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曹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用意?

歷史人物志

如何理解曹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真正含義?

這個問題的背景是,建安十七年(212)漢獻帝給曹操加九錫,就是按當時禮制,給曹操一系列特權。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曹操三推三讓,荀攸,鍾繇等三十多名重臣聯名上書勸說曹操。



幾年後,夏侯惇又勸曹操登基稱帝,曹操說【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又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應該說,這是曹操心中真實意思,曹操此時已經整整六十有五,距離去世也就多半年了。雖然他自己不一定就知道即將辭世,但或許有某種預感吧。飽經風霜的曹操,此時心中像明鏡一樣:眾人只看到他位高權重,光鮮亮麗的一面,沒有人,包



括爭儲的兒子,理解曹操心中的苦悶,病痛的折磨,基本上看透人生,早沒有了登基稱帝之類想法,多少有點心灰意冷。

注意:曾經一直爭論不休,定不下來的魏太子,就在建安十七年(212)終於有了結果--曹丕戰勝曹植。曹操也明白部下推舉勸進意思:一些原來在曹操丞相府任職的,如果曹操高升,那這幫人肯定也水漲船高,榮升職位俸祿。曹操這話的意思,就是一切隨緣,如果上天讓曹家坐天下,那曹操也像周文王姬昌終不叛商那樣,終身事漢就行了,至於後面的事,就由兒子們去處理吧!(10:46)


流譽後

在十八路路諸侯討伐董卓之前,我們可以瞭解到曹操這個人是相當的忠於漢室的,有著一顆救國急切的內心。

但畢竟是奸雄,到了後來曹操勢力越來越大,"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又先後擊敗袁紹,馬超等等周邊勁敵,實力天下第一。因此曹操的內心不免充滿了矛盾與糾結,出現了想要"不臣"的心思。

可是隨著孫權和劉備罵出的一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讓曹操有點面子掛不住。皇帝就不做了~反正皇帝也被我玩弄在手掌心之中。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好騷的一句話。

既然不做皇帝,那曹操就做一個像周文王一樣仁慈,善良,豁達有智慧的人。

但是周文王的兒子是周武王,周武王後來推翻了商紂。曹操的意思很明顯——做皇帝這種事啊,還是讓自己的兒子們考慮吧。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我們大部分人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堅定的認為曹操非漢室之功臣,實漢朝之篡權者。這樣認定的話,興盛的大唐、軟弱的北宋都符合這個說法,尤其是曹操做的只比宋太祖趙匡胤為多,而不比他們任何人少。

所以從曹操的生平來看,他一直是個忠心耿耿的漢室扶持者,包括他意圖行刺董卓,以為被發現了,當即掉頭出來就直接跑回老家,然後毅然組織起自己的隊伍。這支強大的隊伍有夏侯氏,有曹氏,一時間山東眾多謀士都投奔了他,實力擴展的很快。後來董卓被呂布殺掉。漢朝頃刻間土崩瓦解,袁術甚至敢於稱帝。在曹操努力下,北方地區得到一統,並且人口繁衍,土地肥沃,人民安居樂業,一片興盛。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有將士想要給他來個黃袍加身了。不過他並沒有那樣做。當然曹操心態上的變化在於,他很努力的在外面征戰,漢獻帝卻受了蠱惑或者挑撥,意圖用衣帶詔的方式找人殺掉曹操。曹操肯定不願意了,獻帝動不得,但是除了獻帝,其他的人都除掉了,還將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獻帝。即便後來曹丕稱帝,對漢獻帝的待遇也絲毫不差——不用下跪受詔,可以自由在屬國活動。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大家都知道。假如殷商紂王已經殘暴不已了,周文王當時也是接受紂王的統治的,而且周當時還接受紂王安排平定叛亂,是商朝大功臣。但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反了紂王,並自己當了大王。

曹操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即便是天命在我身上,我也不會去當皇帝的。而我最多隻會考慮當一個周文王那樣的人,統領一方強大的勢力,接受紂王的統治。至於我的兒子會不會像周武王那樣的反了商紂王,然後自立為王,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很多人說,這句話更暴露了曹操有不臣之心。那麼當時的情況曹操能不能當皇帝呢?實際上在我看來已經完全具備了條件,真正忠於漢室的勢力已經完全不佔主導,而且沒有勢力了,曹操已經封王,並且是漢獻帝的老丈人,可謂皇親國戚,又是功勞巨大封無可封,屬下擁戴下來個黃袍加身也不無可能。但是終曹操一生都沒選擇這樣做。可也見證了他的忠誠。


阿慶還是阿慶

曹操有沒有代漢之心?

