家九流。這或許就是“聖而不可知者也。”無往而非天理吧。


烏有村人


先說答案

《易經》用陰陽術數的象數模型,概括了整個世界的運行;

《道德經》則講述了建立這樣的象數模型的“道”的理論依據,以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理論治理天下,使天下得以長治久安。

一些解釋

根據首卦的卦序不同,夏有《連山易》,商有《歸藏易》,周有《周易》。

三易的內容和道理都是一樣的,只是卦序不同。

現在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僅存周易。

易經中的每一卦,代表著天地變化的一個象,說的是一個大的時間序列中,陰陽相合所推動出來的變化。

卦中的每一爻,又包含著一個小的時間序列中,陰陽二氣的此消彼長。

《易經》的思想,是華夏文化的總源頭,其他的各家思想,都是源於《易經》。

用陰陽術數的象數模型,就可以概括整個世界。

既然有了陰陽,那麼隨之而來問題就是,陰陽從何而來呢。陰陽因天地而生,那麼天地又是如何而來呢。

這個問題,就需要用“道”的思想來回答。

萬物本來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陰陽二氣,創造了它們;

天地,也是由陰陽所生,那麼同理可知,天地本來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他的東西創造了天地;

這就是無中生有的概念;

那麼無既然能生有,那麼無又是從何而來呢?

無,從一個連無都沒有的地方來。

這個連無都沒有的地方,就是道。

道從何而來呢?

道不生也不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從道中來,它只效法自己,這便是道法自然。

《道德經》就是這樣一本記載了“道”的思想,以及講述如何應用“道”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典籍。

這就是《周易》和《道德經》的關係。

舉個栗子說明“道法自然”

道效法它自己,這個問題有些難以理解,為什麼萬物可以追溯到陰陽,陰陽可以追溯到無,無可以追溯到道,道卻只能效法它自己呢?這該怎麼理解呢?

比如,我們面前有一臺電腦。

它上面的各類文本文檔,圖片,視頻,音頻,他們就是萬物;

這些WORD、PS、Adobe Acrobat等等程序,可以看作是天地;

計算機裡創造了WORD這些程序的底層機器語言,可以看作是陰陽;

而這片讓機器語言得以生存,演化出程序的虛漠空間,則是無;

而這片虛漠的空間又是從哪裡來的?

它存在於計算機的硬盤中,又未必是存在於計算機的硬盤中,它產生了計算機的世界,對於計算機這個世界來說,它就是演化出那片虛漠空間的“道”,也可以說,現在的這片創造出了無數程序、文件的虛漠的空間,就是“道”自己成長成的樣子。

