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曹操“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用意?

历史人物志

如何理解曹操“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真正含义?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建安十七年(212)汉献帝给曹操加九锡,就是按当时礼制,给曹操一系列特权。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曹操三推三让,荀攸,钟繇等三十多名重臣联名上书劝说曹操。



几年后,夏侯惇又劝曹操登基称帝,曹操说【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又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应该说,这是曹操心中真实意思,曹操此时已经整整六十有五,距离去世也就多半年了。虽然他自己不一定就知道即将辞世,但或许有某种预感吧。饱经风霜的曹操,此时心中像明镜一样:众人只看到他位高权重,光鲜亮丽的一面,没有人,包



括争储的儿子,理解曹操心中的苦闷,病痛的折磨,基本上看透人生,早没有了登基称帝之类想法,多少有点心灰意冷。

注意:曾经一直争论不休,定不下来的魏太子,就在建安十七年(212)终于有了结果--曹丕战胜曹植。曹操也明白部下推举劝进意思:一些原来在曹操丞相府任职的,如果曹操高升,那这帮人肯定也水涨船高,荣升职位俸禄。曹操这话的意思,就是一切随缘,如果上天让曹家坐天下,那曹操也像周文王姬昌终不叛商那样,终身事汉就行了,至于后面的事,就由儿子们去处理吧!(10:46)


流誉后

在十八路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前,我们可以了解到曹操这个人是相当的忠于汉室的,有着一颗救国急切的内心。

但毕竟是奸雄,到了后来曹操势力越来越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又先后击败袁绍,马超等等周边劲敌,实力天下第一。因此曹操的内心不免充满了矛盾与纠结,出现了想要"不臣"的心思。

可是随着孙权和刘备骂出的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让曹操有点面子挂不住。皇帝就不做了~反正皇帝也被我玩弄在手掌心之中。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好骚的一句话。

既然不做皇帝,那曹操就做一个像周文王一样仁慈,善良,豁达有智慧的人。

但是周文王的儿子是周武王,周武王后来推翻了商纣。曹操的意思很明显——做皇帝这种事啊,还是让自己的儿子们考虑吧。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历史惊文

我们大部分人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坚定的认为曹操非汉室之功臣,实汉朝之篡权者。这样认定的话,兴盛的大唐、软弱的北宋都符合这个说法,尤其是曹操做的只比宋太祖赵匡胤为多,而不比他们任何人少。

所以从曹操的生平来看,他一直是个忠心耿耿的汉室扶持者,包括他意图行刺董卓,以为被发现了,当即掉头出来就直接跑回老家,然后毅然组织起自己的队伍。这支强大的队伍有夏侯氏,有曹氏,一时间山东众多谋士都投奔了他,实力扩展的很快。后来董卓被吕布杀掉。汉朝顷刻间土崩瓦解,袁术甚至敢于称帝。在曹操努力下,北方地区得到一统,并且人口繁衍,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一片兴盛。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有将士想要给他来个黄袍加身了。不过他并没有那样做。当然曹操心态上的变化在于,他很努力的在外面征战,汉献帝却受了蛊惑或者挑拨,意图用衣带诏的方式找人杀掉曹操。曹操肯定不愿意了,献帝动不得,但是除了献帝,其他的人都除掉了,还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献帝。即便后来曹丕称帝,对汉献帝的待遇也丝毫不差——不用下跪受诏,可以自由在属国活动。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大家都知道。假如殷商纣王已经残暴不已了,周文王当时也是接受纣王的统治的,而且周当时还接受纣王安排平定叛乱,是商朝大功臣。但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反了纣王,并自己当了大王。

曹操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即便是天命在我身上,我也不会去当皇帝的。而我最多只会考虑当一个周文王那样的人,统领一方强大的势力,接受纣王的统治。至于我的儿子会不会像周武王那样的反了商纣王,然后自立为王,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很多人说,这句话更暴露了曹操有不臣之心。那么当时的情况曹操能不能当皇帝呢?实际上在我看来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真正忠于汉室的势力已经完全不占主导,而且没有势力了,曹操已经封王,并且是汉献帝的老丈人,可谓皇亲国戚,又是功劳巨大封无可封,属下拥戴下来个黄袍加身也不无可能。但是终曹操一生都没选择这样做。可也见证了他的忠诚。


阿庆还是阿庆

曹操有没有代汉之心?