顯然是有的。

因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天下是曹操自己打下來的,形成了以曹家為核心的軍政集團,整個集團的命運和富貴都寄託在曹操身上。他們會推動曹操或者曹操子孫去奪取最高權力以獲得自己的收益。

至於曹操將權力交給漢獻帝的後果,就不用多說了。

但是曹操不可能一開始就有這個心思。

最初,曹操率先發表討董檄文,奮勇做戰,都能說明他心懷漢室。可伴隨著曹操勢力與地盤的擴大,伴隨著漢獻帝及其死黨多次密謀奪取權力,曹操逐步有了取代的意圖。

這是正常的。

屁股決定腦袋嘛。

環境不一樣了,曹操的思維當然會變化。

可是多年的習慣,受到的教育,公開的說法,註定曹操本人不能做這事。自己當週文王,恭敬對待商王,繼承人當然就是代商的周武王。

至於什麼天命,大家都明白,不過是個藉口。曹操當時佔據北方十州,天命不天命,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張勇達州

且不論歷史上曹操是否真的說過,就當做當時電視劇中的情節來說。

此一時彼一時,以前是打天下需要人才,所以才自比周公,以吸引天下賢才為己用。現在曹操也沒有想到他會位極人臣到這一步,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勢,以魏最為強大,人的野心就是這麼一步步膨脹的,權利是很誘人的。

曹操也有稱帝的想法,但不敢為,因為時機不成熟。當今天下還是有多數人向漢的,他是漢臣,稱帝的話名義上過不了天下人悠悠之口,一旦稱帝內憂就是自己手下以荀彧為首的向漢的士族集團會反對,其次會失去挾天子令諸侯的優勢,可能逼著外患孫劉聯盟共同伐魏。曹操心裡也清楚大漢已經名存實亡,取而代之是遲早的事,也無需急於一時。

之所以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是傳遞了一個信號,算是試探眾人的反應,這事他不止做過一次了。

之前曹操和天子在許田狩獵時,用天子的箭射中了一隻鹿,結果所有人都喊萬歲,大家都不知道是在喊曹操還是天子,這是一次試探;之後築銅雀臺慶賀,武官比射、文官比賦,築臺這一做法已經是位極人臣再進一步了,有些向漢的大臣直接稱病不來赴宴,又是一次試探。這層紙總是要捅破的,多次試探就是想在他有生之年為他的兒子除去路上的障礙,他此時不怕留什麼把柄,現在權利都集中在他的手上,試探出來向著曹氏的便留,向漢的便想辦法除去,畢竟跟著他一起打天下過來的人影響力還是蠻大的,若是他走了,他的後代未必會hold得住。所以曹操晚年把他手下影響力很大的士族集團代表荀彧、崔琰、毛玠等都處死。


以古觀今

這句話凸顯曹操作為一代人傑雄主的宏大志願.

縱觀曹操的一生,大權在握,帶劍入朝,廢漢皇帝漢後,可謂皇上的皇上,太上皇是也.

但他始終沒有篡漢自立,直到後代才實施這個行為,但因為他的各種越權行為,自然引起了別人的非議,所以他心裡也會時常苦惱,難免會一吞真言,像這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是可謂其一句真言矣.

這句話有幾方面的信息:

1.曹操自比周文王,可以顯示其志向雄心之遠大,周文王作為周朝開創人物,為千古流傳之明君,所建立的周朝流傳了八百年之久,創立了周易經典文化,手下更有姜太公周公召公等名人異士,可謂真正的千古一帝,曹操自董卓入朝招兵起家,東征西戰,南征北討,可謂勞心費力,功勳累累,足顯其軍政能力非凡.所以這句話顯示出其內心是比較自得的,對自己從一無所有到出將入相的能力很是肯定,也說明他認為以他的能力足以變成周文王一樣的名流千古的帝王.

2.顯示出其內心的不甘心,若天命在他,他就會成為周文王一樣的明君,反過來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無法完成這個心願了,所以發發感嘆來聊表心願.為什麼他會這麼認為?經過滅袁紹,討烏丸,敗馬騰馬超,破劉備,殺呂布,斬袁術,收劉表等大小戰役後,本以為可以順勢而下滅孫權劉璋統一全國,卻在赤壁戰場一敗糊塗,由攻擊態勢轉變為抗衡態勢,劉備再拿下了西蜀,變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由於孫權的長江阻隔地理優勢,劉備西蜀的山川阻隔,又有智謀無雙的孔明,勇武的五虎將,一時之間難以拿下,曹操認為可能在有生之年無法達到統一全國的目標,就更以稱帝變成周文王了,所以這句話可以顯示出他的不甘心的心理.