“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要想真正的理解“道”,還是要認真的閱讀《道德經》。


平凡2850


還比較少見。各國之所以尊重“東周”王室,實際上只是尊重“東周”王室“斷公道”的地位。

現在流行的《易經》原名“周易”,它是經過孔子整理的,產生於2500年前,這確實是事實。孔子適逢“東周”中期的“春秋”時代,當時盛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孔子的整理和註釋因此才得以出現。
2、古中國《易經》
孔子學派又稱之為儒家或儒家學派,他們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學派在諸子百家之中,原本並不是太起眼。只是由於董仲舒向漢武帝推薦,被漢武帝採納了,才一步步時興起來。
因符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孔子整理的“周易”於漢代流行,並改稱《易經》。此《易經》也有後人稱為《周易》,但不能改變它經過孔子整理的歷史事實。
《易經》的流行,至今已超過了2500年,並無絲毫改變。所以,我們在之前的文中,曾經多次稱為古中國《易經》。
3、《易經》
古中國《易經》在書寫上頗為繁瑣,為了使名稱和《現代易經》容易區別,為此,我們今後仍統稱古中國《易經》為《易經》,“周易”的名稱也不再使用。這樣一來,名稱並未作任何改動,只是給了讀者必不可少的說明而已。
《道德經》來自《易經》嗎?
1、《道德經》的痕跡久遠
現在通行的《易經》是由孔子整理和傳承的,在儒家五經之中,它非常重要,排在第一位。
《易經》雖然經過孔子的整理,但在之前的集成,雖然暫時還不知道,但完全可能早於《道德經》。
於是,相當多的觀點認為,《易經》為古中國文化傳承之首,因此,也是古中國文化之首了。
愚者以為,這樣做可能只會主觀誇大《易經》的作用,不是太合適。主要理由很簡單,我們用黑體字標識如下:
博大精深又虛懷若谷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對《易經》隻字未提,正如《易經》對《道德經》隻字未提一樣。
實事求是地說,《道德經》的基本內容與《易經》關係甚少,這正是品評二者的重要標誌。
《道德經》主要講的是:
宮庭檔案中保存的、極其重要的、供治國者使用的古中國哲學、政治、軍事、倫理……等方面的思想、原則、格言、或警句、等等。
《道德經》的上述內容,代表著老子和老子之前的許多古中國先哲的實踐和積累。那麼,是哪些古中國的先哲呢?具體的人名,老子沒有提,我們今天已很難知道了。
但這些先哲的言和行,從時間上說,應當並不遲於東周的《易經》,一樣是非常之久遠的。
何以見得呢?
在《道德經》中,老子引用說:
“古之……”、
“聖人云……”、
“聖人……”、
“聖……”、
“建言之有”、
“用兵有言”、
“曰……”、
“謂……”等等。
這些引用,在《道德經》中,已達到數十處之多,足以證明其在東周之前,足以證明其痕跡非常非常之久遠。
2、《道德經》和《易經》的區別
恰如其分地說,《道德經》和《易經》的本質有如下的不同:
《道德經》講的是原則,
《易經》講的是工具。
眾所周知,原則和工具有本質的區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地說,原則比工具重要,也就是說,《道德經》重要於《易經》。
那麼,能不能判定,這正是《道德經》和《易經》二者,互相不提的主要原因呢?
答曰:我們認為,正是!
3、《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
《易經》和《道德經》有質的區別,這是大家所公認的。
但是,《易經》和《道德經》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呢?
答曰:我們認為,《易經》和《道德經》分屬兩種同樣非常重要的、但相反相成的務實系統。
《道德經》傳承的是,古中國公社式國家的治國方略,或者說,是古中國公社式國家的治國原則。
《易經》傳承的是工具。明確地說,就是指它傳承的是古中國的模擬計算器及其計算方法,用來預報國家自身的禍福和對外戰爭的勝敗,以便有所應變。
4、《易經》和《道德經》的同一
《易經》和《道德經》,二者是不同的,但二者有沒有同一性呢?
答曰:我們認為,二者也有同一性。
那就是,二者都有樸素而深邃的辯證法。可以這樣說,二者統一於“道法自然”之下,表現著“相反相成”的真理。
《易經》作為古中國發明的二進位模擬計算器,雖然,它在2500年後的今天需要改進,但是作為模擬數學,它有異於《道德經》的高深,以往的研究者從此角度的審視不多。

算命樓


《周易》與《道德經》同出一源,而將兩者完美融合演繹的,非《周易參同契》莫屬。

丹道名家朱元育曰:“昔者羲皇(伏羲)作《易》,直指乾坤;老子著《道德經》,全提道德。二書同出一源,其後不幸而分儒玄(玄,道也)兩家,宗易者流,為象數之小儒;宗玄者流,為延年之方士;而歸根覆命之學,或幾乎息矣!孰能會而通之,其惟《參同契》乎!”。朱元育說的很明白,將《易經》與《道德經》真正融匯貫通的,是《周易參同契》。

那麼,《周易參同契》究竟說了些啥?顯然是借卦爻法象以顯性命根源。丹道中講性命雙修。“性”乃萬劫不壞之元神,命則虛無祖炁、元始至精也。拈一即兩,舉兩即三(兩者,性與命也;三者,元精、元炁、元神也),會三即一(一者,道也)。故言神而精氣在,精氣非神;言精氣而神在,神非精也;言性而命存,命非滯於有;言命而性存,性非淪於無也。只此兩字,可分可合,可放可收,此乃真詮也。順而達之,則曰天命之謂性,逆而還之,則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堂堂大道,三教(儒釋道)合轍,千聖同歸,外此悉屬旁蹊曲徑矣。