显然是有的。

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天下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形成了以曹家为核心的军政集团,整个集团的命运和富贵都寄托在曹操身上。他们会推动曹操或者曹操子孙去夺取最高权力以获得自己的收益。

至于曹操将权力交給汉献帝的后果,就不用多说了。

但是曹操不可能一开始就有这个心思。

最初,曹操率先发表讨董檄文,奋勇做战,都能说明他心怀汉室。可伴随着曹操势力与地盘的扩大,伴随着汉献帝及其死党多次密谋夺取权力,曹操逐步有了取代的意图。

这是正常的。

屁股决定脑袋嘛。

环境不一样了,曹操的思维当然会变化。

可是多年的习惯,受到的教育,公开的说法,注定曹操本人不能做这事。自己当周文王,恭敬对待商王,继承人当然就是代商的周武王。

至于什么天命,大家都明白,不过是个借口。曹操当时占据北方十州,天命不天命,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张勇達州

且不论历史上曹操是否真的说过,就当做当时电视剧中的情节来说。

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是打天下需要人才,所以才自比周公,以吸引天下贤才为己用。现在曹操也没有想到他会位极人臣到这一步,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势,以魏最为强大,人的野心就是这么一步步膨胀的,权利是很诱人的。

曹操也有称帝的想法,但不敢为,因为时机不成熟。当今天下还是有多数人向汉的,他是汉臣,称帝的话名义上过不了天下人悠悠之口,一旦称帝内忧就是自己手下以荀彧为首的向汉的士族集团会反对,其次会失去挟天子令诸侯的优势,可能逼着外患孙刘联盟共同伐魏。曹操心里也清楚大汉已经名存实亡,取而代之是迟早的事,也无需急于一时。

之所以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是传递了一个信号,算是试探众人的反应,这事他不止做过一次了。

之前曹操和天子在许田狩猎时,用天子的箭射中了一只鹿,结果所有人都喊万岁,大家都不知道是在喊曹操还是天子,这是一次试探;之后筑铜雀台庆贺,武官比射、文官比赋,筑台这一做法已经是位极人臣再进一步了,有些向汉的大臣直接称病不来赴宴,又是一次试探。这层纸总是要捅破的,多次试探就是想在他有生之年为他的儿子除去路上的障碍,他此时不怕留什么把柄,现在权利都集中在他的手上,试探出来向着曹氏的便留,向汉的便想办法除去,毕竟跟着他一起打天下过来的人影响力还是蛮大的,若是他走了,他的后代未必会hold得住。所以曹操晚年把他手下影响力很大的士族集团代表荀彧、崔琰、毛玠等都处死。


以古观今

这句话凸显曹操作为一代人杰雄主的宏大志愿.

纵观曹操的一生,大权在握,带剑入朝,废汉皇帝汉后,可谓皇上的皇上,太上皇是也.

但他始终没有篡汉自立,直到后代才实施这个行为,但因为他的各种越权行为,自然引起了别人的非议,所以他心里也会时常苦恼,难免会一吞真言,像这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是可谓其一句真言矣.

这句话有几方面的信息:

1.曹操自比周文王,可以显示其志向雄心之远大,周文王作为周朝开创人物,为千古流传之明君,所建立的周朝流传了八百年之久,创立了周易经典文化,手下更有姜太公周公召公等名人异士,可谓真正的千古一帝,曹操自董卓入朝招兵起家,东征西战,南征北讨,可谓劳心费力,功勋累累,足显其军政能力非凡.所以这句话显示出其内心是比较自得的,对自己从一无所有到出将入相的能力很是肯定,也说明他认为以他的能力足以变成周文王一样的名流千古的帝王.

2.显示出其内心的不甘心,若天命在他,他就会成为周文王一样的明君,反过来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个心愿了,所以发发感叹来聊表心愿.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经过灭袁绍,讨乌丸,败马腾马超,破刘备,杀吕布,斩袁术,收刘表等大小战役后,本以为可以顺势而下灭孙权刘璋统一全国,却在赤壁战场一败糊涂,由攻击态势转变为抗衡态势,刘备再拿下了西蜀,变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由于孙权的长江阻隔地理优势,刘备西蜀的山川阻隔,又有智谋无双的孔明,勇武的五虎将,一时之间难以拿下,曹操认为可能在有生之年无法达到统一全国的目标,就更以称帝变成周文王了,所以这句话可以显示出他的不甘心的心理.