3.不但是三國鼎立的形勢讓他無奈,當時漢朝雖然有名無實,但仍然有很多忠於漢朝的人,就連他的手下苟彧追隨他那麼久,最終卻還是忠於漢朝而不是他,讓他很感無奈,所以雖然他自認為英明神武,智慧過人,能服眾,但終究抗不過天命,無法在有生之年稱帝,實現不了變周文王的心願,這句話足顯示出他的無奈.

曹操的這句話顯示出他內心的矛盾心情,既雄心萬丈,又限於逐漸年老時衰,既有心統一天下,又感到天下人心仍有歸漢難以完全收服,所以發出了這種感嘆,但他這個心願最終被他的後代所實現,又哪想到最後落入司馬家的手裡呢?天命果然是難以想像和掌控的.


新時媒

我們先看曹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曹操是說: "如果天意選中了我, 那我就當周文王吧"。

再看曹操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句話。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書給曹操,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的部下陳群、桓階夏侯惇等人也紛紛勸進,竭力鼓動曹操登基稱帝。

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伎倆,笑著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意思是“孫權這個熊孩子想把我放到火爐上烤哇!”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


一是曹操還需要形式上的“名份”和“正統”。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思想,名正言順的觀念,依然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曹操在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是高舉天子的大旗,以皇帝的名義討伐敵人,從而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取得道義上的支持。曹操打的就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篡位登基,自稱皇帝,那他豈不成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叛臣逆子”。依曹操的智商,已經註冊的天下第一號招牌,他會輕而易舉地扔掉嗎?

二是曹操的實權已等於皇帝,不需要虛名。曹操上雖然名義上是漢臣,但實際上卻掌握著等同於皇帝的權力。他權傾朝野,號令一切,漢獻帝只不過是他手上的傀儡,任他隨意擺佈指揮。況且在名義上曹操也已經接近了"準皇帝”。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自封“魏王”,再加九錫。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當年,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其威勢之顯赫,排場之堂皇,與漢獻帝已經並駕齊驅,毫無二致了。


三是為兒子接班做好輿論準備。

歷史上,周文王並沒有滅掉殷商,而是到了其子周武王,他才繼承父志,克商稱王。曹操這句話其實就暗示著久蓄其心的意思:我是不當皇帝啦,就是時機成熟我也不當啦,我要像當年周文王給周武王奠定基業那樣,創造條件,鋪好道路,讓我的兒子去做皇帝吧。 

果然,曹操去世才幾個月,其子曹丕就逼漢獻帝退位禪讓,自己登基稱帝,接著又追尊老爹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這不,曹操在名義上也當了皇帝啦!


菜根漫譚

這話說的再清楚明白不過:即使天命選擇了我曹操,我依然會選擇做,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以臣子服事殷商紂王的周文王姬昌。意猶未盡的含義在我看來有兩個,一是曹操不做改朝換代的周武王,做忠臣周文王。二是要兒子做周武王,以曹魏代劉漢。

  • 這話是有前因的。語出裴松之注《三國志》。裴引《魏略》說,孫權上書給曹操說天命稱臣,就是勸進的意思。曹操把書信展示給群臣,說孫權這龜兒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爐上烤呢。然後陳群等重臣也開始以天命之說歸德勸進。《魏氏春秋》也說夏侯惇更是直挺挺的說漢祚已盡,曹操大功於國於民,就該順天應命代漢而立。曹操說了,老子不圖那虛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話向來是曹操的把柄不假,儘管有諸多史家名人為曹操洗白翻案,比如呂思勉大師等人,力圖解釋圓轉甚至全盤否定曹操有篡漢自代的想法。但鄙人認為曹操這話出口就免不了是存有以曹代劉的野心和期望的。



我們可以從曹操的《述志令》瞭解他的心路歷程。

  • 起初曹操志向“封侯為我意,但願國家平”,興義兵討董扶助天子、匡正國家。而後代天征伐不臣,討平群雄。不曾想一步步位極人臣,貴為丞相。這是曹操回顧半生髮出的感慨。