朱元育的解釋,顯然直指根宗,是為正確解讀。下面我們再看看另丹道名家劉一明,在從龕谷老人、仙留丈人那裡學到“始知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易》非卜筮之書,乃窮理、儘性、至命之學也。”(易有卜筮之用,但其終極是儘性至命之學)

如果再上溯,唐代的劉知古作《日月玄樞論》(日月,陰陽耳;玄者,道也;樞,樞紐,至要也),對《參同契》推崇備至,有興趣的朋友可找來讀讀。唐代另一論“道”名著陶植的《還金術》中有:“古之人所以假易象而為經者(經乃指道德經也),謂至道與天地配。如太上始分一氣為兩儀,兩儀判然後有三才,俾乾坤運而品彙貞,坎離用而金水並,此道之樞也(講的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男冠女笄,牝牡相得,氣交體合,應變萬方,此道用也。日月運矣,寒暑節矣,滋液潤澤,施化流通,此道之驗也。陰伸陽屈,陽用陰潛,一往一來,推移合性,道之返也。《參同契》中說:“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其同《老子》的“知白守黑”,是知太玄精,為道根本。

彭曉在《還丹內象金鑰匙》中曰:“夫黑鉛水虎者,是天地妙化之根,無質而有氣也,此乃玄妙真一之精,為天地之母,陰陽之根,日月之宗,水火之本,五行之祖,三才之元。”故《道德經》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易經》與《道德經》同出一源。萬千言語,難以道盡,有志於此道者,當潛心細讀,我就不再多言了。


微妙玄通冰激凌


這個問題有意思,看到提問的居然是悟空官方賬號,那我也要謹慎回答了。

之前說過周易是方法論,道德經是世界觀。再細說,道德經也是“易”的一個解析。道德經解釋的是先天“易”,周易解釋的是後天“易”。

我們知道伏羲八卦和周公八卦是不同的: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南乾北坤,東離西坎,表示的是天象,天上地下,東面太陽西面月亮;文王八卦是後天八卦,南離北坎,東震西兌,表示的是地脈,春雷夏火,秋收冬冰。

這裡還要解釋先天和後天的關係。先天是時間,後天是能量。未發之事,觀象可預測;已現之物,望形可知勢。所以,預測用的占卜術,如梅花易數用的是先天八卦;而觀形望氣的相術,如風水用後天八卦。切莫混淆!而且關於能量變化,前面提到過,五行是陰陽能量互變的五種狀態,所以五技術可以用到後天預測中,同理占卜術不可使用五行術。那麼現在我們就清楚了,易經是八卦的後天預測術。

再說說這兩部經典的來源。人類存在200萬年,一直茹毛飲血,直到12000年前,外星高靈龍馬氏引靈氣於崑崙,地球開始有了靈氣。開啟靈性的人雖然有了七情六慾,但是離文明還差得遠,龍馬氏大弟子伏羲奉命來到地球引導人開啟靈智,畫八卦,因為那時沒有文字,八卦也是最早的符號文字。伏羲八卦就是先天八卦圖。

後來經過千年的教導,人類慢慢開啟了智慧,但是慾望也越發高漲,分封的聯邦民主制度不能滿足人類對權力的渴望。炎帝黃帝蚩尤等眾神各自輔助的族群開始了戰爭。龍馬氏大弟子伏羲,二弟子法藏,三弟子文真。伏羲教會軒轅黃帝八卦,法藏教神農炎帝四時之變,文真教過九黎蚩尤八風八法。後炎帝,蚩尤戰死,九天玄女重傷,天下歸了軒轅神族。軒轅經歷了夏商,愈發殘暴,人民事事問鬼神,鬼神亦時時顯靈,處處優越。終於,文真即東皇太一號令鬼神離世,讓人獨立發展文明。一場場曠日持久的人神大戰後,軒轅商朝被滅,文真附身周公統一天下,這場戰爭表現突出的人也上了封神榜。從此神就是人,世界再沒了鬼神,但是人還是智慧不夠,對天道的掌握不足。於是,文真在附靈周公的時候,留下了易經,即後天八卦和使用說明書。從此人遇到事情只需要自己占卜即可知可為不可為,這就是“易”的後天解析。

