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纣王不杀西伯昌,反而还授予他征伐的权力?

KevynG

为什么纣王不杀西伯侯姬昌,反而还授予他征伐的权力?

小刘侃封神,接着给大家侃!

纣王杀了伯邑考,并把他的身体剁成肉酱做成肉饼给姬昌食用。

伯邑考可是姬昌的大儿子,难道纣王不担心姬昌怀恨在心,放他归国之后就起兵造反吗?

但令人奇怪的是,纣王放过了姬昌!

古语有云,杀子之仇,夺妻之恨,那是不共戴天的!

  

有了不共戴天的杀子之仇,纣王依然放过了姬昌!为什么?

我们看封神演义里原文,奸臣费仲都能看出姬昌外有忠诚,内怀奸诈,难道纣王看不出来吗?

费仲奏曰:“姬昌外有忠诚,内怀奸诈,人皆为彼瞒过,不如目禁羑里;似虎投陷穽,鸟困雕笼,虽不杀戮,也磨其锐气。况今东南二路已叛,尚未慑服;今纵姬昌于西岐,是又添一患矣。乞陛下念之。”

但既然纣王能看出姬昌内怀奸诈,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放他归国呢?

在封神演义里,纣王之所以放姬昌归国,是因为费仲尤浑得了西岐万金之礼,一味的为姬昌说好话,说他真是忠心耿耿的好人,这就导致纣王发了善心,放过了姬昌!

但小刘的理解是,纣王早就能看出姬昌的不臣之心,为何在这紧要关头会放姬昌归国呢?并给姬昌升官加爵,还假以白旄、黄钺,得专征伐!

小刘分析,纣王放过姬昌,并不简简单单是因为费仲尤浑替姬昌求情,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是姬昌的表现。

曾经的姬昌将要被杀时,因为算出太庙午时有火而保得性命。

但伯邑考被剁成肉酱做成肉饼给他吃,他却没有算出来。

这么大的事,儿子死了都没算出来,还吃了肉饼,可见姬昌水平不怎么样,是个无能之辈,所以,纣王放心,就算把姬昌放回国,他也翻不起什么大风浪!  

第二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天下大势已经到了那种杀不杀姬昌都无所谓的地步了。

杀了姬昌,立马会把西岐逼反。

东边的姜文焕和南边的鄂顺反了,都是因为他们的父亲被杀,所以他们揭竿而起!

如果纣王把姬昌杀了,姬发立马会反,但不杀姬昌,西岐暂时性还不会反,让纣王能腾出时间先收拾东边和南边这两路诸侯!

所以,这时候不杀姬昌才是最好的选择,杀了,那才坏了大事,所以,纣王不会杀姬昌!

最后纣王追杀姬昌,是因为纣王本来让姬昌夸官三日,但他夸官两日就逃出朝歌,这好像是做贼心虚的逃了一般。姬昌都这么明目张胆的违抗王命,纣王再不做点什么一定会被人耻笑!

第三点,诚如尤浑为了让纣王放过姬昌时所言!

假以白旄、黄钺,得专征伐,代劳天子,威镇西岐。况姬昌素有贤名,天下诸侯畏服,使东南两路知之,不战自退。正所谓举一人而不肖老远矣。

因为姬昌素有贤名,天下诸侯畏服,如果派姬昌去征讨东南两路诸侯,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纣王放过姬昌,并给他加官进爵!

第四点,姬昌加官进爵,之后肯定要代天子攻伐四方。

而姬昌攻打别的诸侯,可都是用西岐自己的士兵,并不是纣王给他派兵。  

不管西岐攻打哪个诸侯国,都会消耗两者的实力,如此一来,纣王便能坐山观虎斗,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四方反叛的诸侯给搞定了!但可惜的是后来姬昌悄悄逃了!

第五点,姬昌吃了儿子的肉做的饼,这是姬昌政治生涯中的污点,而这个污点却在纣王手中掌握着。

姬昌敢反,纣王就有办法让他身败名裂,所以,纣王不担心姬昌会反。

而姬昌也一直没有反,不像东南两路诸侯,直接就开始攻打纣王!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小刘侃封神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说明:纣王是周朝给予帝辛的谥号,“纣”是“残义损善”的意思。师说历史认为帝辛并不是残酷暴虐的君主,而是大有为的中兴之主,文章将用帝号来称呼他,而不用谥号。

一、历史背景

1、帝辛继位之前,商朝国力衰弱。帝辛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加强国内管理,杀三公中的九侯和鄂侯。为对外征伐最好准备,商朝的主要疆域在太行山以东,主要的敌人是东夷。

2、周朝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国力崛起,到西伯昌被囚之前,周朝基本上占领了关中地带。