3.不但是三国鼎立的形势让他无奈,当时汉朝虽然有名无实,但仍然有很多忠于汉朝的人,就连他的手下苟彧追随他那么久,最终却还是忠于汉朝而不是他,让他很感无奈,所以虽然他自认为英明神武,智慧过人,能服众,但终究抗不过天命,无法在有生之年称帝,实现不了变周文王的心愿,这句话足显示出他的无奈.

曹操的这句话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心情,既雄心万丈,又限于逐渐年老时衰,既有心统一天下,又感到天下人心仍有归汉难以完全收服,所以发出了这种感叹,但他这个心愿最终被他的后代所实现,又哪想到最后落入司马家的手里呢?天命果然是难以想像和掌控的.


新时媒

我们先看曹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曹操是说: "如果天意选中了我, 那我就当周文王吧"。

再看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的部下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人也纷纷劝进,竭力鼓动曹操登基称帝。

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是“孙权这个熊孩子想把我放到火炉上烤哇!”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一是曹操还需要形式上的“名份”和“正统”。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思想,名正言顺的观念,依然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曹操在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是高举天子的大旗,以皇帝的名义讨伐敌人,从而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打的就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篡位登基,自称皇帝,那他岂不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叛臣逆子”。依曹操的智商,已经注册的天下第一号招牌,他会轻而易举地扔掉吗?

二是曹操的实权已等于皇帝,不需要虚名。曹操上虽然名义上是汉臣,但实际上却掌握着等同于皇帝的权力。他权倾朝野,号令一切,汉献帝只不过是他手上的傀儡,任他随意摆布指挥。况且在名义上曹操也已经接近了"准皇帝”。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自封“魏王”,再加九锡。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当年,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其威势之显赫,排场之堂皇,与汉献帝已经并驾齐驱,毫无二致了。


三是为儿子接班做好舆论准备。

历史上,周文王并没有灭掉殷商,而是到了其子周武王,他才继承父志,克商称王。曹操这句话其实就暗示着久蓄其心的意思:我是不当皇帝啦,就是时机成熟我也不当啦,我要像当年周文王给周武王奠定基业那样,创造条件,铺好道路,让我的儿子去做皇帝吧。 

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其子曹丕就逼汉献帝退位禅让,自己登基称帝,接着又追尊老爹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这不,曹操在名义上也当了皇帝啦!


菜根漫谭

这话说的再清楚明白不过:即使天命选择了我曹操,我依然会选择做,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以臣子服事殷商纣王的周文王姬昌。意犹未尽的含义在我看来有两个,一是曹操不做改朝换代的周武王,做忠臣周文王。二是要儿子做周武王,以曹魏代刘汉。

  • 这话是有前因的。语出裴松之注《三国志》。裴引《魏略》说,孙权上书给曹操说天命称臣,就是劝进的意思。曹操把书信展示给群臣,说孙权这龟儿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炉上烤呢。然后陈群等重臣也开始以天命之说归德劝进。《魏氏春秋》也说夏侯惇更是直挺挺的说汉祚已尽,曹操大功于国于民,就该顺天应命代汉而立。曹操说了,老子不图那虚名,“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话向来是曹操的把柄不假,尽管有诸多史家名人为曹操洗白翻案,比如吕思勉大师等人,力图解释圆转甚至全盘否定曹操有篡汉自代的想法。但鄙人认为曹操这话出口就免不了是存有以曹代刘的野心和期望的。



我们可以从曹操的《述志令》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 起初曹操志向“封侯为我意,但愿国家平”,兴义兵讨董扶助天子、匡正国家。而后代天征伐不臣,讨平群雄。不曾想一步步位极人臣,贵为丞相。这是曹操回顾半生发出的感慨。