再說道德經,文真離世要眾神離世不得顯靈。但是教化工作還遠遠未完成,眾神請命以投胎的方式教化,不再現身。後文真同意,眾神紛紛降世宣揚自己的道,一時間百家爭鳴,開啟了春秋時代的諸子百家。本來安定的各個諸侯又開始了蠢蠢欲動,在眾神轉世的人中,鬼谷子有佔領文真的終南山之意,聯合蚩尤族裔高靈以報仇之名在魏楚秦經營,終挑起戰爭,戰國時代開始。在動亂開始之時,老子作為法藏弟子老耳轉世,知道再教化下去就是戰爭,所幸離開,而他離開前將伏羲的先天“易”做了解析,寄希望於此能開化世人。奈何世人愚鈍,戰爭如火如荼,毀滅了鬆散的封建聯邦制度,也焚燒了諸子百家的文明。但就算鬼谷子再膽大,也不敢毀伏羲法藏文真留下的經籍。於是,可憐的我們只剩下了這幾部,先天易經《道德經》,後天易經《周易》,人體易經《黃帝內經》。

我這是簡寫的,具體的事實更加的複雜。政權的背後是高靈的戰爭,多說無益。記住華夏文明的圖騰是龍,

而西方文明裡龍是魔鬼,再去看看共濟會的圖騰就明白了,瑪雅和共濟會背後的高靈和華夏高靈的戰爭從未平息。但作為直系神傳,我相信華夏必將光復世界!


大同莊園


《周易》和《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兩本重要的著作。《易》最早為遠古時期伏羲氏創造的八卦,而後經過夏、商千年發展,到商朝後期周文王在伏羲氏先天八卦的基礎上發揮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傳到春秋時期時孔子在晚年對《周易》進行了總結註解。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三玄之冠,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而《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是周王朝圖書館的館長,周朝圖書館館藏豐富,相信老子對於易經必深有研究,他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相抱這一思想在易經還是一目瞭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周易》和《道德經》都是道學著作,《易經》雖然也講道,但它對於道的理解,是通過卦、爻這種工具性的形式,在理論上對道講得最早、最系統的是道家鼻祖老子。《周易》是道學辯證法思想的萌芽,《道德經》是道學辯證法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道學上,老子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把《周易》的研究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陸棄


《易經》先於《道德經》,而《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而“傳”據說是由孔子所作,既然孔子能作十翼,和孔子同時代的老子肯定對易也會有所感悟,具體就體現在老子那句著名的論斷,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上。道生一的“一”也就是《易經》中的一,即陽爻一,一生二的“二”就是《易經》中的陰爻——,二生三的“三”就是《易經》裡的天地人三才的三。《易經》六十四卦都是由三變化而來,六十四卦包含了天地間萬事萬物,所以說三生萬物。接下來,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的“陰”“陽”也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可見,《道德經》是《易經》的最好的解讀。


東方俊俠74412004


孔子之前的《易經》與編訂,整理成書後的《易經》肯定是不一樣的; 孔子時代的《易經》又與懂仲舒之後的《易經》同樣不一樣。為什麼呢?