3、崇国位于关中地带,基本上被周朝包围了,周朝发展势头迅猛,崇国的国王崇侯虎有危机感,但自身的实力不足以对抗周朝,所以想借助商朝的势力共同对抗周朝,于是向商朝帝辛打西伯昌的小报告。从商朝战略角度来考虑,也的确是该压制周朝的发展了,可以说这是利国利己的事,所以帝辛囚禁了西伯昌。

二、西伯昌的救赎之路

西伯昌被囚,周朝群龙无首,最紧急重要的是要有人出来主事,组织大家讨论几个问题:西伯昌不在的时候,谁来主事?能不能救西伯昌出来?如果能,怎么救,谁来执行?如果不能,要不要向商朝开战?能不能转为危机呢?之前的礼贤下士就开始产生作用了。

1、认清形势。

周朝虽然发展很迅速,但实力跟商朝还是没法比的,很可能会被灭国的,不能打,甚至打的想法都不能有。否则帝辛的头号敌人可能就不是帝辛,而是周朝了。只能去讨好帝辛,表忠心,让他开心,对周朝放心,西伯昌才有机会活命,周朝才可能延续。

2、收集珍稀宝物,通过宠臣费仲献给纣王。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要特别留意:

(1)礼物的选择:要投收礼的人所好;

(2)礼物的价值:办多大事,就要对应多少价值的礼品,不要拿很少的祭品,却祈求神灵赐福太多。当然礼品的价值是由收礼者来衡量的。

(3)礼品要看谁送。不是谁的礼都会收的,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事多了去了。同样的话看谁说,同样的事要看谁做,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4)托人办事留意中间环节,就这件事来说,肯定少不了费仲的好处。说个数学题吧,A托B办事,B找C帮忙,C找D搞定。A只认识B,B只认识A和C,C只认识B和D,A知道事情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知道C和D的存在。事成之后,A要准备几份礼物呢?

周朝这件事做的非常漂亮,通过合适的人,献上了超预期的礼物,帝辛很高兴。

三、帝辛的考虑

周朝这件事做的很漂亮,帝辛很高兴,但高兴了就要赦免了西伯昌,纵虎归山?还授予他征伐诸侯的权力,让周朝如虎添翼?并不只是因为贪图宝物,也不是因为高兴,还有更多的考量,是顺坡下驴的行为。

1、商朝的主要疆域在太行山以东,

主要的敌人是东夷。当时国家实力有限,不能两线作战,西部是重要,但没有东部的威胁更直接,更紧急。首先要解决的是东部的危险,那就要有一个稳定的西部。

(1)如果杀了西伯昌,周朝就会叛乱,商朝两线作战,很可能会被拖垮,而且外部威胁也可能引发内部暴乱。

(2)国不可一日无主,如果继续囚禁西伯昌,周朝的大臣很有可能会拥立新的君主,而新的君主的政治态度不明确,很有可能借口西伯昌被囚而攻伐周朝。而西伯昌则表示效忠。要确定的稳定,不要风险,相对优选择是释放西伯昌。

(3)已经囚禁了西伯昌,通俗的说已经结仇了,但要稳定的西部,就需要拉拢西伯昌,只是释放了还不够。西伯昌是诸侯,也位列三公了,可以赏赐的内容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了,于是授予了他征伐诸侯的权力。

(4)授予西伯昌征伐,但夏朝就是因为授予商汤征伐诸侯的权力而被商朝取代,要给西伯昌设置一定的壁垒。帝辛出卖了始作俑者崇侯虎,这不是帝辛傻,也不是“坏人”在利益面前就没有忠诚,而是又一政治手段。虽然商朝是名义上的共主,但崇国已经被周朝包围了,西伯昌重回周朝,县官不如现管,崇侯虎出于利益考虑,很可能会倒向周朝;虽然帝辛释放了西伯昌,并授予征伐的权力,但也只是要安抚,让西部地区不要出事,好集中精力应对东部的东夷,但他对西伯昌还是很不放心,

所以“出卖”了崇侯虎,让崇侯虎与西伯昌势不两立,一石二鸟之计,既保证了崇侯虎对商朝的忠诚,又制约了西伯昌的发展。

但历史证明,帝辛还是给了西伯昌太多的空间了,帝辛最终就败在这个决策上了。

总结:都是英雄豪杰,没人是傻的,因为一点宝物就没了主见,其实都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师说历史

要知道,在西周起兵之前,纣王的心腹大患是在北方,封神演义中是这样说的“纣王七年春二月,忽然报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太师闻仲奉敕征北不题。”而当时东西南北四方诸侯相当于纣王的四个藩镇,是起保卫政权作用的,后来因为纣王连年征战,导致国内生乱,民怨四起,西周看到有机可乘才起了反心举兵伐纣。

要知道在武王伐纣之前,纣王四处征战虽然削弱了国力,但是可以说是百战百胜,武力值爆棚的,纣王历史上除了爱打仗以外也没有书中说的那么操蛋,北方未定,平白无故就杀掉一方诸侯这种事除非脑子坏掉了,那是咋也干不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