  • 但到了这一步,自然有人因为曹操的权势议论揣测他会有不臣之心,曹操因此也耿耿于怀。然后举例齐桓公、晋文公虽为春秋霸主依然奉事周天子,周文王事殷商的先贤事迹。乐毅投赵拒绝图燕、蒙恬手握大军甘心就戮的忠臣故事。自言深深被他们感动。思及自身,从祖父到儿子,都深受汉室朝廷的厚恩。所以他的作为是出于安定朝廷的公心,还有一点保全宗族家庭的私心,做丞相也是不得已为之的。

  • 必须说这份自白书写的很客观也很有诚意。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曹操还是以吐哺的周公自居的。可这份自白书写于赤壁之战后西征马超之前,源于刘备孙权对他进行"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的政治攻击。


权势不断浇灌滋长野心,野心逐步培育权势欲望!

  • 随着曹操平定关中,在写出《述志令》的三年后,曹操被晋封为魏公,加九锡,正式建国。要知道汉制根本没有公爵,上一位享受这待遇的就是篡汉的王莽。曹操从此一年一个脚印:位列诸侯王之上,女儿被立为皇后,进封为魏王,设天子旌旗、戴十二旒天子冠。到这步曹操规格已于天子无异。

  • 《述志令》九年后,曹操再次提及自白书里引用过的先贤周文王。不过变成了他自己要做周文王,屁股下的坐位最终升级了心里的定位。


我们就此回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上来。

  • 现在看来这句话呼应了曹操立志的初心,延续了《述志令》中曹操对自己的剖白。是对权势欲望的理智压制,更是野心不甘的延续!天命在不在先不说,汉献帝的小命,汉朝的命运可是完全攥在他曹操手里的,“若”字也不过是自谦低调的虚伪罢了。他想是谁就是谁,为啥单挑周文王自比?

  • 周文王对应的可是残暴的亡国之君商纣王,西周对应的是气数已尽的成汤,身为忠臣有这么诋毁自己的君主和国家的吗?周文王是忠臣不假,可他儿子周武王灭了商朝,逼死了纣王。以商纣王角度来讲,周武王就是叛逆大恶,罪在族诛,文王一样是叛逆。这样的历史谁人不知,曹操以周文王自比,不是明示要儿子做周武王吗?不臣叛逆之心昭然若揭!


所以说如果曹操还是要做忠臣,没有代汉的野望,他完全还可以以当初的周公自居呀。他要做周文王,意思再清楚不过,曹丕这聪明儿子自然顺理成章的做周武王了。


如切如磨

曹操自比周公,只是表明自己同周公一样,爱惜人才,希望人才都能为他所用。

真正做到周公那样,辅佐汉献帝 ,曹操肯定一百个不愿。毕竟时代不同了。



周公时代,天下还是分封制 ,周公自有封地,夺天子之位用处不大,反而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得不偿失。

曹操时代不同,给自己选块封地,好好辅佐皇帝治理汉家天下肯定行不通。因为曹操一旦放弃中央王朝权利,封地自然存亡难料,要么曹家灭汉家,要么汉家灭曹家,共存,不存在的。



曹操曾自述,最初他不过是想当一刺史,随着官位,权利越来越大,已经不能放手了。放手不知几人称王称帝,谁都想涿鹿中原,天下又四分五裂。

并且放手就等于自掘坟墓,不仅仅害自己还祸及子孙。

所以曹操要说天命有归,他做周文王。周文王有天下大半,商对他来说构不成威胁。



曹操也要如此,让汉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让汉献帝做个傀儡,等自己驾鹤西去,儿子爱怎么做怎么做。

当然曹操希望儿子做到自己没做的事。曹操把自己比为周文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曹操自比周公,自比周文王其实不冲突,为求所需扮演的角色不同罢了,曹操还是他曹操,没变。


神游五千年

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一直是我的崇拜者,让我去理解他“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此话用意很明确,如果天命所归我将比周文王还牛逼,没错!曹操的野心大家都懂的只可惜天命难违啊!荆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个个都是手下人才辈出,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孙权没有周瑜!天下早已在我手中,人啊怼不过天!所以曹操说出这一句话,若天命所归在我,我将比周文王还牛!。此话的意思,天命所归:诸葛亮,周瑜跟着我曹操混,我肯定可以建朝立大业。

个人观点,误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