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爲什麼是道德?

大連社會我房哥


我們所說的“道德,”其實有兩種:道家的道德,和儒家的道德。它們的區別在於:道家的道德,講究自然性和人性的結合。而儒家的道德,則是講究社會性和人性的結合。



道德一詞,來源於《道德經》,“道”和“德”原本是兩種概念,到了儒家這裡就成了一種,作為人的行為的社會性評判標準。儒家的四字真言“修齊治平”中要“修”的,就是道德。

《道德經》中的“道,”通常理解是萬物自然規律。如寒來暑往,四季交替這些自然而然的現象。還有就是例如馬致遠《秋思》中詞句“古道西方瘦馬”中的道路的“道,”這種屬於方法論。道的第三種含義是形而上學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本體。

道是自然性,德是人為性。人如果能夠做到和自然性結合(順物之性)就是道德。比如食物的自然屬性是維持人類基本生存,衣服的自然屬性是保暖舒適。如果食物不夠精美就不吃,衣服不夠華麗就不穿,那麼就違反了“道,”就是“失德。”

這就是道家的“道德。”

儒家的道德,講的比較詳細。孔子講仁,這個“仁”就是憑著良心做人,和王陽明的“致良知”類似。孟子講義,這個“義”就是憑著良心做事,是“應該”做的(義不容辭)。後來又細分為“仁義禮智信,”都屬於道德範疇。

到了宋代朱熹,道德標準發生了偏差,也可以說走上了歧途。孔子認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道德首先是要求自己的,而不是先要求別人。道德只能提倡,不能強求。這種理念到朱熹這裡就全部被違反了,於是就有了“理教殺人”一說。

道家的道德,講究的是獨善其身;儒家的道德,追求的是社會和諧。獨自一人時,是道家的道德,與人相處時,則要講儒家的道德。


霍大勝


針對宇宙本體而言: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德”是指終極絕對的“道之德”或“道德普遍原則”,也簡稱為“道德”。道之德的本義,是指“陰陽行為原則”,簡稱“陰陽原則”。

針對人道而言:存在不同的族群、宗教、意識形態的倫理道德,而且倫理道德具有相對性、時空性(不同歷史時空,不同的族群、宗教、意識形態的行為標準、價值觀是不一致的、是相對性的。如,西方宗教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文化衝突)。也就是說,提問的“大家認為什麼是道德”,其實質是針對人道中的倫理道德而言的。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老子》第五十一章)

老子說:萬物的行為是陰陽相抱的陰陽行為,而且是“衝氣以為和”的行為原則,即“鬥爭之和諧”的陰陽行為原則。那麼,陰陽行為原則,稱之為德;而“德行”反映的是陰陽雙方行為的善或理性,也就是陰陽雙方的行為之精神。

孔子曰:“陰陽合德。”(《易傳·繫辭下》第六章)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易傳·繫辭上》第五章)

其中,“陰陽合德”:是指陰陽行為原則之德;陰陽不測之謂神:是指精內在的“陰陽之氣”之行的正氣,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稱之為神。

孔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是指:陰之為“鬼”,陽之為“神”,“鬼神”是孔子形象地強調陰陽的行為精神是無形無體無聲。

孔子說:陰陽之合的行為原則稱之為“德”;而“德之行之神”的行為精神可真是普遍而盛行!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內外的行為之中。

這裡特別指出:孔子稱謂的“鬼”、“神”在他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語意,我們要正確去理解孔子思辨中的奧妙之真理,我們不能僅僅以“形而下”在“字”的現象之義中去解釋。

如:孔子的“鬼神之為德”、“陰陽不測之謂神”、“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氣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神無方而《易》無體”;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或“道之德”,就是道之本之精氣的陰陽行為原則,也就是道之本之精氣按照“陰陽行為原則”生化道之體的萬物。所以,陰陽行為原則之德,就是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最高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

正因為“道之德”是最高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為原則,就是全球人類自身有時間、相對的倫理道德的本體,就是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共識,就是全球人類社會中不同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宗教意識形態必須遵從的倫理道德底線。進而,“道之德”也就是人類世界倫理的道德普遍原則或道德行為準則。那麼,最高、絕對的道之德的定義,我可以這樣地給出:

道之德,或道德普遍性的定義:道之事中“有與無”在統一的道中,由“有”中的陰陽雙方產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的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

注: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德”與“德行”,也就是指,道中的“陰陽行為原則”與道中的“陰陽行為原則之行”,即專指道中的精神世界。那麼,道之德行就是道之善、道德理性,或者是道德倫理(不是人道的倫理道德,倫理道德與道德倫理不要等同)。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之性,就是“精、氣、神”相統一的特性;其中,“精”反映的是物質世界,“氣與神”反映的是精神世界,而且“氣”反映的是“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神”反映的是“陰陽行為原則之行”的德行之理性。所以,道之性是“精、氣、神” 相統一的生命機制之特性,也反映出萬物生命機制中客觀存在道之德、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

道德理性,就是道之本之精氣,在生化萬物的過程中存在物質理性、生物理性和萬物的倫理性,進而體現出道之善。

正因為,客觀存在道德理性,這就為人類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提供了本體。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及人類倫理,都要遵從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說,都要遵從最高、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女孩蹲著等地鐵,網友拍照稱“不懂素養”》事件一出,引發社會反響。難道男孩蹲著等就算有素養嗎?為什麼女孩蹲著就會被人指責沒有道德素養?難道還想復活“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畸形的道德行為規範?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醜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百度百科)

所謂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在古代,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既是一個人的品質和素養。現在我們一般泛指人的品質和素養。道德是後天養成符合某個地區或時間段內行為規範和準則,道德是後天形成的意識形態。

道德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道德行為規範,但大體一致。在我國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一種畸形的行為規範,深處男權主義專制的時代下,女性的行為準則完全由男性主導。這些情況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就基本消失了,現在,女性的權利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人撐起半邊天”正在步步靠近。

再回來說說“女孩蹲著等地鐵”這件事,其一:女孩的行為並沒有影響和妨礙到公共場合秩序;其二:女孩站久累了,蹲一下是很正常的是,那我們男生站累了,蹲下是不是也算是沒有道德素養?在男女平等的社會,我們不應該再去用古代流傳下來的“畸形”的道德行為規範去看待現在新社會的人和事。

希望以後不再發生類似的“畸形”道德素養事件發生!


戀愛見習生


道德現在已成為了人們對人的思想行為的評價,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其實應該是,古時的一定時間,道和德是分開的,因為道字有很多涵意,比如說,道路,道理,說道,形而上道等。而德和得字通用。大概是因為有了道德經的原故,道德就不分家了。老子的道德經,應該是指出了,宇宙和人生的共同的體性,勉強用,道字來命名。因為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謂悟道,就是悟那個宇宙和眾生都是一個共同體性!!而德是道的外用,其實,德就是應該人人具有的仁愛之心,也就是體性心的外用。體性心的外用就是德。


caoxiaopeng


通俗講:是規矩,規範,小到入鄉隨俗,中到單位,公司,學校,企業制度,大到國家憲法。皆屬道德範疇。為什麼?因我國對道德定義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行為規範總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