  • 但到了這一步,自然有人因為曹操的權勢議論揣測他會有不臣之心,曹操因此也耿耿於懷。然後舉例齊桓公、晉文公雖為春秋霸主依然奉事周天子,周文王事殷商的先賢事蹟。樂毅投趙拒絕圖燕、蒙恬手握大軍甘心就戮的忠臣故事。自言深深被他們感動。思及自身,從祖父到兒子,都深受漢室朝廷的厚恩。所以他的作為是出於安定朝廷的公心,還有一點保全宗族家庭的私心,做丞相也是不得已為之的。

  • 必須說這份自白書寫的很客觀也很有誠意。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的曹操還是以吐哺的周公自居的。可這份自白書寫於赤壁之戰後西征馬超之前,源於劉備孫權對他進行"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的政治攻擊。


權勢不斷澆灌滋長野心,野心逐步培育權勢慾望!

  • 隨著曹操平定關中,在寫出《述志令》的三年後,曹操被晉封為魏公,加九錫,正式建國。要知道漢制根本沒有公爵,上一位享受這待遇的就是篡漢的王莽。曹操從此一年一個腳印:位列諸侯王之上,女兒被立為皇后,進封為魏王,設天子旌旗、戴十二旒天子冠。到這步曹操規格已於天子無異。

  • 《述志令》九年後,曹操再次提及自白書裡引用過的先賢周文王。不過變成了他自己要做周文王,屁股下的坐位最終升級了心裡的定位。


我們就此回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上來。

  • 現在看來這句話呼應了曹操立志的初心,延續了《述志令》中曹操對自己的剖白。是對權勢慾望的理智壓制,更是野心不甘的延續!天命在不在先不說,漢獻帝的小命,漢朝的命運可是完全攥在他曹操手裡的,“若”字也不過是自謙低調的虛偽罷了。他想是誰就是誰,為啥單挑周文王自比?

  • 周文王對應的可是殘暴的亡國之君商紂王,西周對應的是氣數已盡的成湯,身為忠臣有這麼詆譭自己的君主和國家的嗎?周文王是忠臣不假,可他兒子周武王滅了商朝,逼死了紂王。以商紂王角度來講,周武王就是叛逆大惡,罪在族誅,文王一樣是叛逆。這樣的歷史誰人不知,曹操以周文王自比,不是明示要兒子做周武王嗎?不臣叛逆之心昭然若揭!


所以說如果曹操還是要做忠臣,沒有代漢的野望,他完全還可以以當初的周公自居呀。他要做周文王,意思再清楚不過,曹丕這聰明兒子自然順理成章的做周武王了。


如切如磨

曹操自比周公,只是表明自己同周公一樣,愛惜人才,希望人才都能為他所用。

真正做到周公那樣,輔佐漢獻帝 ,曹操肯定一百個不願。畢竟時代不同了。



周公時代,天下還是分封制 ,周公自有封地,奪天子之位用處不大,反而把自己置於眾矢之的,得不償失。

曹操時代不同,給自己選塊封地,好好輔佐皇帝治理漢家天下肯定行不通。因為曹操一旦放棄中央王朝權利,封地自然存亡難料,要麼曹家滅漢家,要麼漢家滅曹家,共存,不存在的。



曹操曾自述,最初他不過是想當一刺史,隨著官位,權利越來越大,已經不能放手了。放手不知幾人稱王稱帝,誰都想涿鹿中原,天下又四分五裂。

並且放手就等於自掘墳墓,不僅僅害自己還禍及子孫。

所以曹操要說天命有歸,他做周文王。周文王有天下大半,商對他來說構不成威脅。



曹操也要如此,讓漢家對自己構不成威脅,讓漢獻帝做個傀儡,等自己駕鶴西去,兒子愛怎麼做怎麼做。

當然曹操希望兒子做到自己沒做的事。曹操把自己比為周文王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曹操自比周公,自比周文王其實不衝突,為求所需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曹操還是他曹操,沒變。


神遊五千年

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一直是我的崇拜者,讓我去理解他“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此話用意很明確,如果天命所歸我將比周文王還牛逼,沒錯!曹操的野心大家都懂的只可惜天命難違啊!荊州的劉備東吳的孫權,個個都是手下人才輩出,如果劉備沒有諸葛亮孫權沒有周瑜!天下早已在我手中,人啊懟不過天!所以曹操說出這一句話,若天命所歸在我,我將比周文王還牛!。此話的意思,天命所歸:諸葛亮,周瑜跟著我曹操混,我肯定可以建朝立大業。

個人觀點,誤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