1,人類對自然、社會的認知是一代代逐漸積累和進步的,在這個過程中,就存在增加、修補丶改錯和完善的過程,這是勿用質凝的。

2, 文字符號的發明,詞彙的發展也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少到多、由單一到豐富這樣一個發展過程,看不到這一點去研究《易經》毫無意義。

3, 技術進步,加速促使人類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如:從結純記事到→符號記事(陰陽卦符,實際就是最初的"文字"起源符號)→再到像形文字的發明,這都是一過慢長的過程。同時技術創新也同時伴隨著發展,如結純記事,到將符號刻在岩石上、樹上,→再到"龜甲文"(甲骨文)的出現→再後來的"竹簡書"的出現,再到現代的紙張、電腦。這是一個慢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進化、演變過程中,腐爛、遺失、增補、修正都是正常現像,這給後代文化研究代來變數也不奇怪,離開這一點去研究文化現象同樣毫無意義。

4,後一代人對前一代人在事物上的理解和認知上的不同(現在講的"代差")也是客觀上的事實。不同時代對《易經》的註釋、理解上的差異和變數也是客觀存在的。離開這些因素去談《易經》也沒什麼意義,不過是照胡蘆畫樸之舉。

現在談談,《易經》和《道德經》的關係。《易經》雖然產生於"周文王"時代,但並非周文王所全部獨創(僅只一小部分),就像倉吉造字,也並非倉吉一人所創,他只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和收集、整理的主要推廣和傳播者之一,後人託其名之故耳。《易經》也一樣,是他(周文王)那個時代和對以往歷史,人類對自然、社會認知的實踐和經驗總結的集大成者。歷史和文化,是人民大眾共同創造的,英雄人物、知識精英只是其中少部分集大成的開拓者或領航者。"人民、只有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個論斷是科學而正確的。

老子出生於"東周"未期,肯定讀過《易經》的多種版本,東周各國,流傳的"易理"肯定都有所區別和差異,在這些知識的指導和影響下,加以老子自已對"自然、社會、人性"的觀察、探索、學習、感悟和理解,而有了自己的獨特觀點和覺悟,故而著《道德經》,這是認知上、文化上和哲學觀上的重大進步("墨、法、名、陰陽"等百家同理)。是非常可貴,是對中國文化的最重大的貢獻。因此,可以說,《道德經》是在對"易理、易經"知識的學習、傳承、理解"的基礎上,再在對客觀事物再實踐、再認識、再發現的創新。是哲學、文化、認知的重大進步,是對文明的推進。既是學習傳承,又是揚棄和創新。

今天,有些人以《易經》談《易經》猶如耗子鑽風箱,毫無意義,把腦子停留在幾千年前的思維,這個代差可謂"太大矣"。當然,如果能騙得一部分人而自已"盆滿缽滿",也不失生財有道的集大或者。

《易經》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像研究,無可厚非,但非要和它與現代哲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綁在一起,去找什麼理論依據,與人的生死禍福,成敗得失,福運預測、算命卦人等,則大謬也。哈哈哈哈!!!


資料完善度低


“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從現有資料看,伏羲之《易》是先天八卦,文王之《易》是後天八卦,這已經基本無爭議。伏羲八卦側重於天象,《易》,實際就是個古老的日曆,它觀測天象以安排農時,從太陽到月亮的運行規律觀測得很到位,陰陽的變化莫測高深從乾到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極大地推進了農耕社會的發展,但對地球的認識還是基本為零。文王后天《易》,從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由天到地,開啟了人類對天體和地球互相聯繫的全面認識,大大拓寬了《易》作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工具的作用,從此,伏羲之《易》,從比較單純的日曆,發展成了天時地利人和三位一體的科學體系,嚴密的邏輯推演,數理象剖析的全面深刻,二進位制的科學計算,顯示了它的無可厚非的科學價值,雖然對人,對人世社會的認識還有一定的侷限,可也是難能可貴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有了長足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源頭活水的牢固基礎。作為周王朝圖書館的管理員,老子對《易》的研究,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所以他發現了先天易重天,後天易重地這個漏洞,著重於天地與人的關係的研究,於是《道德經》應用而生。可以這麼說,老子承先啟後,把《易》的研究拓寬到了對人,對人世對社會的全面發展的認識高度;牢固地樹起了中國哲學思想的豐碑,將辯證法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把《易》的主旨發揮到了極致。這就難怪孔子贊他為神龍見首不見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